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系统理论指导中小学美育活动的探讨
摘要:系统原理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深化。中小学美育工作既是主体活动,更强调既“活”又“动”。“活”指内容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灵活,能把思维激活;“动”指学生自动参与,主动学习,人际互动,身心俱动。实践中包含美育管理活动、学科美育活动、班团美育活动、校外美育活动等方面。
关键词:系统理论;指导;中小学;美育活动
中共中央为了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这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应用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把各级、各类、各方面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把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文化三大子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入手,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
系统论最初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主要目的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与随后产生的控制论和信息论合称系统科学的“老三论”。系统论是系统工程的理论,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各类具体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实施,以达到最佳效益的管理技术。系统原理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十分密切,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深化。包括整体性原理、结构性原理、动态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共七大原理。[1]其中的结构性原理揭示:一切系统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结构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排列组、合方式;功能指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功用与效能。结构是功能的内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中小学美育工作既是主体活动,更强调既“活”又“动”。“活”指内容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灵活,能把思维激活;“动”指学生自动参与,主动学习,人际互动,身心俱动: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嘴评论,动手记录,动脚行走,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走入大社会,内心深受感动,产生积极行动。生命在于运动,事业在于活动,中小学美育是全面育人的崇高事业,不但要注重主体性,而且要突出活动性。我国清朝初年的教育家颜元主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将活动作为“个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2]据此看来,中学美育活动继承了中外教育遗产的精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美育管理活动
“管理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协调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协调人际关系;二是协调工作关系;三是协调人事关系。”[3]据此看来,学校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协调活动,旨在全员配合,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上,我国最早把协调与和谐联系起来。战国时记载商周以前史料的《尚书》(即《书经》)阐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其中的“协和”即协调、和谐。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当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我国学校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贯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当代中小学美育只有通过管理,达到协调,才能避免文化冲突,构建和谐校园。同时,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社会成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中小学美育作为一个系统,若想强化其功能,必先优化其结构,首要的是通过管理活动,协调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有美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事关系。这些关系都需要协调,或者说都需要管理,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紧密配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中小学学科美育活动
系统的空间结构指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包括数量的比例和联结的方式,系统论中称之为“序”。系统论认为:各个要素的量不变,序变可以引起质变。如黄砂、水泥、卵石用水组合成混凝土,三者的量未变,却产生了质变,1+1+1﹥3,具备了三者原来没有的整体功能,这是优化结构的结果。
系统论的结构性原理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是一致的,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甚至对立状态下的功能之和。也与我国古代中的“和合论”是一致的,其中的“和”指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存,“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其基本精神是:处理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时,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致力于和谐、合作。优化系统的空间结构,就中学教育系统来说,要把“五育”与各门学科视为一个整体。
三、中小学班团美育活动
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系统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呈现出来的动态结构,如学校教育中的开学和放假,上课、下课和课间休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论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对我国中学美育的影响很大。既使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课时比例失调,更使美育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递,削弱了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压抑了主体性。
美育的主体性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审美的人)和客体(审美对象)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审美是一个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的过程”,学校美育要“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要改变目前美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5]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使大千世界“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中小学班团美育活动是在教师辅导下,由班委会、团委会的学生干部为主组织的美育活动。大多数在课外进行,突破了美育的课时局限,优化了美育的时间结构。并且,发挥了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组织、自动参与、自觉学习,成为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创造美的人。
四、中小学校外美育活动
系统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统一,就是系统的时空结构。任何系统既不能脱离时间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都是时空结构的系统。优化中小学美育的时空结构,要重视校外美育活动,包括家庭美育和社区美育,这样美育的时间延长了,空间也拓宽了。
把教育的空间拓宽到学校之外,古已有之,如“游学”之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学记》)“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胡瑗:《安定言行录》)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呼吁学校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6]
开展校外美育活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美育资源,又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体验自然美、社会美、美、美,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一到校外,个个获得自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由此可见,校外美育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能够防止和克服用同一标准规范学生,导致个体被群体同化的弊端。在激活个体思维,求异思维的同时,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校外美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适应知识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
[1]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M].长沙:中南工大出版社,1988.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韩延明,等.管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5]杜卫.美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9).
[6]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