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生产力的飞速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生存方式,同时也推动了的变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诸多的变化,其中影视走进语文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影视的教育魅力,把它融入到学习资源建设中,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影视 语文教学
2006年4月7日—8日,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南湖论剑”语文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活动提供了七个供研讨的课例,七位来自苏浙沪的老师分别从“与语文”、“影视与语文”、“流行歌曲与语文”、“与语文”、“短信与语文”五个方面探究了多元文化形态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活动结束后,笔者感触颇多,现从“影视与语文”这一角度谈谈影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存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变革。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改革。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下,影视作为视觉媒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它的思维方式形象、浅显,主客体沟通距离近,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培养发散性思维,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环节是最重要的。
而传统教学过程,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被动学习、师生缺乏交互、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忽视情感态度培养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诸多的变化,其中影视走进语文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影视的教育魅力,把它融入到学习资源建设中,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影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断,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而且还可以提高探究效率。如《音乐之声》,这是一篇著名的音乐剧剧本的节选,其教学的重点是主人公玛利亚的形象,难点是体会音乐剧剧本的特点。教者设计时,可以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阅读感知玛利亚的形象之后放映一个相关片段,然后让学生探究、比较、区别,从而导出剧本的特点,再让学生来朗读体会。二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播放电影的开头的片段,是欣赏,也是对教学内容形象化的再理解和小结。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电影与语文课堂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又缩短了探究时间,还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出文本之美,感受到电影带来的视觉的美感。
2、抓住动情点,渲染教学氛围。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去打动学生心灵,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部分,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时,可以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相关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比如,英子去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表情等等,将整个课堂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请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可以在结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成长过程中的悲伤、离别。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
3、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到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时,有一处英子眼睛的特写镜头,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内容,揣摩此时人物心理,用想象填补空白,从而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诱出其丰富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例如七年级下册课文《黄河颂》,要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它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授课文中“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等诗句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董存瑞》、《英雄儿女》、《大决战》等革命影片的片断,让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感人情节之中,再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无坚不摧的气概时,就很地领会了课题“黄河颂”的真正内涵。在这里,电影的感人场景和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深了对黄河的认识,从而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由观看电影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发散思维,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形成了对黄河更深层的认识,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质的飞跃,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5、写作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但是利用影视资源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投身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观看影视作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环境,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有目的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质量。如电影《爱》,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动人故事,学生在观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
其次,观看影视作品能丰富学生的积累。影视是一门综合,内容丰富多彩,“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如在观看了《感动》系列片之后,学生就可以了解邰丽华、徐本禹、刘翔、李学生、聂海胜等人的感人事迹。从而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感人的人物形象。
再次,观看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电影的某些表现方法能够迁移到作文的技巧上来,使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如:倒叙、插叙、补叙等表达方式,前后照应、情节过渡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渲染、心理描写方法等等。如在观看电影《孔乙己》后,让学生进行《孔乙己故事新编》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名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没有兴趣”或“无人指导,理解困难”等等。巨大的社会生活差异不仅使当代中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而且对信息传播造成干扰,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改变,因此学习者难以理解名著深邃的思想。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并且很多都已改编成了影视。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影视引进课堂。影视可以在传受双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缩短心理距离,超越时空间的局限,真实生动地展示时代背景、情节、叙事结构、人物性格。从而突出课文主题,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领悟,让学生通过电影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虽然影片有较浓的商业色彩,但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的精彩演绎还是能带领学生涉足荒岛,真切而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片中鲁宾逊与“星期五”友情的处理也颇有人情味,让人印象深刻。观看后,不少学生兴致高涨,都愿意拿起名著,“一探究竟”。
6、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多元文化形态引进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内容训练的形式上留下了许多的拓展点,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拓展训练。比如《之声》可以设计 “再读文本,想象创造”的环节,就是在观看电影片段后,教师引导“不同的导演对同一个剧本拍成的电影会相同吗?”讨论后得出结论:拍电影前,还应对剧本进行再创造,方法有:画面美化、情节添加、细节刻画和心理活动形象再现等。然后请大家再读剧本,寻找自己的创造点,进行再想象创作和交流。如果没有前面的电影片段,这种拓展训练显得程式化,学生也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训练的效果显然不如这种自然的入心训练好。
7、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影片四者的关系。具体而言,教师是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教师既要认真研读教材,熟练驾驭学生,又要善于剪辑影片,处理好教材与影片的自然衔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之构成思维的联动;而将影片视为教材的补充,当作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另外要注意,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所选的影视片断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课内放映的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影视课”。
总之,认真研究如何将影视向课堂延伸,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发挥影视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十分必要且很有意义的。相信,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进程中,影视教育之花一定会在语文教学园地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馥郁芬芳!
[]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06年嘉兴市南湖区新课程《南湖论剑》
3、《高科技时代影视艺术价值的几点思考》,王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信息化概念与意义探究》,余彤鹰,网上资料
5、《中国电影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浅析》,王雪飞,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