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价值论刍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玲 时间:2014-04-25
    摘要: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高校档案价值亦是如此。高校档案价值形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即高校档案价值和高校档案的价值,它是存在性价值和获得性价值的统一。存在性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获得性价值的实现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所以,高校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档案;价值;档案价值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包括技术图纸、影片、照片、录音带等)。高校档案作为我国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指由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及其他活动所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纸、影片、照片、录音带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高校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高校档案如此重要,价值问题是档案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亦是高校档案实际工作中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未形成定论。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于价值的一般理论
  要了解高校档案的价值,首先应知道价值的定义是什么。价值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我们经常会提到诸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概念,但对价值的哲学含义知之甚少。哲学中关于价值较普遍的观点是: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通俗地说,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那么,属性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某一事物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因为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只有当客体及其属性与人或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有价值可言。所以,价值并不是客体本身具有的天然属性,它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价值不是实体范畴,不能由主体单方面决定,也不能由客体单方面决定,而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虽然关于价值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理解,但学界并不是一致认为价值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哲学形成独立的哲学学科后,对价值的认定也形成了很多流派,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主观主义价值论;二是客观主义价值论;三是过程哲学价值论。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随着人们的情感和态度而产生的,价值是情感和态度的产物。客观主义价值论则认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是非心理的、纯粹物理的,它可以为人所感知,人却不能改变它。过程哲学价值论主要是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出发,从机体相互作用中摄受主体按照主体方式去摄受对象的选择过程来理解价值。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肯定哪一种观点而否定其他观点。与其说有一种更合理的观点,还不如说是不同的人偏好各异,就像不同的事物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一样。不论是何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客体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高校档案价值界定
  由于哲学上对价值界定存在三种基本倾向,档案界对高校档案价值概念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由此一脉相承地形成了与哲学上对价值界定相似的三种主要理论观点。
  主体价值论主体价值论又称“利用决定论”。该理论认为,档案价值是由主体即档案利用者及其需要决定的,主体需要的程度和状况直接决定着档案价值的大小。齐麦尔曼认为,需要者对文件的需求越大,文件的价值就越大。沈云认为,档案价值是由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竞争性和非公开性,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延续性与人脑记忆的短暂性、人类社会活动的连续性与起伏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不同时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与后人对较早时代的不可亲历性矛盾交织运动产生的备忘(记忆)价值、凭据价值、情报价值和历史价值。依据主体价值论,高校档案价值存在完全依赖于高校档案利用者的需要和情感偏好,档案价值的大小则在于档案利用者需求程度的高低。
  客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也可以称为“内在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档案价值是档案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客观的属性,档案价值与人们的利用需求无关,它是纯粹物理的。德国客观价值论的代表人物策赫认为,档案含有“内在价值”,而不管历史学家是否对其存在需求。我国档案学家陈作明认为,档案价值实为档案的使用价值,就是档案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勤拙指出,档案的价值根源于原始的历史记录之中,存在于档案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与知识之中。高校档案及其属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客体价值论,高校档案价值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完全客观的,它是由高校档案自身的状况和属性决定的,与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无关。
  关系价值论关系价值论者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档案与主体对它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反映档案的存在、属性及其是否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档案学家吴宝康认为,档案价值的实质是档案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以及档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而且档案的价值概念是通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来体现的。王英玮也认为,档案价值是文件形成者和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的制作、形成、积累、保管、整理、鉴定等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中所付出的劳动、辛劳、智慧、奉献的结晶。档案关系价值论是过程哲学价值论在档案研究中的体现,依据该种理论,高校档案价值就是档案本身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高校档案的客观属性与档案主体需求的有机结合。
  同样,我们不去判断哪一种档案价值理论更合适,理论派别只是研究者的偏好不同。“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必然有其普遍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高校档案价值亦是如此,其普遍客观基础和存在形式也是人类普通的基本关系——主客体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于主体及其内在尺度的作用,使客体趋向于主体,接近主体(客体主体化),为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高校档案价值是高校档案主体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高校档案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是否与高校档案主体的凭证和参考需求相一致。高校档案价值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据此,高校档案价值应具备以下几种重要属性:首先,高校档案价值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客观性一方面表现为高校档案既是对高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见证,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知识、智慧的凝结,高校档案价值并不会因一些人没有认识到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一些人的否认而灭亡。另一方面,档案价值主体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因为人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物质生产基础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不可能产生超越其时代背景的需要。可见,高校档案价值主体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与状况并非主体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受到一定社会实践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作为高校档案主体的人,无疑是高校档案客体价值的尺度,也就是说,高校档案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表现为同一高校档案客体对不同的档案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高校档案客体对于不同时间、地点、情景下的同一档案主体也具有不同价值,高校档案价值依赖于并取决于高校档案主体。其次,高校档案价值是社会性与校园性的统一。校园性意为高校档案是对特定高校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也是对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揭示。高校档案及其价值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价值不仅表现于高校内部人员与档案的关系上,也表现为社会与高校的相互关系上,故高校档案价值亦具有社会性。
高校档案价值的形态及实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