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结构释义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 学习力结构 要素 模型 层次
学习力是指人们获取信息、改造自我、创新工作并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它影响着个体的品质形成,关系到个体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个体的事业成败。为深入了解学习力,使学习力提升成为可以把握的东西,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学习力结构进行分析讨论。
1 学习力的构成要素
关系到学习力的要素有很多,究其关键,本文认为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和意志力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学习力的强弱。
1.1 目标要素
所谓目标就是个体想达到的地方。目标是构成学习力的方向性要素,它是否树立或树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个体学习行为的方向,影响着学习力的指向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四种情形:一是没有目标,个体行动不具有稳定的方向,即使有了短暂的投入,其学习行为也不会真正发生,因而也不能形成学习力;二是目标树立了但不正确,这种目标只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所形成的能力也是负向的,于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害的;三是目标树立了但不清晰,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学习发生,即便如此,学习力增长也不能连续;四是有正确而且清晰的目标,这种目标一旦真正被树立,就会引导个体自觉学习,认真履行每一个学习流程,使学习力呈现出连续增长的态势。正确而且清晰的目标来自个体的修炼,它要经过树立—修正—再树立的完善过程。
1.2 经验要素
经验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多种媒体或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来自他人对实践的认识和;直接经验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亲自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它是自我认识、自我创新和自我总结的结果。要发挥经验对学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三个问题:一是做好间接经验的内化工作,使间接经验从理性状态变成实用状态,形成有针对性的思想、思路和方法,否则,再好的经验也难以自如运用;二是做好直接经验的升华工作,由于直接经验是个体在处理某一事物的过程中得到的,初始阶段往往具有朴素性、局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将它进行理性升华,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三是做好两者关系的整合工作,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贯通、互补和整合建立起有机结合的经验链,形成有个体特征的经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发挥经验对学习力的支持作用。
1.3 意志力要素
意志力是发动和抑制个体行动的力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能动表现,是学习力结构中最活跃的要素。意志力是个体潜心修炼的结果,它从持续的心理锻炼、目标追寻、实践投入等方面反映它的内容,其质量来源于长期的实践训练和考验。意志力靠个体自觉控制,它是根据环境变化主动实施的调节过程,任何依赖外界附加条件发生作用的,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可以调节和补充的,一方面,个体根据实际情况,时刻都在对自己拥有的意志力进行调节,以最佳的状态去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个体根据情况变化,还会对自己的意志力进行质量补充,用极限的努力去赢得非凡绩效。正因为有了这些过程,才使得工作创新成为可能。
实践中,三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学习力发挥作用。
2 学习力的基本模型
讨论学习力要素之后,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学习力模型。在三角形图形中,三个椭圆分别表示目标、经验和意志力要素及其质量情况,箭头线的实线部分是一种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实际支持力,虚线部分是一种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可能支持力,三种要素有机联系构成了个体的学习力体系。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而且清晰的目标,能够为经验的获取与创造、意志力的形成与发挥提供方向支持,让个体知道为什么去干;丰富的经验能够强化目标和意志力,使它们获得能力支持,让个体有信心去干;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为目标和经验提供动力支持,让个体有决心去干。应该重点强调的是,每一要素在为其他要素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由此构成了要素之间的支持环路,而环路功能的强弱和大小,又取决于可能支持力和环路结构情况,所以,提升个体学习力的理论意义,就是要做好可能支持力和环路结构的建设工作;提升个体学习力的实践意义,就是要结合工作开展系列创新活动。
为进一步理解可能支持力,本文引进“张力”的概念。所谓张力,按照词典解释就是指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而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认为,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张力,它表现为个体的理想景象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我们用L表示理想、X表示现况、F表示张力,其公式表达为L-X=F。当L高于X或L比较稳定时,张力便是L-X=F,表明理想拉动现况向高端靠拢,让个体的成长出现上升之势;反之,当L低于X或L不稳定时,张力便是L-X=-F,表明现况拉动理想向低端靠拢,让个体的成长出现摇摆和倒退。目标、经验、意志力三种要素客观上存在着理想值和现实值的区分,当我们要加强一种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可能支持力时,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要认真规划好要素的发展前景和可行性路径,让要素的理想景象在自己的头脑里有清晰轮廓、稳定图象,成为个体心之所向的追求之的;二要客观评估个体既有要素水平,知道差什么、差多少,该如何进行要素补充,让要素发展保持理想方向。很显然,正确评估要素现实水平,让理想景象产生强大引力,在理想景象与现实情况之间形成正向张力,才能延伸可能支持力,扩大实际支持力,进而提高要素结构的有机程度,达到提升个体学习力的目的。
模型中的环路结构分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由要素本身构成的环路,其中目标居于主导地位,经验和意志力居于服务地位,只有目标事先确立,其他要素才会有意义,同样,只有经验和意志力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展示目标意义;要素之间的结构顺序以目标为原始方向,或者逆时针旋转或者顺时针旋转,通过彼此作用构成要素环路结构。二是由支持力构成的环路,每个要素都有两支支持力和两支被支持力,要素输出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自身质量,而且还取决于被支持力的情况,只有各要素的支持力做到正常输出,才能保证被支持力可靠、有效,才能使下一轮回的支持力获得能量补充,如此循环,构成支持力环路结构。当要素结构有序、支持渠道通畅、支持力量强劲时,学习力结构的有机程度就越高,对学习力就越有利,反之,学习力结构的有机程度就越低,对学习力发展就不利,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3 学习力的分层
学习力是有层次之分的。根据学习力模型和学习力形成方式,本文将个体学习力分为三个层面即借鉴性学习力、改造性学习力和创造性学习力进行讨论。
借鉴性学习力,主要来自获取学习环节,是个体学习、内化他人成果的能力,属于经验再现,因此,学习力要素及其模型给予它的是经验层面的支持力。借鉴性学习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性,在学习力体系中它处于基础地位,对学习力的提升和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二是广泛性,首先是人群的广泛性,人人都拥有借鉴性学习力,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更快;其次是应用的广泛性,人们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他人的经验,在成熟的经验和标准指导下推动工作、改善生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三是局限性,借鉴性学习力难以摆脱他人的思维定势、情景假设、行为方式等束缚,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果掌控不好就会引发应用失误,甚至还会导致工作失败,这是我们应该高度注意的问题。
改造性学习力,主要来自转变学习环节,是个体根据自我需要进行角色塑造的能力,属于自我意识实现,因此,学习力要素及其模型给予它的是能动层面的支持力。改造性学习力是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换言之,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改造性学习力,才能拥有较好的心态和角色,进而运用好经验性学习力,发挥好创造性学习力。为增强对改造性学习力的认识,本文着重讨论它的几个特点:一是针对性,改造性学习力强调的是自我改造能力,它是根据工作任务和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为调整个体的工作状态,事先在思想、理念、态度、角色等方面进行的自我改造和转换,这种能力越强、改造效果越好,对未来的工作就越有利。二是自觉性,改造性学习力是在没有外人监督下形成和发生的,凭借的是个体自我需要、自我实施、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其自觉程度与个人的思想境界紧密相关,思想境界越高的人,自觉程度就越高,改造学习力就越强。三是实时性,它是指改造性学习力的针对性实时问题,人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以及自我状态都在发生变化,一个人要在变中实现自我、取得成功,就必须根据环境和工作的变化实时调整改造学习力角度,及时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改造学习,使自己的状态保持与环境和工作的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创造性学习力,主要来自创新学习环节,是个体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属于创新意识实现,因此,学习力要素及其模型给予它的是创新层面的支持力。创造性学习力是个体追求更高境界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体现在思路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思路创新能力,就是个体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线索的能力,当我们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感到不知所措时,就需要对工作思路进行新的调整和整合,使工作在新思路的指引下正常开展下去。实践创新能力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完善性创新能力,它是个体应用新思路对现行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能力,它需要实践过程和工作效果来体现,目的在于使工作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其次是原始性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新思路以自己拥有的经验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究和开发的能力,它是将未知变成已知、将复杂变成简单、将一般变成非凡的开创性实践活动。创造性学习力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通过持续有效的实践活动,将事物发展水平由一种状态推向更高一级状态,直至达到理想目的。
三个层面的学习力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统一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借鉴性学习力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其他层面的学习力提供经验支持,其他层面学习力的发展,又丰富了借鉴性学习力的内容;改造性学习力处于关键性地位,为其它层面的学习力提供思想、态度、理念、思路、角色等支持,其它层面学习力的发展,又强化了改造性学习力的方向;创造性学习力处于前沿地位,为其他学习力提供实践支持,其他层面学习力的发展,又加大了创造性学习力的力度,三者关系见图2。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只是从结构角度研究了学习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使学习力提升成为可操作的程序,还必须自觉结合个体实际,坚持务真求实、循序渐进的态度,努力探索适应自身的方法和途径。
下一篇:经济与教育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