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新课程教学的价值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效率;教师主体性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活动的效率问题,而且都会尽可能地高效率完成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为”和“为人”的育人活动,追求效率,多快好省,更是它的目标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就是为了追求育人效率的教育改革实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明确课堂教学活动追求效率的意义,深入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在社会,追求效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目标。人们都希望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可以说自学校产生以来,追求效率就成为它的重要目标之一。近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在其名作《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就指出,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现代班级授课制及其教学理论的产生本质上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结果,它是学校教育适应大生产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的产物。
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就是不断追求教学效率的活动。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浪潮以及伴随而生的各教学流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给美国带来强烈震撼,在全国性的反思、检讨中,美国意识到自己军事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美国的教育制度未能造就出一流的科技人才。要素主义者警告说美国的教育已接近荒废的边缘,中小学和学院里学生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被浪费了。鉴于此,1959年美国召开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以布鲁纳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应该用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来指导美国的教育改革,试图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美国教育质量和学生智力。布鲁纳认为,通过向学生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迁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同时代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部”。赞可夫认为,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学校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认识的可能性、如何为儿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整套知识创造条件等问题。他认为发展性教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提出了高速度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另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按照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的”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围绕教学过程的时间效率标准,巴班斯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建构主义则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度阐述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建构主义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对现实进行“复制”,而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特有的意义。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可见,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各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性分析
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落脚点,要不断追求效率,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所达到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让学生的发展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否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有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得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根本上还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活动是有领导的学习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所谓让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取让学生学起来容易,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来学习。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教学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或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方式。现实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刻板划一、教学目标导向狭隘、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二)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普遍反映。
据有关调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普遍加重。目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课前准备;上课,包括研究课、观摩课等;处理作业;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填写材料、撰写等;班级管理,部分学校涉及寄宿生管理;教师自我提高的学习、进修活动(如专升本)等。以北京市教师每天工作量的平均数:教师平均要上3节课,加上课前稍加准备、课后10分钟休息,上课平均要用3小时;教师平均备课时间为2.26小时;教师日均批改作业时间为2.22小时。这样,仅从工作量的前三项看,教师日均就花费了7.48小时。”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另外,为“生存”所困、为“绩效”所忧、为“名声”所累,教师普遍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心理负荷重压力大而不堪重负。引发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因素,还与很多教师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低效的时间管理、粗劣的学习品质有很大关系。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断熟悉等外在环境因素进一步改善外,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更重,甚至还有民谣说现在的学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但降低学习效率,还造成其严重的厌学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一年级睡眠不足的为44.4%,三年级为48.5%,五年级为58.7%,并且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增加。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有关研究对10省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初中生为45.5%。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忧郁,严重的甚至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华南师范大学的扈中平教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学习时间长、上课时数过多、作业量多和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都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师的教所替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模式化等诸多因素造成。在应试指挥棒引导下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宽泛的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众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教学过程,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些因素里,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教师着手。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于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提高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有学者概述了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方面: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探究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师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和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这些观念与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观相比有很大不同,它们的确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需要一个过程,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是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应用的时空限制。教师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永恒的课题。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有改善、提高的空间。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想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为什么这节课有效果,好在什么地方,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节课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是理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时间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就能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或克服。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效率。教师自身的成长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扉页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5
[4]杜文平,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工作量的调查与分析[J] 中小学管理,2006(3):31—33
[5]张晓芳,赵莹,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对策,沈阳 教育学院学报,2007(5):49-52
[6]扈中平,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辩证分析[J],课程· 教材·教法,2004(5):16-18
[7]靳玉乐,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创新与教育观念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47—50
上一篇:促进教师改变的思维范式转向
下一篇: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