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思想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梅 时间:2010-08-16
 摘 要: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思想在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目的现、人才培养观、学校观等,并了其办学思想对我国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办学思想;启示

    斯坦福大学创建于1891年,在建校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由美国西部的“乡村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其独树一帜的办学思想。认真总结、研究其办学思想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思想及其实践

    斯坦福大学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文学”和“技术”并重,文理渗透、教研结合、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这一办学思想既抛弃了美国东部老牌学校重学轻术的陈规,又弥补了农工学院重术轻学的短处,还引进了柏林大学注重研究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开拓出了一条新路。这是一种既注重实用又有别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办学思想。

    (一)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目的观

    办学目的是办学主体的一种教育意向,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者利兰·斯坦福作为一个实业家,既懂得教育对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又懂得实业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他从办实业转而办教育,就是为了让“教育”同“实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教育为实业服务。而“实业教育”正是二者互相结合的契机。在斯坦福大学创建初期,斯坦福先生就对学校发展作出了独特战略定位,为学校制定了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目标和文理渗透、教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正如斯坦福先生在首次开学典礼上所说的:“请记住,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实用教育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斯坦福人,并成为斯坦福大学的重要精神支柱,激励着斯坦福人勇于实践,学以创业,学以致用。

    (二)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观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其办学定位密切相关的,不同办学定位下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也必然不同。利兰·斯坦福明确提出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这些人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作好准备,以便成就计日可待。”这个目标凝聚着农工学院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及斯坦福本人的切身体会,把文化教育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使毕业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首先,在招生宗旨方面,斯坦福大学从建校之日起就提出一项广开才路、择优录取的主张,来保证生源的来源和质量。根据199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美国最好的国家级大学(前25名)排行榜显示:斯坦福大学的入学申请接受率为22%,高中班上前10%的比例为88%,SAT/ACT平均得分为1335分,25%和75%两点上SAT/ACT成绩形成的中间分数线为1230--1440分,均名列美国最好国家级大学(前25名)的前茅。斯坦福大学还十分注重本科生入学前的中学成绩,包括中学阶段能力测试和成绩考核的分数,还要加上中学教师的评语,从而保证录取学生的高质量。其次,以奖学金吸引学生参与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斯坦福大学的独立科研机构都接收各院系的博士后、研究生甚至是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还有来自外国的大学或机构的学生。机构会开设一定的特殊跨专业课程,但由于他们不是教系,因而不提供学位,学生到该机构来,仅仅参与研究工作。大多数研究机构都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们通过开设各项奖学金来资助优秀学生。学生配合教师研究,经常与相互合作,通过同公司员工交流、参观公司设备、听取并发表讨论演讲等渠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三)斯坦福大学的学校发展观    

    斯坦福大学的学校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坚持二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研产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

    1.注重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建设,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正如首住校长乔丹回忆说:“斯坦福先生要我物色最优秀的教师。他坚决不要那种徒有虚名或游手好闲的人担任教授。”因此,聚集到斯坦福大学的教师虽然不是最多,但都是一流的。史德龄和特曼一致认为,有了杰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材生,并促进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提出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能够吸引优秀学生和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学术声誉和地位,还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外界支持。目前斯坦福大学1300多位教授中,有16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普利策奖得主,142位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84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和14位国家科学奖得主。目前,斯坦福大学有教职工1534人,其中61%的人取得终身教授资格,208人为全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10人为全国科学院院士,70人为全国工程院院士,20人为全国教育院院士,20人获得过全国科学金质奖。除了这些精明强干的专职教师队伍外,还从国内外企业聘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为该校的顾问教授,让他们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同时还不定期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到学校演讲。这种多元化的精干的师资队伍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保障。

    2.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斯坦福大学看来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大学的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使教师能够不断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给学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的学生对教师的不断质疑又推动了研究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前院长吉玻恩斯(James Gibbom)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正是通过紧密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研究生们培养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将最新的知识转变为创新的产品。斯坦福大学始终认为,大学促进公共福祉的主要方法是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不是更多其他的行动。大学本身就是公共服务的最高形式之一,技术转让不能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应该只是副产品。大学的改革应该是为了学术的长期繁荣而不是主要为了目的,而这也正是推动斯坦福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因素之一。

    3.立足于区域,与社会共同发展。斯坦福大学地处美国西部的大都会旧金山,便利,经济发达,而且当地气候宜人,空气和水源都很纯净,非常适合发展对制造环境要求苛刻的微工业,这就为“硅谷”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奠定了基础。作为副校长兼教务长的特曼认为应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到校外去扩大影响,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求知的处所,它们对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区的声望,都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他毫不怀疑“大学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高等教育密切结合经济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促进了自身发展,建立了斯坦福大学与工业界的桥梁——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硅谷”。这种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环境,为斯坦福大学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基础。硅谷的崛起,无可争辩地证明教育与产业在科学水平上的结合所孕育的巨大生命力和生产力。斯坦福大学的世界声誉与硅谷在环球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四)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思想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斯坦福大学办学思想的产生也与它的创立者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以后美国社会所经历的第二次大变革,是美国从新大陆成为化工农业国家的转折点。黑奴制的崩溃,砸烂了阻碍生产力的桎梏,使美国工农业迅猛发展。社会需要一种培养直接投身于建设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学校。为冲破老牌大学的旧传统,使为工农业发展开路,美国国会于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案”,由联邦政府拨给各州兴办农工学院。必须指出的是,农工学院这种重术轻学的指导思想,对于重学轻术(实为重理论轻实践)的旧传统固然是一种冲击,在美国教育史上也是一次革命性转折。但只注意实用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基础的研究和发展,不利于提高学术水平,也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在这种情况下,以造就研究人才为目标的霍普金斯大学异军突起;它仿效柏林大学,把重点放在研究院。该校的办学方针对于开创学术研究之风有重大意义,弥补了农工学院的不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采取一些开明措施,允许私人办学,这就使教育投资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以上事实说明,当时的形势对发展教育是有利的,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创办及其办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思想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启示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涉及、、军事等各个领域。而大学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素,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等等都在跨国界地组织着,都在跨国界地流动着。在这样的情形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斯坦福大学虽为美国大学的后起之秀却能在短短数十年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办学思想对我国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的发展定位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要适应世界上国力竞争的新形势,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都要有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所以,对于条件好的国内一流大学来说正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关键在于是否有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思路、规划,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也要分析国内外同行的发展趋势与优势,找准学校发展的起点和突破口,牢牢把握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二)大学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

    立足区域,面向社会,拓展空间。学校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和界密切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当地资源优势,为区域发展作好服务,为自身发展拓展空间。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模,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使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还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发挥持续竞争力。

    (三)人才强校,提高核心竞争力

    1.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好的制度,才能广泛吸引、充分使用和留住一流人才;有了优秀人才,才能以一流的学术声望,吸引大项目和出大成果,并通过优质的教学科研,培养出一流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其次,必须重视优化学术环境,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最根本的建设。只有在学术上对世界做出一流的贡献,才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诚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但是都必须落实到队伍建设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两个方面的落实如何,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愿意以开放性的思路与姿态向国内外广纳贤才。

    2.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品牌效应。高校的品牌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的反映,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认可程度,也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对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信誉的承诺以及质量的保证。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也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