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创造语文课堂新境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摘要: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 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
          二、“互动”的策略
   (一) 人文互动
   策略一: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例如,在教《养花》一课时,一位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为何还说真有意思?要是让我干,讨厌还来不及呢!”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好,能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生1:“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而觉得有意思。”
   师:“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意身心健康,还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
   师点头:“搬运花对身体的健康都有好处,还胜于吃药,真有意思。”
   生3:“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作乐趣,搬起花来觉得有意思。”
   师赞许地:“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包括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希望大家以后能象今天一样勇于思考,敢于表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从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重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的方法。
   策略二:联想
   在教材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时描写的情景不能清晰再现。此时,想象犹如给人的思维添上了美丽的翅膀,畅游在彼时彼地间。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搜寻与之相契合的场景,自然而然就能透过简要的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跳脱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来。
   如学习《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当队队员入场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指点着一个长方脸、高额头、眉宇间透露出智慧和毅力的队员,呼叫着‘中国,容国团!’‘中国,容国团!’原来,中国队的容国团取得了决赛权。”
   当老师请大家尝试该用怎样的语气呼叫时,有位学生站起来,冷不丁地模仿外国人的语调,并且用极其惊讶、怀疑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这是观众席中的法国人说的,因为法国人最看不起咱们中国,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出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用极其激动的语调也说了这句话,并补充说,我是在国外的老华侨,我在国外受尽了欺凌,容国团为我们争了气,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还有一位学生则用了非常喜悦的语调读了这句话,他说:“我是观众席上的一位朝鲜人,中国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拿冠军,我们也开心!”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策略三:换位
   引导学生大胆换位,从不同角度、角色、方向去解读文本,大胆冲破狭隘的老框架,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互动中开拓视野。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
   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本互动
   策略一: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讨论的状态有3种情况:第一种,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听也不管别人说些什么;第二种,能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自己不做深入的思考,只是重复补充别人的话;第三种,能够针对别人的发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他的发言是在他人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入的思考,一种提升。
    下面是《鸟的天堂》中一个教学片段:
   在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个句子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自由地读、讨论后,开始交流:
     生1: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生2: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3: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4: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生5: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或许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怎么读。开始吧!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这个片段中看到和感受到学生参与讨论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对照以上的三种情况,不难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已达到第三种状态,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多维有效互动下的动态生成。
   这样的动态的课堂,使教学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一面,也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课堂中师生生命涌动的强音,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策略二:对话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课堂才能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要充分体现其间的互动性,就要促使每个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抛绣球”无疑是促进多边互动的良策。即当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发言有重大意义值得再强调、修正或展开时,可以用“谁听明白他的话了?”“他刚才说什么了?”“谁来帮他把这个问题再说得清楚一些”之类的话语把“绣球”抛向更多的学生,实现对话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师生共写互改”是我与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形式,每次作文课,师生同写一个题目,在师生交流评改中,我惊叹于学生独道的见解,对学生为自己作文所提的意见大加赞赏,曾记得有位学生来到我身边,悄悄说:“陈老师,我想给您写的文提个意见,我觉得您的文章缺乏儿童语言特点,我觉得您可以在写完文章后,让我们大家先看一看,帮您改一改,您的文会更好……”从此之后,每当我写完文章,我的第一任读者——学生便要先过目,学生一次次忠恳批评,一次次热情的修改,一次次真诚的鼓励,令我个人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而我这种写作中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对于写作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我班同学已经把写作当成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并建立起“我写你改佳作园”师生相互评改对方的作文,使班内真正涌起一轮“写作潮”。
   策略三:合作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有各自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处。为了激活他们各自的潜能,可以让他们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有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在合作中互动、互补。
   下面是一堂作文课的教学实录:
   生1:我是一棵小小的蒲公英,我的根深深地埋在地里,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向四面展开。二月的风伯伯把每一片叶子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圆圆的金色的小花,像一朵散发着芳香的野菊花。
   (教师引导评价)
   生2:刚才同学说得很好,就是二月春风最好不说风伯伯,说春姑娘更美。
   生3:我想帮他改一个地方,他说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小花,其实我就是蒲公英,可以不说“小花”,而说“托着我的脸蛋”。
   ……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正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教师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 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