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特征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特征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研究解决教育的重大问题时总是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世界形势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特征。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学校教育工作搞不好,关系重大。”当国家建设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后,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由此点明了教育与建设的深层联系,明确了教育在建设中的基本地位。
1977年5月,还没有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就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时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1977年8月,邓小平在恢复工作后不久,就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对大家说:“赶超从何着手呢?就从科教着手。”他十分清醒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表达愿当教育科学界的后勤部长。他不但强调要办好小学、中学与大学,而且强调要抓好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科技人员出成果。他明确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强调“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他多次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邓小平还亲自指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中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恢复了勃勃生机。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教育列为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使长期以来忽视科学知识、忽视教育的倾向开始得到纠正。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在整个80年代中,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教育对于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强调了它对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维护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些观点,使其教育应该成为战略重点的理论更完整、丰富和清晰了。
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的改革又推向一个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无疑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时形势下,邓小平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后,以战略家的眼光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无疑更突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指出:“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充分依据,一方面是历史上的失误造成了教育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科技与教育密切的内在联系,教育具有效应滞后和周期长的特性,决定了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二、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自告奋勇抓教育,他的要为发展教育多于实事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
1.要全力解决增加教育投入的问题
振兴和发展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经费的问题,能否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关键要看教育的投入是否合理和到位。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针对过去欠教育事业账太多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育投资也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十分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在1977年他就指出:“现在国家还有困难,有些实际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我个人认为,科研、教育经费应该增加。”1980年,邓小平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比例失调,教育经费太少,甚至不如印度、埃及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经费多。他说:“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今年因为财政困难,只能首先照顾到重点,但是,从明年,至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正是在小平同志的重视和倡导下,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国家教育经费投资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对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小平同志看来,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教师”,稳定、扩大教师队伍的根本在于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认为应该提高教师,特别是“真正有本领”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工资待遇。针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物质生活待遇偏低的情况,小平同志呼吁“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他明确提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他曾提议:“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接着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每次谈到这些问题时都很尖锐,非常恳切,反复强调要求在其他方面忍耐一下,牺牲一些,也要把改善教师和知识分子待遇问题解决好。在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全力倡导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三、要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逻辑特征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邓小平同志深刻地阐明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本质关系。
1、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邓小平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他说:“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的发 展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办教育的形式上,邓小平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
2、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改革
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台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深刻地指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大意义,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把教育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杠杆,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我国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已落后于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此,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等。邓小平出席这次会议并做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说:“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四、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国情特征
1.“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它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主要是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批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又红又专的各级各类人才,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劳动大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立足于本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善于汲取国际经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渠道和途径,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培养出能够立足于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类人才,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发展速度。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为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准备好各类人才和劳动后备大军,同时使教育事业本身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实现教育现代化。“三个面向”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方针。
2.培养“四有”新人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四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说,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同志这些话深刻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牢牢抓住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公民素质这一核心问题。
上一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美术教育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