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及前景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含 时间:2013-02-14

 摘要:近期,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它以第四代批发市场为发展定位,志在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物流集散基地,汉口北商品交易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市场要素、知名程度和流通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必须明确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提出确立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国际购物天堂地位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汉口北;第四代批发市场;发展定位

  一、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市场概况
  (一)地理位置
  汉口北批发第一城位于汉口北专业市场群的西头核心区,与汉口竹叶山商圈一河(府河)相隔,该市场群为黄陂区现代经济发展核心版块。项目精心选址于武汉所独具的航空、铁路、港口等三大交通枢纽战略资源的黄金节点:武汉航空城、横店编组站、阳逻深水港正好将其围合其中,南距汉口火车站5公里、武汉港10公里,东距阳逻深水港15公里,西距天河国际机场6公里。
  就区域形式看,项目地块四周平坦,北控豫皖,是省会城市紧密圈内水陆空交通最为密集之地。318国道和机场高速、盘龙一级、岱黄高速穿境而过,纵贯南北;楚天大道一线串珠,横贯东西。京广、滠阳两条铁龙奔腾呼啸,呈龙腾之状;武汉中环、外环一双金凤挟街而动显凤舞之势。距天河机场、阳逻深水港片刻之时,离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一箭之遥。上可通达五洲,下可纵横四海。
  (二)市场规模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定位于“中国最好,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预计投资人民币60亿元,2007年11月全面启动建设,拟分三期、五年逐步开发建设完成。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0亿元,年创税收10亿元以上,安置就业20万人。在建的一期项目用地400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5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
  (三)市场定位
  “第四代批发市场”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新定位,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和卓尔集团深入汉口北商贸城、深圳华南城、虎门服装市场、无锡新世界国际等国内顶级批发市场进行走访得出的结果。
  现代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集市、批发交易市场时代,第二代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服务,第三代是以展示为主的一级交易批发市场。而第四代批发市场作为新生代集群市场,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为现代化市场交易提供最佳途径。
  建成后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按照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营运,最终形成群落性、互交型、立体化的一站式流通超级大市场运行网络体系。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一)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优势
  1.政府的大力支持。落户汉口北的批发商将享受很多优惠政策,黄陂区出台了十大优惠政策,对入驻商户提供包括工商、税务、教育、住房在内的系统政策内容。汉口北国际商贸城采取了“政府支持,全民经商,利好政策长期不变”的先进运营模式,与政府积极协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不改变,促进商户生意持久发展,保障市场开市即旺。
  2.庞大的物流交通体系。针对汉口北批发城,政府专门为该项目配套建设占地100亩的货运站,占地80亩的客运站和3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它们与批发第一城同时开业营运。货运站将首期开通80条线路通达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此外,汉口北还设置了武汉北部最大的公交换乘总站开通20多条公交线路等。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在原有强大的交通物流体系下,又着手于2010年1月在建面积达125 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 000万元的汉口北国际商贸城客运中心,不仅有海运,陆运、空运物流也达到成熟阶段。
  3.明确且齐全的功能分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一个集服装、鞋业、纺织、小商品、酒店用品、家居家具、日化用品、儿童用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等市场于一体的超现代城市综合体,包含交易、展示、物流、娱乐、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现代市场集合体;汉口北国际商贸城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经营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四大行业商品区以及其他细分如五金、电子、电器、服装、雨伞等。
  (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1.市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一是地价成本逐年上升。近些年来,武汉市商务楼、房地产价格每年平均以14.29%以上的幅度递增;市场周边地区的写字楼的出租率接近100 %,普通居住用房的租赁也不断攀升。二是市场商位转让、转租价格不断攀升。据调查,国际商贸城有54 %是非实际经营者,转让、转租的比例偏高。三是市场交易相关贸易体系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外贸业信用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外贸诈骗时有发生;市场经营户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四是工人工资成本的增加,以及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争抢工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这一要素成本增加。
  2.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相较于“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宣传力度还颇显不够,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仍属于新兴的、待发展与壮大的市场。
  3.先进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应用面不广。电子商务、品牌经营、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应用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住处化程度还需加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实施全方面流通方式相结合,各种交易手段相补充。
  三、发展对策
  (一)集体认同和身份构建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确定发展方向,必须形成“汉口北共识”即中国商业界对汉口北身份的集体认同。
  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武汉的区位是明显的,但区位并不能自然带来商业中心的确立。在中部6省,武汉的地理区位效应为3.46,高于郑州的2.40、长沙的1.70、合肥的1.37、南昌的1.15,说明武汉具有区位优势。但武汉与长沙的绝对经济联系强度为2.47,与郑州为1.57,与合肥为0.30,与南昌的为1.10,其经济中心性为2.31,低于郑州的2.80,与合肥的2.31、长沙的2.29相当,略高于南昌的2.03。这就是说,武汉的经济辐射源作用有限。因此必须提升汉口北的营销能力,充分展现其商业价值,以汉口北共识来赢得业界、中部地区的集体认同——把汉口北自觉接受为一个商业枢纽,其关键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汉口北的自我身份建构。汉口北需要向外部说明:它与其他大型批发市场有什么差异?它要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汉口北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包装,特别是理念的提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品牌。第二个层面是:区域身份建构。就是外部各个地区是不是把汉口北作为一个中心。这不仅要求品类齐全,而且要求系统性服务先进、低成本。如果汉口北的成本差不能消化中部商户到东部购物的成本,那么,汉口北就难以在区域获得身份认同。低的交易成本是决定商业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城市成为“好客的中心”、“世界性商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中心”的必需条件。什么时候汉口北成为中部地区最“自由”的“淘金市场”,汉口北就会成为一个各类商品、各类商户的密集区,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和物流优势,就会成为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而言,武汉就会产生新的商业高度。

        (二)制定和完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