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保险市场中政府责任定位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5-30

 1994年,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取代了政策性?成为当时我国保险业的主旋律。相应的,国家也取消了对于农业保险的一些优惠政策。在这之后,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首的许多国有保险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为商业性保险企业,农业保险也因此成为商业性质的保险。原本就亏损严重的农业保险在几年之内业务量迅速萎缩,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862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377亿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退出农业保险市场。在农业保险最低谷的时候,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新疆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后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还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新疆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则是得益于新疆建设兵团当时实行的强制性保险政策,并且直接获得了建设兵团的财政支持。
  农业保险的迅速萎缩使得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缺乏保险保障。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家意识到商业性保险与农业保险政策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催生了2003年至今的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试验阶段。
  2003年4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沉寂多年的农业保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且在一种相对理性模式下稳步前进。从2004年至今,许多保险公司相继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对于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也日趋完善,农业保险的种类逐步增多,覆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多个领域,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实现了多样化。目前,我国16个省份已经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四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相继成立。2004-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了三十多倍。尽管当前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农业保险规模和体制都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的要求。与农业保险缺失相对应的则是我国灾害的频发。在相对风调雨顺的2007年,我国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的面积达7.35亿亩,绝收0.71亿亩。考虑到2008年初的雪灾以及汶川地震,我国农业保险的缺口相当大。回顾我国农业保险曲折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第一,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尚未完全和农业生产配套普及,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第二,国家政策对于农业保险业务的起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与许多保险市场不同,农业保险市场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政府介入是这一市场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