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冲突和协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摘要] 适当的信息组织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增强信息的逻辑性。但过于精细的信息组织却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信息相互作用的主动的心理建构的过程,过于精细的信息组织会削弱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和信息素养能力,本文就此讨论了如何协调信息组织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组织   建构主义  冲突与协调

[Abstract] The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an raise the exploit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ke miscellaneous disorderly information have the preface to turn and strengthen the logic of information.But the too fin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became the antinomy and conflicts with study view of the constructivism, the view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 emphasizes that study is the process of the active and mental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er and outsid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he too fin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will weaken the student aggressive and the information cultivated manners abilities of the construct knowledge, this text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organize and the views of.constructivist learning .
[Key wor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 constructivism,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我们淹没在信息中,但是却渴求知识。”为什么当各类信息象洪水一样向我们涌来时,我们仍然缺乏所需要的信息呢?这是因为在知识和信息社会化中,“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它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它把杂乱无章的信息序化了,使信息内在的和信息之间的联系更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但是经过于精细的信息组织后,过于结构化的信息反而不利于学习者对外在知识主动的建构学习,反而会扼杀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的内在积极性。
1、信息组织概述
1.1信息组织的对象
信息组织的对象包括叙述层、含义层、效用层三个层面。
按照语法规则从信号编码中摄取表面状态的信息,就是叙述层信息。叙述层信息组织往往用号码法、物名法、引证关系法、时序法、地序法等。
含义层信息是以叙述层信息为基础或现象的深层信息。含义层信息组织多用分类或主题法。
效用层信息是指信息所表述的内容价值-效用。效用层信息组织用权值或逻辑序化等方法。
1.2信息组织的原理
1.2.1序化
整序是把杂乱无序的事物整理为有序的活动,也就是信息组织,经过信息组织,把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
1.2.2重租
信息重组(开发)是信息组织的深化和优。它是把无序的信息整理为有序,进而重组激活,挖掘信息潜在价值,使信息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满足用户各层次种类需求的过程。
信息组织的重组(开发)是通过不同的新思路,使信息建立不同的新联系,通过思维加工使信息功能放大,实现更大的价值。通过重组激活,才能充分有效地被用户吸收利用,才能进入传递服务,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信息组织的功能
信息组织是令信息成为可资利用的资源的基本手段,同时信息组织有助于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有助于提高信息产品质量及利用效率。它也是节省人们宝贵的时间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2、建构主义学习观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间汲取了维果斯基(Vy2gotsky,1978)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Ausubel,1968)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Bruner,1960)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它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Vgotsky,1978)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信息主义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括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知识是在社会互动和合作下藉由协商或讨论而获得共识的结果。因此学习被视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历程。学习者需要从相对无序的信息中找寻符合心理意义的有用信息,然后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顺应或同化,这样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也是符合人类认知心理过程规律的。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认知的个体主动建构而成,这里包括了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按皮亚杰(J.Piaget)的理论: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强迫灌输给学生的知识,不见得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保存”于心智之中,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有可能难以顺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甚而与其发生冲突,导致这些外在的知识不能融入学习者自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 
个体的知识建构能力当然也包括了知识建构者信息素养能力,即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进行搜寻而准确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评价信息和组织信息并能运用信息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了个体对外在信息的一个内在组织过程,只是这种信息组织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与外在信息的冲突与顺应中方可完成。
3、信息组织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矛盾和冲突
信息组织虽然能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将散乱的无序信息有序化、系统化、简明化。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却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过分细致的信息组织所带来的序化的、结构化的信息剥夺了学习者有效搜寻、发现、获取、评价以及选择信息能力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者主动进行信息组织,建构信息、建构知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减弱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内在努力程度。                                                                      
第二、学习者的心智结构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结构,这类结构在学习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互动情境过于混乱,结构要崩溃;互动情境过于稳定,结构又失去了必要的发展动力。这意味着可供学生有效运用的信息的组织不可过于精细,也不可过于散乱,必须适度和有选择性。                                                             
第三、课程教材内容或课堂教学的信息组织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过分强调所谓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知识的历程,忽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历程,将知识作为固定不变的静态事物来处理。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心理疲劳进而丧失主动探索与探究的积极性。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学习的材料要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意义,学习者发展的过程不完备地复演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复演了某个门类知识产生、探索及发展的历程。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信息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信息组织的过分结构化和系统化,也要强调信息组织的对学习者的心理意义,不可过于散乱,而要组织适度。                                                       
为何学生不能完全记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记忆的方向有所偏颇?乃是因为学生系“主动”的选择对其有意义的知识(与其先前经验有关的知识),并且将之建构于其心智中。由于学生自行的再建构,因此所拥有的知识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有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存在正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所在。                                   
如果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都是经过严密的信息组织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浓缩化的信息,则好比精加工的饲料之于动物,无须自己动手、动脑。张嘴吃下即可。长此以往,必定消化不良,会妨碍学生主动进行信息及知识的建构,就更难谈创新能力的发展了。
但是过于散乱的信息也会给学习者带来麻烦,会影响他们积极建构知识的能动性,过于散乱的信息会浪费学习者大量的学习时间,如果他们不能感受到外在信息对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的作用,外在信息不能顺应或同化到他们的内在知识体系中,他们往往会中止主或放弃主动建构的过程。
4、信息组织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协调                          
4.1适度组织信息
应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有选择地适度组织相关信息。不可没有信息组织。完全杂乱无章的信息也会导致学生的无所适从,难以将相关信息和知识嵌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会导致学生过多的做无用功,进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信息组织适度的平衡点。将教学活动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让他们对外来的教学信息经过感知、筛选、归类、概括、搜集、重组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交互学习活动进行加工与融合,形成和发展成自身的认知结构体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与服务,而不是进行干涉与控制。更不是越俎代庖,将所有信息都组织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后再呈现给学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这里的信息是一种经过教师有选择地适度筛选和组织的信息。)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已有认知图式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2搭建沟通桥梁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搭建桥梁的过程,即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如先行组织者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一种适度信息组织和提出问题的作用,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对外在信息的重组起到导引作用。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有效方式。
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与他人沟通中再重建或确认自己所建构出的知识;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前主动营造一种学习情境。在此学习情境中只有学生才是最佳男(女)主角,而此时教师扮演重要配角,如协助者、资源提供者与督导者的地位。让学生自己成为信息组织的主体。这样建构的信息及知识对于学生自身才是有意义的,也才是符合学习者自身心理发展顺序的。
4.3合理阻挡有害信息
教育信息组织实际上也包含了信息的阻挡与信息的吸收,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即在信息组织过程中去掉冗余信息,阻挡有害信息。只是在此过程中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即把握一个有效的尺度和分寸而已。 
[]
[1]周宁.信息组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帆.信息组织学[M].北京:出版社,2005.
[3]郭德俊,雷雳.教育心概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尚克聪.信息组织论要.图书情报工作[J],1998;(11)3.
[5]柳斌,教育信息组织在教育教学重的作用方式http://www.mhedu.sh.cn/~
mjxxy-wyw/source/llxx/zyfs.htm
[6] 张静喾,何谓建构主义?
http://www.chneic.sh.cn/education/five/jiaoshi2/yuwen/lw/zqbg.htm.
[7]陈耀盛, 概论信息组织[ J ]. 图书馆.2003(2)
[8]丰玉芳,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