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5-28
                                  作者:朱桂琴 安政慧 蔡满园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人员;知识共享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知识的复杂性、知识共享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以及文化氛围等因素构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应通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促进知识共享。
  1 知识共享的内涵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关键,它制约着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更关系到知识管理的效果,是知识管理成效的一个衡量标准。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如果新知识不能与现有的知识相联系、不为人所用,这个知识就没有价值。也就是说,知识联系越多越有价值,人与知识关联过程中的分享深度、广度和速度越大,则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也就越大,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2 当前科技人员知识共享的障碍
  尽管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共享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发生的,知识共享存在着诸多障碍。
  2.1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技术限制了知识共享
  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对它的有效管理和共享,需要跨越时间、空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合作技术和交流技术平台。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跨区域、跨专业的科技交流渠道不畅,加之受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局限,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社会内部的沟通很难跨越层级鸿沟,各科研机构等级森严、层级过多,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信息系统互不兼容,缺少有效的网络和通信系统,从而造成开发研制的技术信息得不到有效交流和共享,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普遍存在,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2.2 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影响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的,隐性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于用语言来表达,也不易于通过语言和文字等形式来传承,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因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对社会来讲可通过隐性传播方式来学习。隐性知识包含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因其数量和重要性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是“知识资产的冰山下部”。知识管理理论特别强调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与编码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但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生隐含性,使它无法像显性知识那样作为一种实体进行管理和共享。因此,它无法获得社会公共机构及公共权力的重视和支持,它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相联系。所以,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共享程度要低得多。

  2.3 利己主义的知识垄断观拒绝知识共享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取代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些传统资源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
  与一般的经济资源相比,知识有其特殊性。知识是有价值的,可以视作资产,知识作为特殊的资源,知识创新需要高投入、知识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知识被看作是私有物品被某些组织或组织的某些成员所拥有。一方面由于科技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过艰苦积累才获得知识的拥有者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知识,他们担心将自己掌握而他人缺乏的知识共享以后会失去竞争优势,会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在利益冲突与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出于保护自己“存在价值”的动机,往往会选择知识垄断。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会受到知识接受者的自我封闭心理和偏见的影响,一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知识。
  2.4 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
  知识创新与研究是要付出代价(成本)的,尤其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组织内部,知识的创新与研究要耗费有关人员的大量精力,而复制和利用这些知识的人往往无需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知识所有者的成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这样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自然会影响知识创新人员持续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容易出现核心技术泄露,常常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例如,竞争优势的下降、知识产权的被侵犯等,从而使自已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出于对这种风险的畏惧,知识捐J有者一般不会轻易地参与到知识共享活动中来。
  2.5 缺乏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知识共享需要一个和谐、信任的环境。而当今社会存在的知识霸权、知识垄断以及各种不必要的规章、保密制度等却为知识的共享制造了种种障碍。传统的对机密性呈怀疑态度以及信用的缺失,更营造了一种互不信任的环境,这种环境严重阻碍着知识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