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中数学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玉婷 刘荣 张璐 时间:2010-08-18
  【摘 要】随着社会的,数学在各个学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中的数学也变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数学课程的建设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三方面内容的阐述,给出了改变高校数学教育现状的一些方法,对高校数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育 主观能动性 课程建设 多元化考核方式
  
  现代形态的数学,在各个领域及学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与国家的建设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里的数学课程授业效果低下,甚至有些班级大学数学的及格率仅仅在30%左右徘徊。大学数学教学的低效,与数学在当今社会科技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适成反照。许多大学生视数学为畏途,这种状况也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们的后继学习和专业上的发展。如何改变大学数学教育的这种现状,我们就下面提出的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纯粹的数学,粗略地说,乃是一种无任何物质内容的抽象符号系统,在一定逻辑规则(公理)下的推演技术,它的内容,距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觉所及的直接经验,相距十万八千里。因此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数学学习充满畏惧,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数学学习,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的发展是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很多都是由通俗有趣的实际问题来的,比如概率的起源“赌徒分赌本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学生都非常有兴趣。所以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时,从问题出发,研究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对数学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不再认为学了无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质疑高于聆听,疑问驶向确信。并非总是确定性比模糊性强,事实上,由模糊而达的精确更好。教学中可以通过“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打破教师“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学的,一些概念根本搞不清楚,一些重要的公式不容易记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设疑与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像家一样研究,同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而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得到了新的知识,给思维以创新。偶尔一次的成功会使学生欣喜若狂,不断的成功则使学生渐渐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习惯。二、数学课程的建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功能强大、交互效果很好的数学软件的出现,数学在实际中越来越不可忽略的作用,使得改革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应用能力的训练,拓宽专业口径,是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其特点是单位课时内涵盖信息量大,压缩了课时;编排自由,可做成适应各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案,开设成网上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接触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
  其次,积极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在数学建模课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逐步引入数学软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迅速提高学生利用机等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为数学在各门学科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建模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团队协作的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要求学生不但要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又要使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相互合作、激发灵感讨论探索寻找较佳的解决方案。数学建模课程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借助软件平台(Matlab、athematic、Sas、Lindo、Lingo等软件),应用并发现数学的过程,对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建模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大提高。   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
  
  的目的不是过关,而是使年轻人学会思考。要培养适应化社会的人才,必须给予学生更多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而不应该是一考定乾坤。首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近年来,一些大学规定任课教师在开学初就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和成绩结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确定,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上升为40%—60%,期末考试成绩占 40%—60%。这一规定重点在于强调学习过程,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积累,同时期末考试压力减轻相应降低了学生作弊动机。其次,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考试方式,比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综述等等。大部分同学平时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作哪些事情,能做到何种程度。通过查阅文献,组织内容,制作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等,以及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讲解过程的锻炼,使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增强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通过这种“展现自我”过程的锻炼,可使同学们的自信心大大提升;鼓励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探索,表达一己之见;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考试模式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考试模式的改革在促进教学上,可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指出:“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这段情真意切的话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表达的不仅是对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希望,而且指明了教育的最终方向,教育应该是体现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养成,是以培养身心协调发展。既是“有教养的人”,同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人,而数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则更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文献:
  [1](意大利)卡尔丹.游戏机遇的学说.1663.
  [2]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大学教学,2008,1.
  [3]卢晓东等.大学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4]潘璠.仰望统计的天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