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述视角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 洁 时间:2010-08-15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叙事文学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叙事技巧
——叙述视角的问题,介绍了叙述视角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的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视角;叙述者;文体特点
 

  在叙事文学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述角度即是视角。视角(也称聚焦)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技巧。它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叙述效果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提出视角问题的批评家之一是Percy Lubbock,他认为小说中所有的技巧都受到视角的制约。视角有两层意思:一是它就像视觉的视点,即观察者从什么角度和什么位置来观察一个物体。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把读者的位置调节到他想表达的角度。这种调节既是空间上的,又是时间上的。作者可以把叙述者摆在千里之外,也可以把他置于读者的面前,可以让他作为一个人物,也可以是当前的一个目击者。二是视角存在于表达事物的态度中。因为叙述文本总是由语言组成的,而语言不允许我们在谈论某事物的同时不表达我们对它的态度。因此,叙述者在叙述一件事情或是描述一个事物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视角就成为了读者分辨作者态度的线索。
  20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一些西方作家摒弃了以往以全知叙述为主,只注重情节发展的、说教式的小说形式,而主张叙述者退出文本,并对叙述范围和叙述角度加以自我限制,从而达到一定的叙述效果和审美目的。
  出于视角的复杂性,它一直是叙事学中一个颇受争论的问题,从其多样的分类方式就可见一斑。一般说来,视角可以分为三类:全知性视角,人物视角(有限全知性视角),客观性视角(戏剧性视角)。这三种叙述模式各有特点。在全知视角叙述模式下,文本中明确的存在着一个全知的叙述者,它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或一些人物)的内心,随时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它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出现在故事中并随时做出评论。虽然这种全知视角看起来是最灵活的,但是却拉开了读者与故事中的人物的距离。这种全知性的视角非常适合传统的说教式的小说。而如果一个叙述者完全不进入人物的内心,也不对人物的行动做出任何评价,只是充当一个摄像机的作用,如实客观的记录下来故事中发生的一切,这种叙述模式就是客观性视角(戏剧性视角)。它的语言形式比较简单,非常客观,不掺杂叙述者的任何态度情感,这就对读者提出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人物视角(有限全知性视角)叙述模式是最复杂,叙述技巧性最强的一种。叙述者力图完全退出文本,让读者直接进入视角人物的内心,通过视角人物的眼睛,非常的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由于读者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视角人物眼睛的过滤和加工,所以很容易拉近与视角人物的距离,引导读者将自己与视角人物融为一体,从而真切的体验和经历视角人物的一切所思所想,在阅读中得到奇妙的视觉享受和真实体验。以James Joyce,William Faulkner,Virginia Woolf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基于人物视角叙述模式,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然而这三种叙述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常在同一个小说文本中,它们交叉混杂在一起。
  由于任何叙述模式都有赖于语言来体现,人物视角叙述模式下的小说在语言上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叙述角度与文体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体既是表现叙述角度的语言形式,又是辨别叙述角度的依据。读者可以根据叙述角度的文体特征来判断不同的视角和视角的转换。

  例如: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死者》,就是以人物视角为叙述模式的。主人公Gabriel 充当了视角人物。《死者》用了大量篇幅,浓墨渲染了Gabriel携妻子Gretta在圣诞节参加亲朋聚会的琐屑细节、与会者的喧闹以及主人公的装腔作势。有人唱起一首哀歌激起了Gretta的痛苦回忆。回家后,Gretta向丈夫谈起了她年轻时深恋的、因为冒雨来看她而死的青年Michael Furey。睡眼迷蒙中,Gabriel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任想像飞驰,觉得这个世界正 “溶解并化为乌有”。在最后一段,原文巧妙的将人物视角和他的想像结合在一起,是人物视角复杂化了,下面是原文的最后一段。
  窗玻璃上传来几声轻轻的敲打,他朝窗户转过脸去。又开始下雪了。他困倦地看着雪片,银白而灰暗的雪片,斜斜的落在路灯上。到了他动身西去的时候了。是的,报上说的对:爱尔兰普遍都在降雪。雪落在黑暗的中央平原上的所有地方,雪落在不长树的小山上,雪轻柔的落在艾伦沼泽上,往西再走远一点,雪轻柔的落入香农河奔腾着的黑色波涛中。雪也落在小山上那孤零零的墓地的每个角落里,米加勒富里就埋葬在那里。雪厚厚的飘落在那些歪歪扭扭的十字架和墓碑上,飘落在那小小墓门的尖栅栏上,飘落在荒凉的荆棘上。他的灵魂慢慢的迷离,他倾听着雪隐隐地从宇宙洪荒中飘落而来,隐隐的飘落,像最后时刻的来临一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徐晓雯 译)
     又如:乔伊斯的另一篇短篇小说《阿拉比》,以第一人称的“我”作为叙述者,以“我”——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作为叙述视角,描述了他的第一次感情经历。下面摘录的一段,是通过视角人物人的眼睛,描绘出他心目中的女孩子的形象。
  门对面,街灯的光照着她白嫩的脖子的曲线,照亮了披垂的头发,也亮了搁在栏杆上的手。她稍微叉开腿,从容的站着,灯光是她衣服的一边清晰可见,正好映出衬裙的白色镶边。


       [1]Leech,Geoffrey N. and Short Michael H.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  Ithaca and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4]Stanzel,F. K.  A Theory of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Rimon-Kenan, S.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6]Fowler, R.  Linguistics and the Novel.  London:  Methuen and Co. Ltd, 1983.
       [7]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