解构管理学理论的大师:杰弗瑞.菲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闻华 时间:2014-06-01

  从组织的资源依赖出发,菲佛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权力方面,1993年,菲佛出版了《权力管理:组织中的政治与影响力》(Managing with Power:Politics an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此后,他关于权力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2001年,他又出版了《权力:为什么总是掌握在部分人手中》(Power:Why Some People Have It And Others Don't),研究为什么有人有权、有人无权的现象,反驳那种“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的论调。
  正是组织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使菲佛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组织的环境差别极大,克服依赖的措施多种多样,即便是看起来普适性的管理原理,能否在不同的组织中产生同样的效用?有些组织能够成功地扩展自己的权力,有些组织则惨遭失败。许多学习管理的经理人,在商学院记住了某些管理的教条而忘记了特定组织在资源依赖方面的特殊性。由此,他开始对商学院的教育方式乃至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开始提出疑问。2000年,菲佛与萨顿合作出版了《知行裂隙》(The Knowing-doing Gap: How Smart Companies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尤咏译本名为《管理者的误区》),剖析了经理人在所知与所行之间存在的裂隙。许多时候人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在实际中却不去那样做。包括商学院的教授们,课堂讲的头头是道,自己当了领导人却不能把自己的知识用在实际上。各种管理培训、信息,大量的图书、文章,很少能对管理者起到实际作用。于是,菲佛和萨顿提出了如何实现知行转换的设想,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此后,菲佛一边继续思考管理活动中的知行关系问题,一边对现有的管理教育进行批判。2002年9月,他在管理学会主办的《管理学习与教育》(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杂志上发表《商学院的终结?成效不足,养眼有余》(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对MBA教育提出批评。菲佛指出,越来越多的经理人攻读MBA,然而,即便是学生取得了优秀的课程成绩,与他们的职业前景有多大关系?商学院的教授们不断研究各种理论,这些理论能否对管理实践起到好的作用?2004年12月,菲佛在《管理科学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上又发表《商学院的生意:美国经验的教训》(The Business School ‘Business’:Some Lessons from the US Experience),再一次对MBA课程和商学院的运作方式提出反思。菲佛对MBA的质疑,对商学院发展方向的思考,对那些过分热衷于理论而不重视事实证据的学者们,无疑是一种警醒。

  从对商学院的反思出发,以对知行裂隙的研究为铺垫,菲佛和萨顿提出了“循证管理”的设想。2006年1月,菲佛与萨顿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循证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一文,拉开了循证管理研究的序幕。同年,他与萨顿合作出版《管理的真相:事实、传言与胡扯》(Hard Facts: Dangerous Half-truth & Total Nonsens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闾佳、邓瑞华译本名为《管理的真相》,台北梅霖文化公司出版的蔡宏明译本名为《循证管理:依循证据找问题,正确决策破迷思》)。在这本书中,菲佛指出,循证管理并不是列出一堆供你记忆、模仿、使用的技术,而是给人们勾勒出一幅组织生活的透视图,提供一种思考方式,用来引导人们判定你和你的公司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下一次该尝试什么。循证管理并不给人们提供一次性解决方案,也不能神奇地搞定你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它能提供一些每天应用的有效步骤,用以保持管理者的健康心态—关注确凿的事实,免受危险传言的伤害,看穿并拒绝彻头彻尾的废话。
  2007年,菲佛再接再厉,在“人性因素”专栏文章的基础上,整合和扩充已有的成果,出版了《他们到底在想什么》(What Were They Thinking?Unconventional Wisdom about Management。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恒、闾佳译本名为《你所知道的管理都是胡扯》。台北梅霖文化公司出版的蔡宏明译本名为《破除旧思维建立管理新观念: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由28章构成,篇篇都有实例,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充实和发展了循证管理的内容,挑战那些被广泛接受却效用可疑的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