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字词的记忆联合错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2

中文摘要
本研究在前言部分首先对记忆联合错误的理论和实验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当前的一些研究作了说明,最后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实验,对记忆联合错误范式中各影响因素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进行讨论。在实验 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 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逐个呈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 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 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诱词而言,重复学习和 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 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 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说明,我们可以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 合起来对记忆的联合错误效应进行解释。

关键词 :联合错误 ,熟悉性加工 ,意识性加工 ,击 中率 ,虚报率

1.前言
记忆是人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心上将记忆定义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记忆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 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和心理的前提。记忆的研究始于艾宾浩斯,后经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人们对记忆的认识大大加深。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 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近年来,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 Baltlett,Ec.Bartlett(l932)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 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 另一种一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人们在对词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错误记忆,Deese(1959)最先使用词表学习范式报告了强大的错误回忆效应。und朴  od&zilnm enn an(l973)使用单个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音节的联合错误,并提出了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是指学习项 目的成分在测验阶段与新成分组成特征词或是重新组合形成联合词,对这些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举例来说,在学习阶段呈现 “玉石”和 “微米”两个词 (在本文中,将 “玉石”和 “微米”这类词称为母词),在测验阶段以 “玉皇”或 “玉米”作为探测词,前者称为特征词, “玉米”便称为联合词,被试对 这两类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有关这种错误再认的研究显示,对真正学过的词判断为 “学习过”的概率显著高于联合词,然后是特征词, 最后为新词 (旧词}联合词)特征词}新词)(如Jone&Jacoby,2001;Rubin, vanPetten,Gllsky,&Newberg,1999)。也有使用其他实验材料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果,比如,两音节的非词,被试对源于两个学习项目的联合刺激有着很 高的虚报率,并且他们通常对自己的判断有很高的自信(Reinitz,比咖ers,&Cochran,1992)。
在随后的实验研究中,各种类型的实验材料运用到了这种特征一联合范式 中,大体有短语 (underw od,KaPelak,&Mal而,1976) ,复合词 (Chatala,Levi氏 Bcll,毛mman,&助dico,1978;und~  odetal.,1976;Reinitzetal.,1992),由无意 义音节组成的假词 (Reinits,1刀川ners,&COChran,1992),句子 (Reinitzetal.,192),面孔图片 (ReinitZetal.,192;R幼nitz, Morise扒&D曰mb,1994),照片(searcy,Bartlett, &Meman, 1999),抽象图形 (K沙。11,Kni乡It,Metcalfe, wbl瓦&孔Ivi峪 1996),故事(H如 gan&Rei币tz,2003),自传事件(od铭耐 &Lampinen,inPress)。

1.1特征和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
1.1,1熟悉性估计
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判断基于对测验项 目的熟悉性估计 (Rubin,vanPeten,olisky, &Newberg,1999;又见Rd币tzetal.,1992),如果一个项目的熟悉性强度达到一个特定的阐限,这个项目便会判断为 “旧”。这 个观点认为,熟悉性强度由新词到特征词再到联合词和旧词的顺序依个逐渐增强。特征词和联合词的判断基于熟悉性估计,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有着更大的熟悉性 (如Rubin,vanPetten,Glisky, &Newbers,1999)。因此,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更容易判断为,’I日词”。如果不存在学习启动词的回忆 (即回忆量=0) ,特征错误率和联合错误率便会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但是使用这种方法 被试便不能通过回忆学习情景来避免出错。Jones&Jacoby(2001)认为:熟悉 性观点解释了上述判断为 州日词”的反应的特定类型,然而它并未包括被试是如 何避免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的有关机制1。
1.1.2再认的双加工理论
Horton等人根据某个再认正确的项目在线索回忆中能否正确地回忆出来,把 再认分为两种:既能再认又能回忆的,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和只能再认不能回忆的,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图。
70年代初,Aikinson和Juola等人受stemberg关于记忆扫描实验的启示,提出了再认的两个提取机制,一个是自动的、快速的熟悉性提取,一个是相对速度较慢 的记忆搜索的意识性提取[s1.而后,80年代初,Mandler以及Jacob声 人也相继认 为再认的提取机制有两个。自此  再认的双加工(dualPro cess)机制便开始在再认理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旧项目的再认和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间的分离支持了熟悉性一意识性理论。

(Jones  &Jacoby,2001;Jones ,Jaco by, & Gellis,2(X)1;McDennot,Jones,Petersen等,2000) 。熟悉性基于强度连续性,意识性遵循全或无的原则 (Y。nelinas,1994,1997:Yonelinas,Kroll,Dobbins,Lazzara,&Knight,1998)。旧词(学习项目:松树;测试项目:松树)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提取的一致作 用,被试既能在熟悉性的基础上也能在意识性的基础上对旧词做出正确判断。但是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却是基于缺乏意识的熟悉性提取 (Jones &Jacoby,2001;Jonesetal.,2001).因此,在不改变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情况下,击中率的改 变能够由意识性提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假定,在特征和联合条件下,熟悉性和 意识性的作用不会相互补偿)。当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加工作用相反时,自动加工 (熟悉性提取)使人做出 错误的判断 (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而控制加工 (意识性提取)可以帮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确否定)。由于熟悉性的作用,学习阶段的启动项目的成分组 成的特征词和联合词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虚报)。而如果是意识性加工在起作用,被试便会通过回忆起相应的母词,进而将特征词和联合词判断为 “否”,这 种判断方法便与意识性拒绝 (roall一to一reject)的观点相一致 (如Clark etal.19%;Hintzman,curan,&即py,1992)。当母词的意识性回忆为零时,特征和联合错误便可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
Jon昭和他的同事 (Jones&Jacoby,Zol;Jonesetal.,201) 认为面临特征和- 联合词时,对母词的意识性回忆通常是很低的 (接近于零)。他们推断特征词和 联合词不可能自发地成为母词的检索线索。而且,当被试试图将这些诱词作为回 忆母词的线索时 (尤其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这些线索大部分都是无效的。特 征和联合词被认为是无效的线索的原因有二: (a) 旧成分 (线索)处于情境之外; (b)母词、特征词和联合词在语义上通常是不重叠的 (如 “美容”和 “单 元”在概念上与 “美元”无关)。由于再认回忆通常被认为是主要依赖于概念加工的 (如Roediger,Weld叽 &Challis,1989;Wagner&Gabrieli, 1989;Wagler,Gabrieli,&verfaellie,1997),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概念信息的不匹配便会使母词项目的检索困难起来 (如Roediger 等人,1989) 。J~   etal.(201) 认为特征和联合词作为失败的检索线索,导致很低的回忆率.其原因之一便是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缺乏概念信息的转移 (如Roediger,weldon,&challis,1989)。即 “玉米”在概念上与 “玉石”、 “微米”不符。学习启动词和测验诱词间缺乏一种较强的概念上的重叠便会导致学习启动词的回忆可能导致失败141。
Rubin等人 (1999)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 (ERP s) 探讨特征和联合效应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的ERP s与对新项目的虚报的ERP s更为相似(比 起对旧项目的击中的ERP s) 。Jones 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控制只影响意识性加 工的变量 (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会导致旧项目的击中率发生变化,而特征和联合刺激的虚报率却不受影响。这些实验均支持了双加工理论的解释。
记忆的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产生于提取阶段的部分单个元素的联合。当被试 在将刺激进行编码时,却忘记或没能将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编码。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是人们发现记忆的联合错误有时发生在回忆时 (rec ail)。如 R州nitz 等人(1992)研究表明被试通常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将记忆中一个句子的主体同另一个 句子的客体联合在一起。而且,其他更口语化的在回忆中产生联合错误的例子也表明刺激的错误联合有时产生于提取阶段。还有很多各种研究证实在再认测验中 产生的联合错误类型与那些标准的内隐测验方法如知觉辨认中产生的存在极大差别 (如R‘nitz&oemb,1994;Reinitzetal,,1996)。这就表明是有意图的而非自动的记忆加工产生了联合错误。这一现象恰恰与双加工理论解释不符。
Jones 和Aichley(2002)为复合词的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提供了实验依据,但对于支持双加工理论的证据却极其有限。在这些实验中,对一对母词间的距离进 行控制。联合错误率从间隔为0到 1个单词呈上升趋势,而间隔为 1到20 时呈下降趋势。由在间隔为 0时的较低的联合错误率证明意识性有助于被试避免犯错;从间隔为 1到 20的联合错误率降低的趋势看,熟悉性同时随之降低,因此 联合错误率显示了意识性加工的短期效益。
在运用意识性拒绝解释特征和联合错误率时存在一个问题 (Jones,205;L田盯plnenetal.,2004).被试对于特征词和联合词的正确拒绝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没有额外信息,这些拒绝的基础便不得而知。特征词和联合词能够被正确拒绝是因为它们缺乏足够的熟悉性来使之判断为 叼日”,或是能够回忆起其母词. Jones  (2005)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做出“新”的判断之后,还有回答判断依据: 是回忆起母词还是只知道该项目在实验中是不熟悉的。在一个标准的学习一测试 设计中,这种记得一知道程序揭示“记得”反应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意识性拒绝随重复学习次数增加而增加。由于在长时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并不发生变化,“记得”反应便为研究者们提供了额外的重要信息[5]0
在众多研究范式中,意识性拒绝在避免错误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Brainerd &Reyna,20眨;Brainerd,Re邓a.&MOjardln,1999;Brainerd,Re)叭a,&Kner ,岌995;Brain耐 etal.,201)。但Jones和他的同事在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中指出意识性拒绝在降低联合错误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Jones&Jac0by(20l)和Jones,Jaco by,&Gellis(200l)的研究中,操纵反应时间变量影响目标词的再认,由于短时反应时间妨碍了被试使用意识性加工对目标进行再认的能力,但是,反应速度控制只在重复学习条件下影响了联合词的再认;而且,只有当学习词表较短时,意识性拒绝作用才较为明显。这个实验结果与增加词表长度降低意识性加工的观点相一致(Yone linas  &Jaco by,1994) .有些材料不会出现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如音节或面孔图片。
1.1.3特征一构造理论 (介atUre.一confi朗ration)
第三个理论通过刺激成分的特征和构造间的区别来解释特征词和联合词(如K沈。llet al.,1996;RdnitZ 以 al.,1992;ReinitZ,Mom sey, & Demb,1994;RdnitZ,verfaelie,&Milber耳1996)。联合错误的产生基于被试对先前所学过的刺激的 整体结构 (91obalstructure或构造,configurations)的选择性遗忘或是编码失败的 情境之下 (Reinitzetal.,19%,P.287) 。在测试阶段,当 “构造”这一元素不可用时,只有特征 (如美、元)可以得到检索。在检索过程中,特征便结合起来 (如形成美元)制造了联合词被认作是学习项 目的假象。
特征一构造方法的最后一个观点是源于单个刺激的特征在编码时有时会不适当的结合在一起 (如K淦olletal.,19%;而 nitz&Hanm  gan,2001).这种观点可以 用于解释海马损伤的病人 (E沙。11etal.,1996) 或非言语材料的研究(如面孔图片;Hannl  gan&ReinltZ,20()0;R改nitz&Hazu  gan,2001)。特征一构造说主要存在两个弱点。第一个是它无法解释特征错误,并否认特征错误的存在16]。Jones和Jacoby(2ol)通过比较43篇不同的研究报告有40篇都显示特征和联合错误的错误率显著高于新项目的错误率。然而,在特征一构造方法 之下特征错误与新项目间并无不同 (如Reinitzetal.,1996) 。其次,Jone s和同事的研究 (J。nes和JacobyZo01;Jones等人,2o01)指出问题在于构造的可接触性(acc essibility)而非可用性 (availability)(c£Tulving&pearlstone,1966)。可接触性 (acces   sibility)和可用性 (avai lability)这两个词在概念的解释上有些混淆不清。
1.2研究现状
有关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从影响因素方面大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注意状态

一些研究表明分散注意会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评估但不会对熟悉性造成影响(Ja以)by,1996,199;Jacoby,Toth,&Yonel mas ,193)。ReinitZ等人 (1994)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操纵编码时的注意状态进而发现在分散注意的水平下对旧面孔的识别 (击中率)要低于集中注意水平下的;而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 上只有很小的变化甚至没有区别。
Jones和J姗 by(2o01)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实施分心任务。实验过程中被试每1.5秒会听到一个数字,分散注意条件下的被试同时要追踪所听到的数字;集中注意条件下的被试不要求对数字做出反 应。研究发现,学习阶段时的分散注意条件下的有关旧项目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集中注意条件和测试阶段的分散注意条件:但是在三种注意条件下,特征效应 和联合效应均不受影响。注意水平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证据来自于对旧项目的辨别力的降低,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的证据来源于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不变。对注意水平变量的操纵,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记忆联合范式中意识性加工 用于目标的再认但很少用来避免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
1.2.2.加工水平
R成nitz,verfaellie,&Milbers (1996)操纵学习阶段的不同加1水平,发现不同的加工水平只影响旧项目的击中率,在深加工的条件下对旧项目再认率要显著 高于浅加工水平下的。但是不论是在深加工或浅加工水平下,特征和联合效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12.3 预警提示
Jones   &Jacoby(2001)认为,在记忆联合范式中被试很少会自发的运用意识性拒绝,原因是联合词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回忆线索,例如, “观音”的 “观”字并没有用眼睛看的相关意思, “音”也与声音无关。但如果我们在实 验开始前加一个预警提示,告知被试在测验中将会出现由两个学习启动词混和搭配成的诱词出现,这时又会对实验结果的击中率和虚报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在 有些 实验 中 发现 预 警 提 示在 降低 虚报 率 方面产 生 一 定的作 用(Chri stian sen &ochalek,1983;Gallo,Roberts,&Seam on,1997;Gallor,RO ediger&McDenn ott, 2001)。Reinit等人 (1992) 第一次在实验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研究变量,发现预警会造成被试判断标准的移动并同时影响了旧词的和联合词的再认 。
LamPinen和odegard &Neuschatz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组间变量,有预警提示组的被试在测验阶段开始之前被告知联合词的含义及在测验 中会出现,测验中有些词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另外一些词并不曾出现过;并给出被试例子,帮他们了解联合词的特性,要求他们在测验阶段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确实学习过的词判断为“旧”。实验结果显示预警提示和项目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 但有无预警并未对击中率和特征词及新词的虚报率产生影响,只有联合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有预警提示组确实比无预警组的联合词虚报率要低,并且差异显著。
1.2.4学习项目的呈现方式
Kroll,Knight,Metcalfe,wolr&Tulving(1996)的研究使用两音节词 作为实验材料 (如BARTER,VALEY),在接下来的再认测验中,左脑受损的病人 在母词项目间隔为5的条件下 (组成联合刺激的音节的两个母词间有5个千扰目)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率要低于母词项 目间隔为1的条件下的;然而,这种距离 效应只出现在脑损伤病人身上。Hannigan及Reinit:(2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在学习阶段时两张 面孔上下同时呈现给被试,再认阶段时要求被试对每张图片做出 “新/l日”再认 判断。对于由同时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被试表现出很高的虚报率,而对于间隔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的虚报率有所降低。Kroll等人(1996)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一对母词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 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Cohen(197) 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在之后 的再认测验中包括了面孔、姓氏和人像间的重新联合,但对这些联合刺激并未出现母词项目的距离效应。Bartlet &Searcy (1998) 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通过四个实验,经过严密的统计,并未对这种距离效应提供任何证据。结果支持 了记忆联合错误的基于熟悉性的解释。正因为在再认测验中所有的学习项目的熟悉性是相同的,基于熟悉性解释说明距离变量在联合刺激的再认上没有任何效应

1.2.5测验阶段的反应速度

我们知道,再认的两个加工系统在速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意识性提取是一种 相对较慢的搜索过程,而熟悉性加工则相对较快的、自动的加工。在测验阶段控 制被试的反应时间,强制被试以较快的或较慢的速度来进行判断反应,会对意识 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且旧词的击中率和联合词的虚报率又是 会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呢?
Jon es和Jacoby(201) 的实验中将反应时间作为组间变量,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被试要在85Oms内做出按键判断反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测验项目首先呈  ’现14ooms,之后出现反应信号 “******”呈现时间为75Oms,要求被试只能在这750m s内做出按键判断。结果表明,在较长的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对旧项目的击 中率要高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的,而特征和联合效应却不受影响。原因是在 短暂的反应时间内不允许被试有机会去运用意识性加工来进行反应,也就是说, 时间限制降低了意识性加工但对熟悉性没有影响。
1.2.6重复学习次数

在解释重复效应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率的影响时,一些观点认为重复学习在同一程度上增加了熟悉性和意识性加工(Jacoby,1999;JaCOby,Jones&Dolan, 198;Kelley &wixted,2001)。也有些实验证明重复学习增大了联合错误率的产生(Bartlet& scarcy,1995;underwo  od等人,1976;underwood&zimm如 叽

1973) 。
Jaco by及其同事 (1998) 的一项实验中,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的学习阶段,给被试视觉呈现一列词表,其中包括呈现一遍的和重复呈现的项目;在第二 个阶段,听觉呈现一列词表,每个词均只呈现一遍,且没有在第一个学习阶段出现过。在第三个阶段的测试项目中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视觉和听觉呈现 词,也包括一些新词。被试的任务是只对第二阶段听觉呈现的词判断为 “old”。因此在排除测验中,对于第一阶段的视觉呈现词来说,意识性和熟悉性起相反作 用。熟悉性促使被试将项目判断为 “uld”,而意识性帮助被试正确排除那些视觉呈现的词。Jacoby的实验使用两种反应时间,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 词的虚报率显著低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而在短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词的虚报率却显著高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由于重复学习会同时影响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加工,反应时间长短会影响意识 性加工,而且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上,熟悉性和意识性的作用相反,Jones和Jacoby (201) 的记忆联合错误实验中便运用类似的变量控制,但只使用了一个学习阶 段和一列词表。研究发现在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的增加和升高;而在较长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不受重 复学习的次数的变化的影响。熟悉性增加的证据源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的增加:意1.2.7被试变量Rubin等人 (199) 将老年人和青年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年龄变量只影响 旧项目的击中率,青年人对旧项目的再认击中率要明显高于老年人,但是对特征 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R七initz等人 (1996) 以遗忘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和正常被试相比,遗忘症病人对旧项目的击中率要低于正常个体,但是在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1.3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方法
13.1记忆联合范式 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大都采用这一方法,具体是在学习阶段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成对刺激,之后的测验阶段的测试项目有先前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和未出现过的词 (旧词与新词),还有由成对学习刺激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特征词和 联合词,如使用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由学习项目词 “松树”的第一个字所组成的 “松快”在测验阶段呈现便称为特征词;学习项目 “美容”、 “单元”的第一 个词的第一个字和第二词的第二个字组成联合词。“松树”、 “美丽”和“单元” 这一类词便在实验中称为母词,所有的特征和联合词与母词间在语义上没有重 叠。在实验研究结果统计中主要将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及联合词的虚报率作为因变量。击中率=“是”反应次数/l日词项目总数,虚报率二“是”反应次数/实验诱词项 目总数 。
13.2加工分离法
20世纪90年代初Jacoby等 人提 出和完善 了加工分离程序 (proces dissociation叮ocedure),它成功的分离了一个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PDP将再认分为基于熟悉性(知觉的流畅性)和意识性的提取(外显的情景 提取)两种内部加工机制或提取过程,并且认为熟悉性提取是内隐记忆,意识性提取是外显记忆。Jacoby为了分离熟悉性提取和意识性提取对一个记忆任务的贡 献,提出了对立程序。对立测验有两种测试条件:①包含测验,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②排除条件,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相 反(某些操作影响意识性提取,而不影响熟悉性提取)。在包含测验中,P( uI日”1包含)=A+ReAR;在排除测验中,P(al日” 1排除)=A-AR。由上两式可知,卜 P (“旧”】包含)一P(“1日”!排除),A二P(“1日”!排除)/(1一R)。Jacoby,孙th和 Yinelinas (1993)提 出 T 启 动 效 应 的 对 立 测 验 :Inclusion=R+AeAR,Exclusion二A一AR,R二Inclusion一Exclusion,A二Exclusion/(1一R)(R是指回忆概率,A是指 自动影响的概率)。
1.3.3加工评估法
(l)记得/知道程序
1985年TOIving首次介绍了Remenlber爪now程序,认为被试的主观报告可以用来探测记忆的潜在加工过程。该程序在传统的再认测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被试在 记忆判断中对自己意识状态的评定,将再认分成记得(R)和知道(K)两种成分。R 成分反映了对情节记忆的意识回忆,如单词是怎样呈现的,相邻的词是什么,呈 现时被试正在做什么。K成分反映了熟悉感,是流畅性加工的产物,可以肯定该词呈现过,但不知道它呈现时的情景。Gard in州1988)认为记得反应属于情节记忆系统,反映了概念加工过程;知道反应属于程序记忆系统,反映了知觉加工过 程。侧K程序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相互排斥的加工过程,以此假设为基础的R/K程序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与双加工模型不一致,Yonelinas  &Jac0by(l995)认为以前的知道反应没有提供一个无偏的熟悉性的估计,被试没有在当项目是熟悉性的时候被要求反应知道,而是在一个项目熟悉并且不能意识性提取时反应知道,为了弥补熟悉性的低估,他们提出了独立的R/K方法(IRK),并在Yonehnas &Jacoby的实验中发现用IRK法得出的结果才与加工分离程序一 致。R,K的方法是:rem embcr= 民kn0w=F(l一R),F=know/( l一R) (R为意识性提 取,F为熟悉性提取)o
(2)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
ROC也用于评估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在再认中的贡献率,它认为熟悉 性提取反映了信号监测过程,旧项 目比新项目更具熟悉性。经典的R()C需要被试评价他们在再认反应中yes/n的信心,从而绘出信心反应中击中率/虚报率的图形 (一般以击中率为纵坐标,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是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报告为“yes’’的概率,或在缺乏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的熟悉程度超过反应标准FO 的概率,击中率=R+(1一R)FO,F户于(d,/2一ci)。当新项目的熟悉性超出反应标准Fn 时,被试会对新项目报告“挥扩,这时虚报率二城 Fn=多问1/2一ci),最后把方程总 结成一个,p(’‘挥5,Iold)1=R+(1一R) 多<J/2一ci)+P(“卿 ‘,}new)1一歹卜才/2一ci),d伪新旧项目熟悉性分布间的距离,d为新旧项目被觉察时超过的反应标准。结果描绘出来的ROC曲线斜率为1,那么被试基于熟悉性提取,若小于1,则被试也进行 意识性提取。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一个任务条件下就可检验意识性提取(F)和熟悉性提取(R)的贡献。
1.4问题的提出
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是当前记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当人们有时回忆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者他们所回忆出的 事件与真实情况完全不同,那么这时错误记忆现象便发生了。错误记忆是人类的记忆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扭曲现象。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 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所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记忆,错误记忆产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问题作了 大量的探讨,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及词表特性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从而也使我们对错误一记 忆的理解不断深入。母词项 目呈现方式的这一因素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的研究存在不一致 的结果,并且有时使用不同的实验刺激便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关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的研究目前还未出现,究竟汉字词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 呢?因此在下边的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且将刺激的呈现方式作为变量,研究在汉字作为实验材料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 效应,并且在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下,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词及联合词的虚报率是如何变化的。在实验二中,选取编码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重复学习次数,以 及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反应速度变量,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速度两个自变量研究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记忆联合效应的产生机制。
2.实验研究
21实验一
2.1.1实验方法
2.1.1.1被试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生被试40人,男19人,女21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类似的记忆实验。实验完毕后获得小礼 品作为报酬。
2.1.1.2实验材料
从 《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宇航出版社,190年)选取词频在百万分之八十以上的高频双字词,共有132个双字词用于本实验,其中64个词组成32组做为母词在实验的学习阶段呈现,32个词做为特征词和联合词各一半,16个词为新词,

3.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产生了再认的联合效应, 但特征效应并不明显。对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变量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同时条件下的联合 错误率要显著高于在相继条件下所呈现的;而击中率在两个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呈现方式只会对联合词产生影响而不影响旧词的击中率。这个结论与 Hannigan&Reinitz(2000)和Kroll等人 (1996)的实验结果相同。Hannigan& Reinitz(20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Kroll等人 (1996)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均发现启动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征 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即产生了距离效应冈。这种距离效应的产生原因可能有4点:a.刺激的特性。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 会得出不同的结果,Cohen (1997) 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 的面孔,Bartlet&Searcy (1998) 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这两种实验材料均未产生距离效应。b当刺激以成对分组的方式呈现的时候,距离效应便产生 了。如果刺激是一个个的呈现且没有分组控制时,被试将不会将特定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便没有距离效应的产生。如 “美容”和 “单元”一起呈现,被试便会将 两者看作是一组并联系在一起记忆,这时便很容易对 “美元”这一联合词产生虚报.c.尤其是同时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将所看到的所有的刺激特性联系起来 记忆,因此在测试中便很难将旧词从联合词中分辨出来。d.注意力的分配会导致距离效应。由于项目同时成对呈现时,被试的注意力会在两者之间来回游走,这 样便会将刺激特性结合起来记忆,增加了之后测验中犯错的可能性 (Reinitzet al.,1994)。
Reinitz等人 (1994) 在实验中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研究发现当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下接受刺激时,他们在测验中便不能将旧面孔从新刺激和联合 刺激中分辨出来,他们推断,注意分配在刺激特性的结合记忆中担当关键角色,正因为注意力才使被试在测验中将刺激特性混淆[e]。Kelley(1989) 的实验证明注意力在刺激特性的联合中起关键作用。实验中 他要求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学习新名字,然后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判断哪些为名人名字,结果被试倾向于将学习过的名字判断位名人的名字,导致原因可能是由于 分散注意,被试在对名字进行编码时并未将这些名字与它们所呈现时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记忆。缺少注意力时,被试在对刺激进行编码时便不能将刺激特性与先前的刺激呈现情境联系起来。
Hannigan&Reinitz(2000)设计T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距离效应是否由注意分配导致。他们设置了两个学习条件,交替学习条件下,成对的项目反复交替呈 现,一次使被试的注意力在两者之间游走;重复学习条件下,相同的成对的项目重复呈现,并不进行交替控制。结果显示交替条件下的联合效应明显大于重复学 习条件下的。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距呈现方式变量下的距离效应是由注意分配造成的。
如果用特征一构造理论来解释实验一的结果的话,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一对母词的所有特性是一起呈现,对所有特性进行编码并结合组成构造的过程中, 相比相继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混淆两词的构造或是没能将各个母词的整体结构 (构造)进行编码,因而造成在测验阶段错误再认联合词为 “old”。但按照 双加工理论,在两个呈现条件下所有的呈现词的熟悉性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联合词的判断结果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显然结果并非如此。因此再认的双 加工理论便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二中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主要为了观察两个变量对联合错误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再认的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对于旧词来说,击中 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 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 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重复学习相比单次学习并没有降低联合错误率,也就是说,重复学习并未在 联合错误率上产生消极重复效应,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的刺激呈现已经足以产生消极重复效应。Hintzman ,Curran &OPPy(1992)的研究中使用高度相似项目 (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出现率估计程序,被试对相似于25次呈现的学习词的测验项 目的出现率估计为0,即被试确定测验项目没有在学习词中出现过,这一判断同
呈现1次的结果是相同的。因此,他们推断至少在25次重复呈现条件下,消极重复效应并未产生。在本文实验二中的重复呈现次数为3次,看来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说明重复效应的问题。
Kelley和,ixted(1997)的研究得出重复学习词对 (A一,D一B) 并不影响联合词 (A--B)  的错误再认。重复学习相对单次学习而言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联合错误的产生。这个结果类似于本研究中长时反应条件下的联合实验结果。依据再认的双加工模型,对此的解释是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对抗加工同时受到重复学习 的影响,但其作用相互抵消,进而造成无效结果。Hockley和Cristi(1996) 的一项研究中词对(A一B)以两种方式呈现多次,第 一种是以A一B的形式呈现,第二种是两个词 (A和B)分别在其它词对中单独呈现 (A{,卜B),测验要求被试对词对(A一B)的出现率进行判断。结果是第二种条件 (A、B分别处于不同的词对中)增大了对A一B的出现率的估计,这种出现的估计的 增加,与本研究中短时条件下联合错误的增加的结果相似。相比之下,简单的基于熟悉性估计的解释是无法满足这些复杂的实验结果 的。熟悉性估计无法解释联合效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为何不存在显著的重复效应。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模型来解释这些结果。
Reinitz和他的同事 (1992) 曾指出意识性提取也能够产生联合错误。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预测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会比短时反应条件有更高的联合错误 率,原因是被试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意识性加工;另一个预测便是即使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应该增加犯联合错误的可能性。而从本文的实验结 果得知事实恰恰相反,意识性并没有用于产生联合错误而是阻止了联合错误的产生 。
在此我想再次强调一下旧词和联合词的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的不同。对 于旧词来说,意识性提取相对较容易一些,因为在再认测试中整个词作为回忆线索出现,因此项目本身的语义便重现了。而联合词的意识性提取相对就更难一些, 原因是测验项目只包括了一个学习启动词的一半,并且这一半是作为不同的语义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的。因此联合词是作为线索回忆测验的一种,如果被试回 忆起了学习启动词,那么便会避免犯联合错误;如果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确实能够极大地用于拒绝联合错误,那么熟悉性的消极影响便会被克服。再认加工尤其依赖于概念驱动加工 (Roediger等人,1989),当检索线索与先前的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不太匹配时,再认击中率的降低也就很正常了。那么 联合词和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的不匹配也就会降低被试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意识性拒绝(recall沈。一reject)来对联合效应进行解释。 在再认的联合错误范式中,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 (如回忆)究竟是先于熟 悉性、跟随熟悉性或是与熟悉性同时进行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Hintzman等人,1992)。一些人认为如果要用意识性拒绝来解释联合错误效应的话,回忆必须追随熟悉性估计之后进行 (Hintzman&Curran,1994),而如果信息能够通过意识性加工很容易获取的话,便可能避免熟悉性估计的必要。
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的二因素理论来解释联合效应。Underwood和同事(1976) 使用二因素频率区分来解释联合错误,两个因素分别为语义信息的频率和非语义信息的频率 (如视觉的、声音的)。假定相对加大的情景频率增加了判断测验项目为“旧”的可能性。Underwod他们认为,联合错误大多代表了非语 义错误,实验二中,联合错误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为频率理论提供了依据。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同时加大了对那些刺激各成分的情景频率,便导致联合 错误率的提高。Unde伴od等人认为非语义信息的情景频率会独立于语义信息而增大,但他们并不认为两种信息的影响能够相互对抗。因此,频率理论无法解释 本实验2中长时条件下联合错误不变的原因。特征一构造说包括了特征和构造两个因素,构造因素基于特征表征的联合二如学习词美容、单元,美、容、单、元字便作为特征进行编码,这些特征随后结 合在一起形成构造美容和单元。联合错误 (美元)的产生是由于被试选择性的忘记或没能将学习刺激的整体结构 (构造)进行编码 (Reinitz等人,1996),在测 验过程中,特征 (如美、元)被提取,并且在提取过程中结合起来形成 “美元"o 这种心理联合加工便产生了联合词曾在学习阶段出现的幻觉。手但特征一构造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构造表征的可用性的 (availability)解释.当产生联合错误时,便会认为其学习启动词的构造并未编码或选择性的遗 忘了,只剩下特征表征。问题关键在于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接触性 (accessibility)的区别 (Tulving&Pearlstone,1966)。在有限的反应时间条件下,构造表征是可用的但不可接触的.

但或许我们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话将更为容易。有一个二因素理论便类似于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一项目信息 (ite, information) 和 联 系 信 息  (associativeinformation或 relational infor呱tion;Humphreys,1976,1975)。项目信息源于一对词中的单个字,联系信息则代表了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与特征一构造理论相比,特征一构造理论 用于解释言语和非言语刺激的联合错误而项目一联系说则更多的用于解释言语刺激(Yonlinas等人,1999),而且项目一联系理论重点在于两类信息的提取速度上,联系信息被认为比项目信息的产生要慢一些 (Gronlund&Ratclinas,1989),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 (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 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 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 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 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 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 (Hintzman & Curran, 1994;Yonelinas, 1997)

4.结论
在实验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 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 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相继呈现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 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各个变 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 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 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 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 (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 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究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 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 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 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 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 (Hintzman & Curran, 1994;Yonelinas, 1997)。

1高湘萍.PDP启动型实验程序与拓char山扣n一心av.hn模型的比较研究闭 心理,Zlx洲】,23(2):184,188
2高湘萍.PDp再认型实验程序与刺激来源的可鉴别性研究田.心报,20C心 32(4):391一386
3郭力平,杨治良 关于再认双加工机制的实验一反应速度的影响研究IJ].心理科学 2以刃,23(5):560一565
4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研究切一心理科学,1998,21(4):319-232
5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4):31少323
6郭秀艳 再认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刁一 兼论内隐记忆的抗老化现象田.心理科学,202,25(5) :535一38
7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一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一一非文字再认条件下IJ].心理 学报,2003,30 (4):41闷46
8梁三才,游旭群,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时不同注意状态的作用田. 心理科学,203,26 (4):751一52
9李宏英,隋光远.错误记忆研究综述IJ].心理科学,203,2仪3): 512一516
10 王常生,耿昌明,遗忘症患者外显与内隐记忆分离的实验研究:自由回忆与再认任务[J].心理科学,1998,21(4):336一340
11 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记忆心理学(第二版)[M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12杨志新,韩凯,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田 应用心理学,196,2(2):3l一35
13 叶阁蔚,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与加工分离说(PDp)的修正模型[J1.心理学报,1994,26 (4),410并16
14 周仁来,伶 长山,郑玉香,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实验性分离:刺激的不同呈现形式 的作用IJj.心理学报,198,30(2),161一165
15 周仁来,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程度和提取要求的作用tz].心理科学,2砚X旧,23 (4):412416
16Atkinson,RC.,Juola,J.R Searchanddecision PrOcessesinrecO召nition me田ory口1.Conte口Porarydevelom ents inmathematicalPsychology , 1974, 1,243一293
17Bartlett,J.C.,Sesrcy,JH.伪nfigural.Processiflg andbindinginreco助itiooffacesIR].PaP er畔 sentedatthe39“annualmeeti皿oftheps挥hon伽icsociety.1998. 1118Bra inerd,C.J.,Reyna,y.F,份ight,R.,枷 jardin,A.H.  Recollection一reject:Palsememoryeditinginyoungandolderadults[月  PsychologicalRevi昨,2003,110,762一784
19Clark,5.E WordFrequencyeffectsinassociativeandit朗 recogn ition[月.Memory&C。助ition,1992,20,231一243
20Deese,J.0n  thePredictionofoccurrenceofparticularverbalintru sion sin1咖ediaterecall[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1959,58,17一22
21Gronlund,5.D.,Ratcliff,R ATimecourseofit细 andassociativeinfo抽ation:Implicationforgloba1matchingmodels[J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 1989, 15,846一858
22 Hannigan, 5.L, Reinitz, M.T. Influences of temPoral factors on .e.OryconjunctionerorslJ].AppliedCo即itivePsycholo盯,2000,14,309一32
23Hanni郎n,5.L.,Reinitz,M.T.挑igrationofobjectsandinferencesacrossepisodes[Jl.M印ory &Cognition,2003,31,434一444
24 Hintz田an, D.L., Curran, T.RetrievaldynaJu ics of recognition and frequency jud胭ents:Evidenceforseparateprocessesoffa口iliarityandrecall[月.Journa l ofMemoryandLan即age,1994,33,1一18
25Hintzman,D.L.,Curan,T.伽py,B.Evidenceofsi.ilarityandrepetitionon meoory:Registration ,ithoutlearning?[J]Journa 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 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667一680
26 Hockle萝, 讯E. Item versus associative information:Further comParisons of forgettingrat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992,18, 1321一1330
27Hockley,份.E.Cristi,C,TestsoftheseParateretrievalofitemandassociativeInformationusingafrequency一jud卿enttask[J].Memory及Cognition,1996,24,796一811
28 HumPhreys,M.5.Relationalinformationandthecontexteffect inreco即 itionmemorylJI Memory&Co即ition,1976,4,221一32
29H咖Phreys,M.5.Ite田andrelationallnfo抽ation:Acaseforcontextindependentretrieval[J] 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8,17,175一187
30 Jacoby, L.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即ork:SePara ting autOmatic fr伽28intentionalusesofme田ory田.JOurnalofandLan即age  l9 1,30。513一541
3l jacoby, L.L. Dissociating aut腼atic and consciously contro 1led effectsofstudy八estco.patibility田.Journalof          andLangusge.1996,35,32一52
32Jacoby,L.L,IroniceffectsofrePetiti叻 :Measuringage~r elateddifferencesinmemo口 [J1.Journalof 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口ory。andCOgnition,1999,25,3一22
33Jacoby,L.L.,Jones,T.C ,DO lan,P.0.T份oeffectsofrePetition:SuPportfor adual,rocess口odelofkno’  jud即entsandexclusion  erorsIJ]   Psychon伽ic Bulletin,几Revie.11998,5,705一709
34Jacoby,LL.,Toth,J.P ,Yonelinas,凡P,SePara tingcon sciousand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e田ory: Attention,  ~  eness, and control 闭. Journal of ExPeri.entalPsycholo盯:General,1993,122,139一154
35Jacoby,L.L.,贾oloshyn,V.,Kelly,C Becomingf圈ous,ithoutbeingrecognized: Unconsciousinfluencesofoemo玲 盯oducedbydividingattention[J]  Journalof ExPerimenta1Psycholo群:General,1989,118,115一125
36Jacoby,L.L.,Yonelinas,A.P.,Jermings,J.Therelationbet,eenconsciousandunconscious(automatic}influences: A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 lnJ.Cohen,&J贾Scholer(EDs.),Scientifica即ro配hestoconsciousness(pp.13一47),枷俪ah,NJ:Erlbau.
37Jacoby.L.L.,Debner,J.A.,H盯,J.P.,Proactiveinterference,accessibilityhias.andProcessdissociations:Va lid subjectivereportsofmemory[月.JOurna1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 ing,Me口ory,andCo助ition,2001,27(1):686一700
38Jones,T.C二 Jacoby,L.L.,Gellis.L Crossem0da 1featureandconjunction er orsinrecogn itionmemory口1.如urnalof从e啪斗  andLan即age,  2001,4, 131一152
39Jones,T.C.,J韶oby,L.L.Featureandconjunction er rorS  in 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dual一processtheory[J].JournalofMemor萝andLanguage,2001,45,82一102.
40   Jones, TC., Jacoby, L. L. Conjunction in reco即 ition me口ory:物dality一freeerr0rsfor olderadu1tsbutnotyoungadu1ts闭.ActaPs丫chologic120。55一73
4ljones,T.C.Studyrepetition andtherejectionOf conjunction lureslJ].地mory,2005, 13.499一515
29
42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 rateS 0n 8 C0ntinU0uS recogn ition.eoory test:Little Evidence for  reco1lection  lJ]   Journa 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 :Learn ing,andCogn ition,2002.28(2):374一379
43Jones,T C.,Atchley,P. Conjunctionerror,recollection一asedrejections,andforgettinginacontinuousreco即itiontask团.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andCognition,2006,32(1):70一78
44Kroll,N.E凡,Knight,凡T.,Metcalfe,J.,肠 If,E.5.,Tulving,E.Cohesionfailureasasourceofme口oryillusions闭.JournalofMemo ryandLan即age,1996,35, 176一196
45L翎Pinen,J.M.,odegard,T.N,Neuschatz,J.S Robustrecollectionrejectionin memoryconjunctionparadi叨 [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二ory,andCo,ition,2004,30(2):332一342
46Mandler,G Recognition:Thejud郎entQf previousoccurence[JIPsychologicalRevie,, 1980,87,252一271
47Reinitz,M.T,Demb,J.B.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forcompoundwordslJ].Memory&Cognition, 1994,22,687一694
48  Reinitz, M.t,Lam ers,  砚J., Cochran, BP. Memory conjunction  errors:Miscombination ofstordefeaturescanp功duceillusionsofmemoryfJ].Memory&Co即 ition, 1992,20, 1一11
49Reinitz,M.T.,Hannigan,5.L.EffectsofSimultaneousStimulusPr esentationand Attentiofi  Switching on  Memory Conjunction Erors [J1.Journal ofMemory and Lan创age,2001。 44,206一219
50Reinitz.MT.,Morrisey,J.,Demb,J.B.Theroleofattention  infaceencoding
[J1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即ition,1994,161一168slReinitz,M.T.,Verfaellie,M.,从ilberg,W.P.Me们oryconjunctionerrorsinno饥aland amnesic subjects[J].JournalofMemo ryandLan即age,1996,35,7企100
52 ROediger, H.L., 跳 ldon, M.5二  Challis, B. ExPlaining dissociations bet份een1田Plicitand exDlicitmeasuresofretention:Aprocessingaccount团.InH.L.Roediger,&E.1.MCraik(EDs)
30
53Reinitz,M.T.,Hanni邪n,5.L,False.e.oriesforco.pound,ords:Roleof,o rking
54R  i氏Memo叮  &伪 gn ition,20()4,加 , 1一11,Van Petten,C.,Glisky,E.L.,Ne油 erg,贾M. con junctionerror sinyoungerandolderadults:Event一elatedpotentialandneuroPsychologicaldata闭.伪即itiveNeuro psychology,1卯9,16,459一88
55Searcy,J.H.,Bartlett,J.C.,Me肋n,A.Agedifferencesinaccuracyandchoosingineye’itnessidentificationandfacereco即ition[J].Memory&Co助ition,1999,27,538一552
56Tulving,E.,Pearlstone,Z Availabil1tyversus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口e口。ryforwords[J]. 」皿malofVe比aIL毛aminga幻dV。七a1Behavi or,1966,5,381一391
57Under.ood,B,J.,KaPelak,5.M,,Malmi,R卜A.Inte盯ationofdiscreteverbalunitsinreco,ition 口emory[J].Joumalof ExP吧nmelltal Psycbology:  Hu幻nan助anulgandMem ory,1976,2,293一3(X)
58Unde钾ood,B.J.,21咖erman,J.Thesyllableasasourceoferor in口ultisyllable,ordrecognltionlJI.】。umalofV曰南alb泊nlingandVerbalBehavi or, 1973,12,701一06
59 Yonelinas, A.P. Receiver刃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in recognition memory:Evidenceforadual一processmodel[刀 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4,20,1341一1354
60Yonelinas,儿P.Reco即ition memoryR优sfor  it朗 andassociativeinfo伽ation:Thecontributionofrecollectionandf胡 iliarity[J]‘Memory&Cognition,1997,25,747一763
61 Yoneli旧5, 凡P, Kroll, N.E., Dobbins, 1.G., Lazzara.   L., Knight, R.T.Recollectionandfa切iliaritydeficitsin皿nesia:Convergenceofre.e口ber/kno’,processdissociation,and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sfJ1.Neuropsycholo盯,1998,12, 1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