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颖 时间:2010-10-06

[摘要] 论述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貌合神离”的现象。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说的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并探讨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1.3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宠物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 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lucky dog(幸运的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 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1.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2英汉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 爱财如命

(2)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 安分守己

(3)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把英语习语迁移到汉语中来,既可丰富本族语言,又可准确地掌握西方习语,可以看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人类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习语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和中西价值观的某些交叉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核。

 

 

2.2 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既保持了原句的本义,又适合习语的表达习惯,易为读者所接受,它可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⑴ 改造法

     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 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②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根据汉语习惯可译为“一箭双雕”。


  ⑵ 对联法

   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在的翻译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将会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①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 Everyone for himself and 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3 套用法

   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彩,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例如: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

 

2.4 直译加注法

   还有一些习语,直译后虽然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时可使用增译法。增译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根据原文增加那些无其词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词。通常译文可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点出其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不失原貌,又避免了因生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可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若觉得还可能引起误解,亦可加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便不难理解运煤到纽卡索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2.5 意译并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 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 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3 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时其形式几乎相同。意义似乎相近,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应特别小心。例如:“eat one’ words”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汉语的“食言”对应起来,因为它们在表面形象和语意上很接近。可是“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说错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是“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如果一个人“eat one’s words ” 那么他就是“retract them in humiliating manner ”;而汉语“食言”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因此,两个习语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可言,互译也就根本不可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Gilding the lily套译为“画蛇添足”(锦上添花);laugh off one’s head 译为“大笑不止,笑得前仰后合(通常拿他人取乐)(笑掉大牙),等等。

 

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顺利完成。

 

[]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 文化研究,1987(7).

[3] 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27-29.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