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利用问卷调查促进学生自我评价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秀珍 刘秀萍 时间:2010-08-15
 [内容摘要] 尝试设计阶段性检测后的问卷调查,体现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体现教师主动地学会控制学习质量的条件、因素,并想方设法使其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调查问卷、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教育即指导。并对“指导”这一概念作了如此的涵盖:把被指引的人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其内在于个人的倾向,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兴趣和理解的认同达到种内在的控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指导”的意义不仅仅是学生通过“指导”使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相适应,更重要的是教师主动地学会控制学习质量的条件、因素,并想方设法使其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较高的质量。

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但收效如何?这无疑要通过检测或才能得知。因此,各种形式的测试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手段。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将它看作是一种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手段,而没有及时反馈,将其变为一种激励、驱动的指导手段和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自我评价手段。

把握好以上的基本认识,笔者在进入高一的新课改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期中考试,高一数学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是120分钟;卷面设计结构12个选择题,6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作为期中考试,也同时是模块一的学分认定考试,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所教两个班的平均分1113分,12111分;若按100分算的话,175分,1274分的水平。如此低的分数,原因在哪里?讲评试卷后,及时对两个班91名的学生做了一个相关调查,让学生对自己的试卷和前期的学习作了认真的分析,并填写了下面的表:

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分析          班级               姓名

试卷满分

考试得分

总失分

不会做失分

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

失误失分

公式用错失分

笔误失分

心理因素导致失分

其他原因失分

应得分

 

 

 

 

 

 

 

 

 

 

 

 

1)对本次中期考试的自我评价(主要成绩和不足、主要失分的原因)

2)阶段自我:

学习态度和主动性方面:

学习计划及执行方面:

学习习惯、方法方面:

3)下一步的措施与计划:

  第一次调查的结果:

两个班回收90份问卷,平均失分情况:不会做失分:12.8分;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15.6分;计算失误失分:6.0分;公式用错失分:0.5分;笔误失分:1.8分;心理因素导致失分:2.8分;其他原因失分:1.4分。

问卷中学生回答失分的情况确实出乎老师的想象,不会做的失分最高,其次是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排在第三位的是计算失误失分。

  问卷中反映的失分原因及问题:

  (1)首先,从学生的中期考试的自我评价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失分的原因,有很多的同学所谓的不会做,其实主要还是概念、性质的不清、解题思路不清、解题方法不明确所造成,其中一位同学时这样总结的:“我在做解答题时,思路不清晰,不是忘写一步,就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本次考试不理想,总的来说,对于一些概念不清而失了挺多的分,其实有些不太会做的题型老师也讲过,但没有及时理清思路”。

  (2)其次,在学生的阶段自我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大多数都有学好数学的良好的愿望,有较强的主动意识,起初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但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的计划不能按时执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位同学在这一部分是这样写的:“学习态度上,总的还是算积极,喜欢数学,刚开学时是有计划的,计划自己今天学什么,什么时候做,但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几天后就会不执行了,自己也明白,却没有恒心改正。学习习惯和方法上,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上课听讲没有目的性。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3)在最后的下一步的措施与计划中,多数学生都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写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

  针对问卷中的失分原因和学生自我评价中出现问题的教学调整:

  (1)首先及时给同学们反馈老师认真阅读了同学们的问卷,并每位同学一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卡片,主要内容是:优秀学生的学习五环节。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小组宣读与讨论,让每一位同学对照卡片找出自己的不足,修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建立数学学习小组监督档案,定期对小组成员执行计划监督检查、记录、汇报。

  (2)后期的教学的侧重点之一,强化解题的思路指导与解题后的学生的解题反思指导。波利亚曾经指出:“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情来做。这样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

并又给每一位学生第二张数学学习方法卡片,主要内容是:解题后反思的五个方面。建立学生数学学习宝典本:包括:典型例题、错例剖析、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等板块。教学阶段中经常提醒学生在解题后做相应的反思工作,并配有小组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及时反馈指导。

  (3)后期的教学中及时同个案学生交流,帮助其调整学习方向与学习计划。

其后必修2的《解析几何初步》的单元测试,测试试卷全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45分钟;卷面设计结构8个选择题,4填空题,2个解答题。作为平时的测试,内容更应该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所教两个班的平均分183分,1281分。讲评试卷后,及时对两个班91名的学生又做了一个相关调查;调查表格作了相应的调整,反思前面的表格,这次的表格设计更有针对性,一是想对前期的教学调整作反馈了解,二是针对《解析几何初步》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新问题作尝试研究。表格如下:

 

数学测试试卷分析          班级               姓名

试卷满分

考试得分

总失分

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

计算失分

公式用错失分

笔误失分

 

其他原因失分

 

看错题目中的数字与符号

计算过程中算错数字与符号

绝对值计算错误

 

 

 

 

 

 

 

 

 

          

1)你认为因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或解题思路不清失分的状况有所改善吗?

2)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学习计划及执行、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你感觉你有变化吗?

3)你平时在做题、测验中经常出错吗?你针对自己的出错采取过改正措施吗?

4)期末考试你是否有计划的开始复习了?

  第二次调查的结果:

两个班回收89份问卷,平均失分情况:不会做失分:8.8分;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7.6分;计算失误失分:8.4分;公式用错失分:1.5分;笔误失分:1.9分;其他原因失分:3.1分。

  问卷中再次反映的问题及教学的再调整:

  (1)首先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学会如何分析试卷,不是把一些因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都归结于不会做;有位学生写道:“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第一个解答题,我不是不会做,而是当时没有理解到对角线的中点如何取用。”

  (2)另外,从大多数学生的问卷中也可以反映出前期的教学调整是有效的,审题不清失分或概念不清失分明显降低,问卷中也明显体现;有位学生在问卷中说:“我尝试老师所讲学习的五个环节,特别在笔记方面做得不错,按照老师的思路走,感觉不错,收获挺大,成绩有所提高。”

  (3)从问卷中还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问题较大,也是前期有预料并有相应指导性措施的,但时间短,问卷中没有体现很大成效;后期进一步强化了指导,续给学生第三张学习卡片,主要内容是:培养计算能力的要求与具体的做法。并进一步个案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几点反思:

  (1)数学考试是一个阶段学习的小结,更是一种反思和更新目标的机会。通过反思,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特别要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自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的学习态度,学生应按照“评价一反思一再评价一提高”的模式去实现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发挥评价的作用。

  (2)数学考试绝不应该只看作是一种评价手段,更应该抓住契机,使之成为一种激励、驱动、和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有力手段。并且我们知道课堂上所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许多问题的解决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对信息的联想、创造,通过反思,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实现再学习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指导都是有效的,有效的指导须把握恰当的时机。

  (3)笔者认为自己以上尝试的这种学生的调查问卷,是体现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手段;学生自我评价对其成长与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笔者感觉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其次,有效的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主动地为自己规划自我成长的道路.第三,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评价的责任,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书目:

  [1] 涂荣豹,喻平: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3

  [2] []波利亚: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出版社1996年版

  [4] 白伟雄:略论反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数学通报,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