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十首怀古诗“解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祖义 时间:2010-08-12
   《石头记》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末尾,薛宝琴在李纨的要求下,“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做了十首怀古的诗”,称诗中“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到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开篇,直述了这十首怀古诗。大家看完后,“猜了一回,皆不是”。书中再也没有交代谜底。多少年,多少代,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读者,试图解开这十首怀古诗,但众说纷纭,并没有贴切的答案。
 
    这十首怀古诗和宝钗、宝玉、黛玉的诗谜是一样的解法,和湘云的诗谜也是一样的解法。有人会说,湘云的诗谜,书中巳交代了谜底。可是那个谜底不过是作者虚晃一枪,为大家作个示范而巳,真正的谜底还在谜之中。正因为这些诗谜具有这样的特点,从而证明了《石头记》是有隐可索,有谜可猜。也证明《石头记》的写作确实存在“一手也而二牍”的手法。这十首诗谜是《石头记》最关键处,也可以说是《石头记》的核心和目的。所以,脂砚斋偃旗息鼓一首也不肯评。
 
    脂砚斋和作者是希望后世有人能解开这些谜,并把这种希望主要寄托在书中一个人的后代身上。这个人的后代是谁呢?即书中的“秦钟”(亲宗)。“亲宗”现在巳是果实满枝头了。当我感到我可能是这个“亲宗”的果实时,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开始重点研究这十首诗谜。经过苦思冥想,脑海里终于闪出曹雪芹创作意图的火花,它指导我完成了这十首诗谜的破译工作,但不知合脂砚斋、曹雪芹两位老先生的意否?现解味如下望大家斟酌: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会使人联想到三国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失败于赤壁的景象。但曹雪芹这首诗却不是讲赤壁之战的意思,他告诉我们诗谜隐有俗物,要求先猜出这个俗物。下面我们重新看这首诗的头两句: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按字面分析:光滑像墙一样的物体,沉埋在(委即堆积)正合适的位置上,严丝合缝,有水却流不出来,是水却不能载舟,徒有其名。按这两句诗谜意,这个物体应该是“冰”,“冰”即谜底。谁都清楚,冰是水在摄氏零下的产物。冬天,北方地区气温摄氏零下以后,江河湖泊开始结冰,随着气温的降低,冰层越来越厚,光滑得就像赤壁一样,委卧在江河湖泊里,所以称“沉埋”。冰是水的凝结物,本质上还是水,但水结冰后,是不能行舟走船了,因此称“徒留名姓载空舟”。接下来两句是: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两句的意思是:冬天的严寒,把水冻成冰,但你要燃起一场熊熊大火,那喧阗的火势使严寒的天气为自己的无能而悲鸣。因为,炽热火势,很快就会把冰烤得溶化成水。那无限的水滴,即冰的灵魂,又聚在一起不停地游动着。这般水变成冰,冰变成水的过程,证明了“赤壁”就是水冻成的“冰”,俗物确切谜底应为“冰地”。
 
    谜底一出,有人会认为,此谜也不十分复杂,曹雪芹作此诗谜只是游戏而已,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试想,《红楼梦》中岂有等闲文字,不妨我们再看诗的另一面,把隐寓的谐音字译过来应为:
 
敕陛臣迈谁布刘,徒留名姓在空走。旋天一巨被讽冷,诬陷英魂在那囿。
 
    翻译过来谐音诗头两句意思是:像皇帝一样发号施令,行走于帝王宫殿并直接向刘氏皇帝陈述见解的人是谁呢?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呢?显然是魏武帝曹操。曹操虽有魏武帝之名,但没有皇帝之位,有比皇帝还大的权力,行走皇宫如己所,但始终未当上皇帝,只有后来魏文帝曹丕追封的谥号,所以魏武帝是空留名姓的空头支票一样,没有实际的皇帝位子。
 
    后两句意思是: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巨人(今天被喻为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治国、治军、文学才能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长期以来被讥讽为一个奸雄。这些诬陷之词完全是那些看问题太狭隘,见识的人所为,使历史巨人曹操的英魂蒙受不白之冤。
 
    从上述解法可以看出这首诗谜是曹雪芹的伟大创举。这个创举就在于两个谜底互相关合,和诗的题目、词句个个相通,谐音字和原文巧妙配合,真是妙不胜言。此诗谜第一个谜底为“冰地”,因“冰地”委卧在江河湖泊里,所以“委”代谐音字“魏”字,“冰”谐音为“兵”,“兵”亦当“武讲,“地”谐音为“帝”。所以,这是指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曹操是真正的谜底。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题目曰:敕陛(赤壁)怀古。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 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谜,专当诗来理解,一般认为是赞颂汉代马援从光武帝刘秀,带领军队出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的功绩。可是,曹雪芹作此诗谜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求我们先答出一俗物来,我们首先就要破译俗物谜。
 
    诗谜第一句“铜铸金镛振纪纲”可以理解为:蚕振纪纲而做蛹的过程。蚕成蛹后,有铜铸金制一样的颜色。具体地说,就是蚕做茧的全过程;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做茧,它用嘴吐蚕丝,头不住地摇动,织成丝网。(振为摇动,纪为分丝纲,网的总绳,这里是指丝网的总头)当丝网达到一定厚度时,达到把它自己完全封在里面时,蚕就开始休眠,渐渐变成铜铸金制一样颜色的茧蛹,这个过程可称之为“铜铸金镛振纪纲”。
 
    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是说茧经过人工抽出丝后,可以加工制成华丽无比的丝绸。中国的丝绸织品,自古就闻名世界。那举世皆知的丝绸之路,把丝织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外,同时也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称“声传海外泊戎羌”。
 
    三四句“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的意思是:中国的丝绸通过陆地的海上的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传到西亚欧洲等世界各地。它的政治、影响力远远大于东汉时马援南征北战所建立的业绩,更大于帮助刘邦打天下,用铁笛大败楚军张良的功劳。
 
    上述,表明了这首诗谜的谜底为“蚕”。
 
    这首诗谜和上首诗一样,真正的谜底还在谜之中。上首诗真正的谜底是魏武帝曹操,这首诗很联想到曹操的儿子曹丕。这首诗谜的俗物谜底为蚕,蚕做蛹的过程为“封蚕”,“封蚕”实际上是蚕给自己“补衣”,补衣把自己包起来,怕风雨隐喻“娇子”。“封蚕”谐音原字是“封禅”,“补衣”谐音原字是“不一”,“不一”合成为“丕”。俗物谜底本身就隐寓着魏文帝曹丕封禅当皇帝一事。显然真正谜底是曹丕。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谐音原字及真正含义:
 
统主进用朕祚纲,圣传换魏不用枪。祃元畤事功劳大,铁蹄无犯谁仗量。
 
    破译出来的《交趾怀古》诗,原意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事。
 
    诗中说(当然在前个谜底基础上来理解),东汉末年掌握朝廷权力的军队统帅魏王曹丕,已经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魏国。这个魏国建立不是通过战争推翻汉朝皇帝的统治,而是通过汉献帝下圣旨禅让给曹丕的。在学尧舜设坛禅位给曹丕时,曹丕手下三十万御林虎贲禁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驻扎在禅位大典地,不用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就已使天下震撼,顺利进行了政权交接。根据历史史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在那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父子脱颖而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经南征北讨,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域,扶持汉朝二十多年免于灭亡。曹操逝世后,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与己,建立了魏国。
曹雪芹的诗谜设的非常和谐统一,“交趾”谐音“骄子”。说明曹丕是魏国开国皇帝,即“天之骄子”。所以诗目为“骄子”(交趾)怀古。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此诗一般认为是指南朝齐·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写周颙事,讽刺周颙本与功名利禄无缘,却又接受诏书走进凡尘,出来做官,结果只落个受人嘲笑的下场。按诗面字义理解是这个意思,但此诗的关键问题还是以诗谜看。这首诗谜和前两首诗谜一样,首先要解出俗物谜底。这首诗谜比较好解,根据诗的字义,我们可以断定俗物谜底为“草帽”。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戴的帽子是他们的身份标志。尤其在朝廷为官的人,他们戴的官帽是他们的官位品级,有钱人戴的帽子也是很讲究的。而草帽则是平民百姓通常防雨纳凉戴的帽子,没有和名利标志有过缘分。第二三句是说草帽的制作过程,草帽是利用苇子、蒲草等植物茎编成。人们要获得这些原料时,可以直接从它们生长的地方割取,因此称“无端被诏出凡尘”。对这些野生的植物来说,人们可以任意获取或使用。这些植物经过晾晒,粗加工后,便可编制草帽。草帽制做方法有很多种,有的纵横交错编织,有的先编成条状,然后一圈接一圈编织在一起。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些编织材料都是相互牵连在一起的,即“牵连大抵难休绝”。草帽编成后,因为它实用,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草帽因有自身的实用价值,所以不必要怨个别人嘲笑不嘲笑。上述表明此诗俗物谜底确属“草帽”。

    这首诗谜与前两首一样,是阴阳谜,有两个谜底。但这首诗谜特点是,谜面字是一样的,谜底音也一样,即“草帽”的真正谜底是“曹髦”。曹髦乃魏文帝曹丕孙,东海定王霖之子,正始中封郯县高贵乡公。公元260年率宿卫数百人攻司马昭,被司马昭所杀,死后无号,所以诗中“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昭出凡尘”。

    曹髦的子孙后代受的牵连到今天也没有完结,曹雪芹家族人是曹髦后裔今又败落,可能有人会嘲笑曹髦的后代几经破败。只要我们能回到自己的宗族上去,“莫怨他人嘲笑频”。曹髦的后裔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曹髦”是这首诗谜的真正谜底,曹髦也是曹雪芹家最早始祖。曹家以曹髦终于帝位时年二十岁,作为后代范世周期规则,这也是区别于曹操子孙其他宗族最有力的证据与特点。曹髦终于帝位上,所以诗名为“终禅”(钟山)怀古。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此诗一看,都知是讲韩信的。韩信青年时代家境艰难,淮阴有恶少污辱他说:“你敢杀我吗?不敢杀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为避免若祸上身忍住怒气,被迫从恶少胯下爬了过去。“三齐”句是讲韩信帮助刘邦打天下,刘邦为了笼络他,封他为齐王,也意味着他已注定被杀的命运。前两句说明了韩信没有胯下受辱,就没有后来的齐王之封。后两句是指韩信当年处境困窘,有漂母非常怜悯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赠千斤报答漂母。

    其实,这首诗不是单纯讲这个故事。曹雪芹告诉我们雅俗共赏,我们还应该作为诗谜来看,先探讨俗物谜底是什么。诗谜第一句告诉我们,这个俗物长的大而壮实,但是害怕恶犬类动物欺负,仍须防范。第二句说,防范要“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俗物有三部分突出地方,要缩到象棺材一样的严密中去。说到这,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个俗物是“玳瑁”。玳瑁身上长着坚硬的甲壳,只有头、四肢、尾部柔软,遇到危险时马上缩进甲壳中。有人会说这样的动物不仅仅是玳瑁,是的。但是,此谜交代的非常明白的一句是:“三齐位定盖棺时”,关键是“盖棺时”。一方面说明了玳瑁的有“盖”的甲壳动物;另一方面说明了“盖棺时”意“葬”。“葬”字谐音字可以理解为“章”,是说这个俗物盖上有“章”,即花纹,这花纹也称之为“章”。所以俗物谜底应为“玳瑁”无疑。

    每首诗谜都有其隐寓,我们就找找这首诗的隐寓是什么。先看这首诗的特别之处,一是三齐和齐王,可以解释成山东和山东人。二是说韩信胯下受辱,意含膝软信息。“膝软”正好是曹雪芹家山东始祖曹锡远名字“锡远”的谐音字,也就是说,这首诗谜隐有曹锡远名字。我们来恢复这首诗谜隐寓谐音字的原样子:

装世续房无全齐,三齐位顶盖棺时。既然世书修亲必,移范字恩死也值。

    这个谐音诗谜意思是说,用曹锡远代曹世选,来续成曹家(曹雪芹家)的家谱,但续的不齐全。因曹锡远本名是曹锡章(盖棺时意“葬”即“章”字),为顶替曹世选,才改成曹锡远(当时曹世选、曹锡远读音大体上相同),曹锡章是山东人(三齐)。既然朝廷是按曹家这种改法修完曹家家谱,收录在通谱中,那么移开曹世选的范字和名字,换上曹锡远的名字,虽然我曹锡章已是逝去之人,通谱只有我的范字,并没有我的名字也是值得的。这个谜语真正的谜底是“锡远”,同时“锡远”也是“锡章”。这和俗物谜底是非常相合的,俗物谜底“玳瑁”,意曹锡远“代冒”曹世选。因“玳瑁”有“三齐”“膝软”特征,隐锡远是山东人,“玳瑁”顶“章”,意曹锡远顶替了曹锡章的名字。诗目“淮阴怀古”,实义是“换人怀古”。这进一步说明了,曹家在朝廷修世谱时,把曹锡章这个人改成了曹锡远的名字,换了曹家当时家谱上曹世选这个人,使曹雪芹的真正始祖在当时朝廷修的通谱中,即曹家家谱里有了位置。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随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若得纷纷口舌多。

    此诗是说隋炀帝开通了通济渠,并在渠旁筑御道,植杨柳,世称隋堤。诗中说隋炀帝当年在隋堤植柳,那柳间蝉噪鸦栖的好风光转眼间消逝,现在则是一片萧瑟荒凉的景象。只因隋炀帝骄奢淫逸,有“风流皇帝”名声,以致后人讥讽不绝。诗谜含义为:隋堤蝉鸣声,鸦雀栖于柳枝上的景象,那已是过去的事了。现在隋堤的风光景色怎么样呢?现在有“风流”鸟在这里斗耍鸣叫,这个“风流”鸟是谁呢?原来是“画眉”鸟。画眉鸟的“画眉”二字因和“为妇人画眉”的典故相合,所以“风流”鸟就是指画眉鸟。谜底不言而喻就是“画眉”。

    这首诗谜也是双谜底,诗中的字句是双关语。我们再解其三牍诗的隐寓。诗的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是形容下雨的声音。说一阵雨过来,柳林里就像蝉噪鸦栖一样,发出雨滴落在树林上的唰唰响声。随着雨停了,此声也随即消失了。第二句,说隋堤经过一阵雨后,到林子跟前看一看,是什么样子呢?原来林中树木全被雨淋湿了,即林代上雨了。“林代雨”,这是隐“林黛玉”,实质上是隐“曹霖”。“林代雨”就是“林”字上加“雨”字,为“霖”字,这个“曹霖”是林黛玉的原型。所以在《红楼梦》中“只缘占得风流号,若得纷纷口舌多”。“风流号”是指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宝黛初见面时,宝玉问黛玉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这段话首先是说林黛玉的名字是表一个字,怎样表呢?把“林黛玉”隐寓还原成“林代雨”,然后“拼拼”(颦颦)即“林”和“雨”拼接在一起,就是霖字。俗物谜底是“画眉”,和“话眉”(画眉)字音相合。即宝玉“话林黛玉之眉”然后取字“颦颦”(拼拼),以此说明林代雨(林黛玉)则是“霖”,“霖”就是曹霖。曹霖是曹锡章(远)的儿子,曹文龙的父亲,曹玺的爷爷。可是因曹玺成了曹振彦的养子,曹玺后来又用曹锡远顶了曹世选的位置,按曹玺家当时的家谱排列,曹锡远——曹振彦——曹玺。很明显没有曹霖的位置,辈分也无法顶位,所以称“广令”(广陵)怀古。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此诗是写晋代王献之与其妾桃叶在桃花渡的别离之情。王献之有《桃叶歌》词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隋书·五行志上》)从上述可以看出曹雪芹是采用这个典故写了这么一个特别的诗谜。

    我们先解俗物谜底。头两句诗意谓:那些干黄的野草,各种植物的花叶等,在锅灶膛里燃烧着,那炽热的火焰,把灶膛照得明亮。锅灶中燃烧的柴禾中有许多桃树的叶子,而桃树的枝干,却被制成桃苻准备过年时挂在房门两侧。它们本是同根所生桃树的枝体,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一个被当柴草烧了化成灰,一个做桃符迎新春用。

    “六朝”二句,说的是家家锅灶最兴旺、最热闹的时候是“灶王节”期间。风俗,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过小年,即过“灶王节”,送“灶王神”。家家户户用纸马、糖饴等物送“灶王爷”上天,除夕迎回,时间为六天。同时把“灶王爷”的画像挂在锅灶上的墙壁供奉,所以称“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这个俗物谜底很明显是“灶王爷”。俗物谜底已出,真正的谜底是什么呢?我们再重新研究此诗谜。这也是谐音诗谜,内容应该是这样的:

衰曹先画应潜螭,韬子韬爷宗分离。六曹梁栋多如许,消赵空选必上提。

    此谜第一句是说,按照曹家真正的家谱排列到这辈人,应是深深隐藏起来范“龙”字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应该是曹文龙。第二句是以曹文龙口气讲的:在曹玺当时的家谱上,从儿子曹玺向上看是找不到我的,从我的爷爷曹锡章(远)往下看也找不到我,原因是曹玺和原“宗”曹家分离出去了。第三句,“六曹梁栋多如许”,是说自曹雪芹往上的第六代先祖,因原因,有好几个人在这个位子上。例如,按《八旗通谱》上的曹家家谱,曹雪芹向上第六代有曹锡远或曹世选,按曹玺原来正宗家谱算,曹雪芹往第六代是曹霖。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消赵空选必上提”。消赵实指消去曹振彦,赵同曹。空选,是把曹世选位置空起来,再把曹锡章、曹霖添上,同时往上提一个位子,空出的位子就是我曹文龙。按这个曹家真正家谱排列起来,我曹文龙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这个谜底是“振彦去”,“添文龙”,和第一个俗物谜底是完全吻合的。“灶王爷”在阴历二十三上天后讲“真言”,供奉人害怕把自己的过错也讲出来,所以在“灶王爷”上天的六天中供奉“灶王爷”是封其口,不让讲“真言”。其实,这是曹雪芹比喻不让讲“振彦”,而叫“灶爷度”,即“桃叶渡”的谐音,其义“灶爷去”,即“振彦去”(真言)。振彦消去后,添上曹文龙,这条谜底真正人物是曹文龙。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此诗明写西汉时昭君出塞和亲一事,说王昭君被汉元帝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死后葬在黑河岸。诗中抒发了昭君远离家乡、亲人的悲凉哀怨之情,讽刺了汉元帝昏庸无能和不识好歹的窘态。

    这首诗和前面一样,要先解出俗物的谜底。根据诗的题目,按谜语分析应该和过世人后事有关。此谜的前两句意思是:逝者的亲人眼眸已被泪水蒙上,但强忍悲痛不使泪水掉下来,忙着给逝者做寿材。工匠们紧张地忙碌着,各种工具加工寿材有节奏的声音,暂时掩住亲人的痛苦之心。“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二句说的是:汉族在办理去世人后事的风俗习惯方面确实使人称道,尤其是寿材,讲究用上好的杉木制成,而不用樗栎等杂木做,樗栎怎么不以此为羞呢?解到此,谜底不说自现,是“棺材”。这是俗物谜底,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呢?再看谜的谐音隐寓:

黑水茫茫野不留,兵燹剥尽屈宗仇。汉家制度诚勘探,出礼应惭万古羞。

    诗谜的意思是:黑水即后金八旗兵起兵反明,并进犯明朝关内地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多少汉人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孩子被强迫做了旗人的后代,和自己的宗族失去了联系和关系。但汉族的每个家族范世起名的是有章可徇的,你要诚心地寻找,就能知道自己的宗族渊源和家族关系。当你知道你自己的宗族身份后,却不能回归自己的宗族上去,那才是万古羞辱之事。此谜底为会意谜底“朝乱”,意朝廷即国家发生兵乱。

    此诗谜前后隐寓配合是非常巧妙的。首先以王昭君出塞和匈奴人和亲,来影射曹玺和旗人曹家“和亲”而成了旗人的儿子。俗物谜底“棺材”,它的含义有:“棺材”是木板组成全封闭的,所以它六面完全是壁即“完壁”。人死了,人生就“完毕”了,也隐“完壁”。“棺材”谐音“官材”,意制做官印的材料,影射“玺”。“棺材”的材料要求用杉木为佳,即“亦杉”,其谐音字义为“亦山”,亦和山上下组合一起为“峦”字,并和第二个谜底“朝乱”相合。“朝乱”谐音字应为“曹峦”,这就是这首诗谜的真正谜底。“曹峦”又叫“曹玺”字“完壁”,此名是“官差”的,据说是康熙笔误所致,这是他成为曹振彦养子后的名字。《石头记》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女先生儿说书名“凤求鸾”,这“鸾”实指“曹峦”,“曹峦”即“贾母”。“曹峦”要“请宗”,和诗题目“青冢”谐音合,意“曹峦”要请回自己的“宗谱”。因曹家的百年历史是从曹峦成为曹振彦养子开始的,因此曹峦是《石头记》中的家长,核心人物。曹雪芹为写明这件事,确实运用了他非凡的手法,设计了这个连环谜,指明了“曹玺”原名叫“曹峦”,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在这里“曹峦”终于回归自己的“本宗”上去了。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诗是描写杨贵妃寿终马嵬事。杨贵妃受唐玄宗宠爱,兄弟姐妹皆封官晋爵,显赫一时,势压天下。后“安史之乱”暴发,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逃亡四川。行至马嵬,为叫平叛六军发,无奈缢杀杨贵妃。此诗描写了杨贵妃虽死,而其风流遗韵犹存。其实这都是为其隐寓作引,下面先解俗物谜底:“寂寞脂痕渍汗光”意谓:万籁寂静的夜晚亮着一盏油灯,灯捻浸在油脂里,上头燃烧发光,下面不断汲取着油脂。油脂逐渐减少,器皿露出原来盛油的痕迹,就像被汗水浸渍一样,在灯光映辉下闪着晶光。“温柔一旦付东洋”,灯光虽然温柔而弱小,在夜深时能为人们带来光明。一旦,即东方发白太阳升起来时,便不起照明作用了。“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是说油灯天亮了就用不着了,但燃烧散发的油烟味,还能在人衣服和被子上嗅到。此俗物谜底显然是“油灯”,另谓“脂檠”。

    那么,这首诗谜到底说谁呢?我们再看诗谜谐音字的含义:

寂寞字痕自寒光,闻猷一旦付东洋。字因移得封留祭,此日益庆尚有香。

    此谜的第一句义是:“寂寞”二字的字痕,即部首的“宀”字头。寅的字痕也是“宀”字头,“寅”又当寅星讲,亦有寒光义。所以这个有“宀”部首还含有寒光的字,该是“寅”字。“寅”是指曹寅,字子清。第二句“闻猷一旦付东洋”,是指曹宣,字子猷。因为,字痕“宀”,加上“一旦”为“宣”字。曹宣因避讳康熙名玄烨的“玄”字,后改名“曹荃”。原名“宣”不能用了,即付东洋。第三句义,是把这个字痕“宀”头,移到“祭”的上半部分,把祭的上半部分移掉,祭的本意还要存在,此字为“宗”字。第四句意谓,当上述的事情都能实现的话,即曹家真正回到自己“本宗”上去,曹寅、曹宣也能回到自己应范的“宗”字辈的宗谱上去时,应庆祝,应该上香祭祀自己的祖先。

    上述说明第二个谜底的人物是曹寅、曹宣,字子清、子猷,和第一个谜底的谐音字相合,即子清(脂檠)、子猷(脂油灯)。曹寅、曹宣是曹髦后裔探春十八世人,应范“宗”字。曹玺为将来回归“本宗”,在两个儿子起名上,保留了“宗”字的痕迹“宀”字头。此诗题目“马嵬怀古”的马嵬谐音可得“孖位”二字,含义为:同胞兄弟,即指曹寅、曹宣是两兄弟。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表面上是写唐代元稹《会真记》及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的杂剧《西厢记》中的故事。故事中张生与崔莺莺相会的地方是蒲东寺,原名普救寺。故事描写了红娘蔑视封建礼教,瞒着老夫人,把张生与崔莺莺撮合在一起,自己虽受委屈,但促成了他们的美满婚姻。

    上述是作者借引说谜,还得先猜俗物谜。谜中说“小红骨贱最身轻”,是说这个俗物是个本质非常轻的俗物,价值也非常贱,而且染有红的颜色。从后三句诗谜的意思中,可以认定,这个俗物是钓鱼用的“漂浮”。“漂浮”下面栓着钓鱼的鱼钩,鱼钩上“私掖”着鱼饵,即用鱼饵掩住锋利的鱼钩。钓鱼就是用挂有鱼饵的鱼钩“偷拐”咬钩的鱼。一旦有鱼咬上了带饵料的鱼钩,“漂浮”马上会产生波动,钓鱼人会迅速挑起鱼杆,鱼就会被钓上来。说到此,确实是个钓鱼用的“漂浮”。但这个“漂浮”不是一般的“漂浮”,它有骨有身,染着红色,钓鱼时还同行。那它是什么样的“漂浮”呢?它应该是一个小双棒葫芦做的“漂浮”。

    俗物谜底已明,再看真正的谜底为谁?还得来译谐音字谜语:

晓红顾见罪身倾,是页头写强撮成。虽悲父人失掉稽,移颈媾认彼通行。

    此谜释文:第一句为通晓《红楼梦》人的名字,是由“顾见”二字去“厄”字旁会意组合成一个字。见字这里当预“兆”的“兆”字用,顾字去左边“厄”字旁,可以理解为罪自倾,即自动消掉“厄”字旁,再和“兆”字旁合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