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运动”牵动中国社会大变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俞可平 时间:2014-08-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中大量农民流入城镇,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引发的矛盾和难题之多,带来社会变化之快,世属罕见。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总是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迫切地需要加以探讨和解答——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入城镇的农民,国内外学界通常称作“民工”、“农民工”、“外来工”、“农村劳动力”、“外来人口”或“流动人口”等等。由于这些进城的农民多数没有城镇户籍,难以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因此,鲜有人将他们当作“移民”,并从移民运动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社会变迁进行系统研究。我认为,可以而且应当把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流入城镇的行为称为“新移民运动”,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重大社会变迁。

      一、“新移民运动”新在何处?
  新一轮移民的主体是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新移民”人口甚至大大超过了原居民,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移民城市,如深圳市。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运动相比,“新移民运动”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其一,移民具有自愿性。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主要是被迫的,或者是因为战争而被迫流亡他乡,或者是因为自然灾害无法生存而迁往他乡,或者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移民政策。与此不同的是,“新移民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有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自发和自愿进行迁徙的,并没有外部力量强迫他们这样做。
  其二,移民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古代中国,战争移民、政治移民和灾难移民是历次移民的主流,其直接的动因是政治的或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移民运动”,其主要动因是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属于经济性移民。
  其三,“新移民运动”的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镇。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一般都是区域性的迁徙,从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流向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多半是从农村到农村,也有一些是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向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镇地区。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运动”,则主要是从农村流向生产和贸易活动集中的城镇。
  其四,“新移民”居住时间的暂时性。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移民一般都会在新的流入地永久性居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在迁出地不再保留亲属和住房。与此不同,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移民”中的多数都是临时性迁入,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够成为迁入地的永久性居民,大多数人在原居住地保留着房屋和户籍。

  二、“新移民运动”是怎样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以农民工进城为主流的新一轮移民浪潮形成的直接动因,是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但在这一直接动因的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化。中国经济体制最根本的改革,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先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遵循着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中国在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也逐渐形成了两类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即以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人才市场和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务市场。初级劳务市场实际上就是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或农民工市场。这些农村劳动力几乎没有专门知识和技能,其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发展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大量需要的正是这些价格低廉的简单劳动力。此外,中国的城乡两元体制造成了城乡居民较大的收入差距,1978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倍,2008年更升至3.13倍。可见,市场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仍然极其明显,这是导致众多中国农民向城镇迁移、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基本原因之一。
  其次是工业化。改革开放的根本标志,便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国家工作的重心由原先的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目标。正像发达国家都走过的道路一样,中国也将工业化当作发展经济的根本道路。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国家要发展现代工业,除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大规模的投资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等要素外,一个基本的要素便是大量劳动力,而中国农村正好可以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极为突出:一般估计在1.8亿—2.1亿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8%—68%。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又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镇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再次是城市化。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这一点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而城市化则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加速了中国的“新移民运动”:(1)城镇是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集中地,从而也是农民工的迁入地;(2)城镇人均劳动收入要普遍高于农村的人均劳动收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巨大的吸引力;(3)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也成为众多农民工进城的重要动因。
  最后是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事实上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新一轮现代化的组成要素。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期间断断续续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由邓小平领导的新一轮现代化,在时代背景上与以往的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世界历史逐渐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日益走向一体化。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中国经济整体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全球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也是中国新一轮移民运动的关键变量。这因为:(1)中国大量吸引海外投资,外资企业成为吸纳中国农民工的重要场所。(2)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了国内劳动力的流动。(3)中国对外经济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更加突出,这也是促成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重要因素。(4)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它们是农民工的主要迁入地。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因而它们便成为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

  三、“新移民运动”给迁入城镇带来了哪些挑战?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大量农民迁入城镇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公民身份的不平等,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海闵行区浦江镇育才小学的学生们在课间休息(11月20日摄)。据悉,上海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3年来稳步提升,从2007年的57.1%,提高到2008年的74.36%。2009年秋季开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2.7%。到2010年,所有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目前,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2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6%。
  一是劳动权的不平等。首先是职业歧视。农民工所从事的往往是城市中最苦、最累、污染严重、风险大、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低的职业,例如井下矿工、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搬运工人、流动摊贩等。据统计,全国建筑业的90%、煤采掘业的80%、纺织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90%的从业人员都是农民工。其次是收入偏低。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城镇户籍工人月工资的40%—60%左右,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有后者的1/4。其三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能享受法定的休息权。例如,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不超过8小时,但根据有关调查,仅有13.7%的农民工,其劳动时间在每天8小时以内。其四是缺少就业安全。农民工没有完善的法定的就业保障,其工作相当不稳定。
  二是居住权的不平等。首先,城镇居民通常享有最低的居住标准,低于这一标准,政府会提供住房帮助;而政府对城里的农民工则根本没有确立最低居住标准,也不提供住房帮助。其次,在取消原先的福利分房后,政府对城镇居民提供专项的购房或租房特别补助和优惠政策,如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政策、廉租房政策等;而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农民工则还没有资格享受这些住房补助和优惠政策。而农民工的住房多在交通不方便的城郊地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差,多数住房内没有专门的厕所和厨房,许多房子还是临时的简易工棚和等待拆迁的危房。
  三是社会福利权的不平等。传统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和福利制度基本上不能惠及广大的外来农民工。例如,他们不能享受失业救济,没有养老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近些年来,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一些城市已经努力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新移民”开始享受公民的社会福利权,但程度很低,限制很多。
  四是子女受教育权不平等。一些调查发现,与户籍居民的子女相比,这些移民子女在受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不平等。首先是教育机会不平等。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户籍地居民子女在当地学校拥有入学的优先权,而没有当地户籍的移民子女则必须交纳一般农民工负担不起的高额赞助费才能入学,否则只能选择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其次是受教育的过程不平等。农民工子女由于语言、文化、习俗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与当地学生之间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隔阂,甚至受到歧视或其他不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业和心理。
  五是身份的不平等。农民工虽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有些甚至在城市安家,但在多数情况下其“农民”身份并未改变,“市民”身份离他们依然遥远。农民工也远没有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外来者”。这些情况甚至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也没有实质性变化。一份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调查显示,高达78.5%的人仍然自认为是 “农民”,只有9.1%的人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农民”。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工不仅收入低、工作辛苦、生存状况差,还经常会受到当地居民的明显歧视。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移民”的公民身份在新的工作和生活场所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其合法公民权难以得到平等的保护。而维护这些“新移民”的公民权益,根本的途径是重塑其公民身份,使其市民化。

  四、“新移民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制度变迁?
  以农民工流向城镇为标志的“新移民运动”,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移民运动”对现行社会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挑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