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变动条件下的利息和资本增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生明 时间:2010-06-27

内容提要 :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即使货币购买力不变,一定量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社会劳动量)也会逐步减少。在此条件下,利息率、利润率所反映的是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而非价值量的增长幅度。工资随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时,储蓄总额与当年工资的比值的极限存在。在利润、净产值与社会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时,所能积累起来的资本总额与企业当年净产值之比的极限存在。

关键词:货币价值;劳动生产力;价值量;利息;资本增殖。
        
    马克思对利息、利润和资本循环的分析是以货币价值不变(一定量货币所代表的劳动量不变)为前提的,他在分析资本循环时指出:“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首先要把一切同形式变换和形式本身无关的因素撇开。因此,这里不但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的,而且假定这种出售是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也把在循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值变动撇开不说”。⑴ 这里“循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值变动”当然包括生产要素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撇开价值变动不说可以使分析过程变得简单和易于理解。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价值总是要发生变动的。本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分析在货币价值变动条件下利息、利润的本质和资本积累过程,以期能够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加深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制度的认识。
     一、利息与资本增殖的关系
     1、金属货币的利息与资本增殖。
    作为货币的金本质上是商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金的价值量是由生产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⑵ 金的价值同样会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假如借债时生产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克金=40小时。5年后还债时,产金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25%,1克金=32小时,1克金的价值量减少8个小时,贬值20%。显然,当1克金的利息的价值量小于8小时时,它就补偿不了本金的贬值。只有1克金的利息的价值量大于8小时(也就是利息率大于25%),它才能在补偿本金的贬值后有余额,实现一定程度的价值增殖。
    我们用r代表利息,a代表产金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那么,同质同量黄金还债时的价值量等于借债时的,本息价值量之和等于原本金价值量的。资本增殖率=×100%。当r =a时,利息正好补偿本金的贬值。当r < a时,利息不足补偿本金的贬值。只有当r>a时,利息补偿本金的贬值后有一个余额,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价值增殖,只要a为正数,资本增殖率(价值量 增长幅度)总是小于利息率(货币数量增长幅度)。
    2、纸币的利息与资本增殖。 
    在通货膨胀率为零时,一定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也会随着劳动者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假设借债时100元代表100小时社会劳动,可以购买(也就是说100小时可以生产)1只羊+4尺布+100斤谷子;一年后还债时,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10%,即100小时可以生产(1只羊+4尺布+100斤谷子)。还债时100元和借债时100元购买力相同,一样可以购买(1只羊+4尺布+100斤谷子),但还债时100元的价值量只等于借债时100元价值量的,约等于90.9小时社会劳动,它和借债时100元相比价值量减少了9.01小时。只有100元的利息的价值量大于9.01小时(也就是利息率大10%),才能在补偿本金的贬值(指价值量减少而非指购买力的降低)后有余额,实现一定程度的价值增殖。
  我们用r代表年利息率,π代表年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λ代表年通货膨胀率,那么,资本年增殖率=×100% ,时,利息正好补偿本金的贬值,不能实现资本增殖。当,时,利息补偿本金的贬值后有余额,可实现一定程度价值的价值增殖。当时,利息不足补偿本金的贬值。只要,,资本增殖率就小于利息率。
    二、储蓄的极限与资本积累的极限
     1、储蓄的极限。
设第一年工资为,年工资增长率为a,储蓄率为b,q=1+a,那么,各年工资额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q,各年的存款额也构成一个等到比数列,公比也为q,第n年工资元,不计利息,到第n年时储蓄总额元。 
当q>1,n→∞ 时,比值的极限存在,即储蓄总额与当年工资的比值的极限存在,极限值为。极限值与储蓄率成正比,与工资年增长率成反比,在,q分别为1.1,1.2,1.05,不计利息时,极限值为5.5(意为储蓄总额永远不会超过当年工资的5.5倍)3.0,10.5。
    如果年利息率为r,则只需用代替q,带入上面的公式就可以算出计利息时n年储蓄总额与当年工资的比值。只要Q > 1,当n→∞时,的极限同样存在。
    如果工资增长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和通货膨胀的结果,即工资年增长率= λ+π+πλ,那么,工资虽然增加了,工资所含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设年工资所含社会劳动时间为A,用A乘于上述极限值,就是储蓄总额所含价值量的极限。储蓄为什么会有极限呢 ?这要从历年储蓄(从第一年至第n-1年)与当年储蓄的关系来说明,历年储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贬值,当年储蓄补偿历年储蓄贬值后有一个余额,所以能使储蓄总额所包含的价值量不断增大,但这个余额的价值量会随着n的增大而不断变小,当n 趋近无穷大时,这个余额的价值量就接近零,储蓄总额所包含价值量的增长就趋近停止。
    2、资本积累的极限。
    习惯上,我们不管货币价值是否发生变化,都把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叫做利润,这个意义上的利润反映的是资本所体现的货币数量上的增长,而非价值量的增长。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等到于商品价值扣除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后的余额 ,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在货币价值 变动的条件下,利润等到于商品价值扣除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费货币的现时价值 后的余额,这个意义上的利润应不应该叫剩余价值。马克思并未作出说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考察资本积累的。
    假设某企业第一年初有资本元,第一年净产值为元,净产值利润率为b,每年的利润全部转化为资本,年净产值增长率为 π,q = 1+π,生产资料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历年的净产值额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为q,历年的利润额也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公比也为q,第n年净产值元,第n年末该企业的资本总额元。
当q > 1,n→∞时,的极限存在,即资本总额与当年净产值的之比的比值的极限存在,极限值为 。极限值与净产值利润率成正比,与净产值年增长率成反比(实际上是与年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成反比)。
    如果企业净产值的增长率等于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那么年净产值增加了,年净产值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时间并没有增加。将上述极限值乘于年净产值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时间,就是企业资本所含价值量的极限——资本积累的极限。企业资本积累为什么会有极限呢,因为企业资本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贬值,当年利润补偿资本贬值后有一个余额,所以能使企业资本包含的价值量不断增长。但这个余额的价值量会随着n的增大而不断变小,n趋近无穷大时,这个余额的价值量就趋近零。企业资本所含价值量的增长就趋近停止。
    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假如年通货膨胀率为λ,企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并且采用通货膨胀,那么,只要将第一年的净产值、利润除于,第二年的净产值、利润除于------第n年的净产值、利润除于,就可以把各年的净产值、利润还原为按通货膨胀率为零的净产值、利润,也就是去除通货膨胀所产生的水分。还原后的各年净产值、利润和还原前一样分别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公比等于,设,只要Q>1,当n→ ∞时,企业资本总额与当年净产值之比的极限存在。我们可以用我们在前面用过方法求出极限值。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净产值利润率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例会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但不管净产值利润率提高到何种程度,即使把它提高到1,也就是可以不付工资,企业资本与当年创造的净产值之比的比值的极限同样存在。就某一具体企业而言,它的年净产值增长率未必等于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但就一个国家而言,在就业人数停止增长以后,在通货膨胀率为零的条件下,年净产值增长率等于年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
    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一定量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日益减少条件下的利润仍然叫做剩余价值,那就要修改剩余价值的定义。如果把利润补偿资本贬值后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也就是坚持原来剩余价值的定义),那么,剩余价值率就会越来越低,最终趋近零,而不管工资在净产值中所占的份额是如何小。只是这一份额较小时,趋近的速度慢一些而已。前者可以更好地说明剥削,后者则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资本积累规律。

   三、资本积累的极限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深刻矛盾
    资本积累的极限与净产值利润率成正比,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深刻矛盾。从工资和利润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但还看不出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性质,因为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条件下,工资和利润是可以同时提高的。资本积累的极限存在表明: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要继续实现资本增殖就必须提高净产值利润率,降低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重。这说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二者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资本积累的极限存在,表明了资本家之间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靠平均利润很难实现资本增殖,换句话说单靠对工人的剥削已很难实现资本增殖,必须靠对他人资本的掠夺才能使自己的资本增殖。
    资本积累的极限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成反比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对生产力起束缚作用。对整个资本家阶级而言,生产力的发展是与其阶级利益相对立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资本家阶级的共同利益。单个资本家为了战胜对手,必须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力,为了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又必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在资本家还没有意识到本阶级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在资本家还没有可能就为这个共同利益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时,竞争占主导地位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作用得以表现出来。它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则通过自发的盲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一旦他们能够意识到而且能够为这个共同利益采取行动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就逐步消失,它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就以自觉的人为的形式表现出来。
    资本积累的极限公式深刻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以克服的。资本积累的极限公式表明,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提高净产值利润率,不减少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重,就不能实现价值增殖。而提高净产值利润率,减少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重,又必然会导致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积累的极限公式能够很好地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明了资本向外扩张,商品输出的必要性。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说明了,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在本国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场所,向国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当资本在国外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场所,资本家还能用什么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资本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鸡生蛋。一般地说,当借入资本的利息率小于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加通货膨胀率加通货膨胀率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之积,即时,利息不足补偿本金的贬值,借入资本是有利可图的。借入资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借用本国的闲散资本。二是吸收外国资本。像美国这样具有国际货币发行垄断权的国家,具有低成本借用外国资本的优越条件。战后,美国成了资本的最大输入国。原因就在于这种输入有利于其本国资本的增殖。实现资本增殖的另一个途径是股市和汇市投机。从本质上讲股市、汇市投机是通过对他人资本的掠夺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由于资本积累的极限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幅度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越快,资本贬值的速度也越快,实现资本增殖的难度就越大,股市、汇市投机就越猖狂。战后股市、汇市的疯狂投机活动正反映了实现资本增殖的困难。
    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是在两大阵营对垒中,帝国主义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压力,采取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政策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基本上采取了稳定工资率的政策,也就是稳定净产值利润率的政策,缓和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结果。这种繁荣使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抵抗社会主义制度的压力。但却不利于实现资本增殖。资本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阻碍整个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首先必须阻碍别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等于自取灭亡。从短期看,阻碍别人的发展好象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从长期和本质上看,阻碍别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发展,而是为了最终使自己不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腐朽性。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作用,必须从世界观范围内,从长期发展趋势去考察,不能仅从局部和短期去考察。
四、储蓄和资本积累的极限对我们工作的几点启示
    1、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储蓄和资本积累的极限都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成反比。这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产生贫富分化,经济发展速度越慢,越容易产生贫富分化。这也说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2、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条件下,只要控制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就不会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两极分化。企业资本与当年净产值的比值的极限,所反映的是所有企业的平均趋势,不同企业盈利情况存在很大差别,资产所有者内部会产生贫富分化。如果我们把全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看作一个整体,那么,两个整体间的贫富差距是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收入的角度看,只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不变,两个整体的收入差距就不变。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看,只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不变,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一国总资本与当年净产值之比,与当年全国劳动收入之比的比值都存在极限,而且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极限值越小,贫富差距不会无限扩大。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总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并且国家可以通过利率、法定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等制度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⑶  因此能够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3、在工资增长较快,利息率大大低于工资增长率的条件下,靠储蓄所属能积累起来的价值是很有限的,储蓄不仅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而且靠储蓄解决住宅、养老、重病医药费等问题也存在很大困难。设工资年增长率为10%,储畜率为50%,年利率为4%时,35年的储蓄总额相当于当年(第35年)工资的8.52倍。工作35年后就退休了,如果用这笔储蓄作为退休后的生活费,并且年利率还是4%,生活费仍按年10%的幅度提高,也就是和在职人员生活水平保持同步提高,那么,35年的储蓄可以维持退休后11年的生活。如果不是把全部储蓄用于养老,而是还要用于购买住宅和重病医药费,那显然是不够的。工资年增长率越高,储蓄总额与当年工资的比值的极限值就越小,这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靠储蓄来解决养老、住宅、重病医药费等问题困难就越大,就越迫切需要建立养老、医疗和低收入者住宅的社会保障制度。
    4、在利率低于工资增长率的情况下,利息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如果工资年增长率为10%,年利率为4%,一笔相当于自己年工资6倍的钱存入银行。40年后,这笔钱本息加在一起只相当于此时自己年工资的0.76倍。40年前你有一笔相当于自己年工资6倍的存款,是颇为富有的,今天你的存款只相当于自己年工资的0.76倍,已经算不上什么富有了。在利息率低于工资增长率的条件下,无论你有一笔数额多么巨大的存款,只要你存足够长的时间,这笔存款无论对你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虽然存款有利息,但它没有使你变富,反而使你相对地变“穷”了。
    5、只要利率低于工资增长率,适度借钱消费不会陷入债务危机。评估消费者还贷能力,不仅要考虑其现有工资水平,而且要考虑工资增长率,在制定长期贷款还贷办法时,也应考虑工资增长率。

注: ⑴《资本论》第一卷,第53页。
     ⑵《资本论》第二卷,第32页。
     ⑶参见拙作:《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 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