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四次加息的若干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国忠 时间:2013-07-22
央行的持续加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中国居民储户负利率局面;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中国企业和房贷消费者的融资成本。持续的加息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一、通胀痼疾难根治
  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将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这是本轮紧缩周期的第四次加息,即便如此,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表现欠佳。中国名义GDP以20%的年率增长,其中大部分是通货膨胀;负实际利率的水平很高。利率提高25个基点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通货膨胀正在进入危险的领域。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通胀预期很高,并仍在上升。有迹象表明,通胀的恐慌正在蔓延。囤积现象已不时可见,当囤积成为普遍现象时,就很可能爆发社会危机。
  中国的利率至少应该提高3个百分点才能消除人们对于通胀的恐惧,而通胀是会耗散货币价值的。目前加息的幅度太小了,不足以平息这种恐惧。能够阻止一场全面危机到来的,正是对人民币将会升值的信心。否则,资本外逃将会猖獗,贬值也将成为可能。
  心理战无法治愈通胀。中国有许多人过于相信心理战的力量。通胀并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要遏制通胀,就要保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与生产力相适应。否则的话,即使心理战成功了,造成一种人民相信没有通胀的假象,这种影响力也不会持久。事实上,心理战也可能适得其反。当人民发现自己被愚弄了,即使通货膨胀确实冷却之后,人们也不会相信。既然心理战不可行,这就要求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消除人们的恐惧。
  行政权力也无法治愈通胀。对行政权力的崇拜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当涉及到通胀战时,很多人认为,政府可以迫使企业和商人不涨价。在这方面,近来的确有很多案例。
  迫使企业不涨价只能暂时起作用。当投入成本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时,不提价,就没有企业能生存。当政府施压要求企业不涨价时,企业就必须停产,或以不同的方式涨价。
  对于国有企业,补贴可以暂时延缓价格上涨。例如,中国的火电厂几乎全部亏损,它们靠贷款填补亏损才能生存。这只是将通胀的负担转移到了银行,这种策略有很多副作用,比如说,燃烧劣质或不脱硫的煤,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由此产生的污染会导致公共健康危机。可见,即便行政方法能将通胀数字调低一点,这对国家来说是件好事吗?
  二、信贷配给降低效率
  信贷配给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很多私营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只能转向灰色市场来获得融资,年利率通常在20%以上。很多企业,即使不是大多数,根本无法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下生存。虽然大多数这样的借款人都认为当前的形势只是暂时的。然而,如果通胀持续,信贷紧缩保持不变,破产很快就会在私有部门蔓延。
  中国的资本配置近年来越来越向国有企业倾斜。银行一直向很多表现不佳的国有企业贷款,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政府所有。香港和上海的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国有企业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转让以及征收房产购置税,也筹集了大量资金。因此,政府支出作为GDP的一部分也增加了。
  政府和国有企业两者的支出,可能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一半,是迄今世界上最高的比例。欧洲的政府高收入是为了财富再分配,但在中国这部分支出很少。历史和现有的大量证据也表明,政府和国有企业支出效率是极低的,面子工程在中国,就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低效率的副产品就是通胀。当钱被花在生产力低下的项目上,就不会有产品或服务来吸收资金。因此,就变成了通胀,信贷配给会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在公共部门继续浪费金钱,加剧通胀的同时,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却正被“饿死”。中国的整体效率水平可能正在下降。
  三、滞胀风险在上升
  资本效率的下降和持续的负实际利率导致滞胀。滞胀最终会导致货币贬值。没有任何新兴经济体能躲得过货币贬值之后的重大危机。
  地方政府无法负担正的实际利率,他们的债务是收入的3倍,甚至是5—10倍。他们的财政收入靠高价出售土地。正的实际利率可能会使土地价格泡沫破裂。因此,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维持低利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