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思”、“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作宽 时间:2010-08-15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而“读”、“思”、“创”是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阶段,以下谈谈我是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这三个重要阶段有效地贯彻实施新课标的思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的“读”。
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可以说“读”是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一种定位,是一种教学理念。“读”怎样扎实有效地体现在阅读教学中?
1、初读要实。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全体学生,把一篇新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个奠基工程,需实实在在地进行。“寓识于读”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边读边识,边识边读,能唤醒学生对生字的有意注意,对于生字的记忆效果就会提高,读书的正确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教读”也是个历久弥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偏小,识字量偏小,词汇相对贫乏,语感相对薄弱,读书时易于一字一顿,一句一吟。教师适度地教读,能够及时把语感教给学生,再加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几遍有声有色的教读后,学生能快捷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是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读书,在读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精读要悟。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一直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靠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只有学生悟不出,或者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于老师的重感悟启迪我们:“点拨”是外因,“感悟”是内因。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点”和学生的“悟”是辩证统一的。《鸟的天堂》课文末尾有一个概括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中我采用变序法,从“骗”入手,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我”为什么会被“骗”呢?回顾全文,因为“我”第一次是在黄昏时去的鸟的天堂,鸟儿已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没受骗。由这个“骗”,巧妙地让学生悟出:对大的正确认识必须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引出本单元训练重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包含了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几部分,在未学这几个故事之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学生没有读好,等到学习了这几个故事后再读这句就水到渠成了。
二、阅读教学中的“思”。
新课标在关于阅读中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一提倡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过程,并发表独立见解。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诸多的不同,导致理解的不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讨论,去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的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我的语文课堂,按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水平的不同搭配成六人小组,教学过程中凡属于个人钻研不能理解的重难点,都让六人小组展开讨论,六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则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后进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当然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所选内容是有必要、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小组间是平等竞争的伙伴,他们有时相互给对方提出一个或几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小组的成功与小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态联系起来,这其中,时时有思维、情感的碰撞。
三、阅读教学中的“创”。
新课标在“关于阅读”中同时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不断创新。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创新。其次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的教学思想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折射;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的教学思想的支撑。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创新方法。
1、自愿式。凡事在于自愿,其积极性就高,主观能动性就强,效果就好,教学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我常用这样的鼓励用语:“愿意读的读一读,”“愿意写的写一写,”“哪个地方最感动你,你就读哪一段。”……这样给学生心理自由,给学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学生 会一呼百应,热情高涨。
2、批注式。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印刷空白。这一片片空白是学生读书批注的黄金天地,有待开发利用。经过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写出的批语往往精彩纷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让学生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学后的感受。学生们写道:“大榕树真美呀,翠绿翠绿的叶子,好像绿的颜色都要流下来了,它生机勃勃,有极强的生命力,我真想亲自去那里看一看!”有的写道:“鸟的天堂真让人留恋,那么多鸟,大的、小的、花的,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特别是那只画眉鸟,叫声真好听,鸟的天堂真可爱!”还有的写道:“大榕树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美丽,鸟的天堂让我明白要保护好大自然,给自然界的动物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乐园。”……读着学生那一串串充满激情和流光异彩的批语,我不能不说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这就是学生的潜力,这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张力。
3、对话式。这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课堂上,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能让学生热烈的争论,畅所欲言。我认为于永正老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最亮的一条线就是“对话”。记得他执教《草》一课引导学生背诵时与学生情趣盎然的对话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其实,能够运用到教学中的创造性教学方式不止这三种。
总之,阅读,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素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善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我觉得在阅读这片广阔的田野上,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辛勤播种,不辍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