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Xd=(I-Ad)-1(Yd+E)(15)
  则中间使用(AmXd)可以表示为:
  AmXd=Am(I-Ad)-1(Yd+E)(16)
  ②式(16)中用于出口的进口商品中间投入部分可以分解为Am(I-Ad)-1E,即进口用于出口部分,此部分进口隐含碳部分(Fme)可以表示为:
  Fme=BfAm(I-Ad)-1E(17)
  其中:Bf为国外单位最终使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
  ③从消费角度看式(17)计算的为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应从进口隐含碳总量中去掉,则实际消费的真实进口隐含碳(Fmd)为:
  Fmd=Fm-Fme(18)
  (2)单位总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的来源。由以下步骤得到: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行业化石能源消费量[13]与单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14]之积得到中国各行业碳排放量;②将各行业碳排放量除以各行业总产出得到分行业的单位总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
  (3)中国主要贸易国的行业贸易额的处理。投入产出表中商品进出口构成数据直接来源于海关统计资料,而服务进出口数据主要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有关资料加工计算,为避免行业合并的偏差,本文没有对投入产出表行业与海关编码类别进行合并,直接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出口数据,认为进出口各国的行业贸易份额与总贸易份额相同。
  (4)国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处理。特别是考虑进口部分的碳排放时涉及数据量巨大,为了在简化计算的同时体现各国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差别,以中国的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为基准,计算主要的进口原产国与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的比值C(表2),并以此比值与国内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之积作为各国相应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即:
  Bf=C•Bd(19)
  其中:Bd为单位最终使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以各个国家的进口份额为权重,对主要的进口原产国与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的比值进行加权平均,还可以得到统一的进口商品的完全排放系数,用于LMDI的强度效应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净转移隐含碳估算
  根据式(12)-(18)对2005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进行处理,得到从消费角度考虑的真实进口隐含碳,再应用到公式(1)-(4)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图1):
  
  图1 各部分隐含碳估算
  Fig.1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every part
  (1)从生产角度计算的2005年中国全球碳排放为?1 787.33 MtC,其中为国内生产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隐含碳为?1 192.91 MtC,占碳排放总量的67%,为国外生产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隐含碳为?594.42 MtC,占碳排放总量的33%。从消费角度计算的中国全球碳排放为?1 391.65 MtC,其中消费国内商品和服务隐含碳量的比例为86%,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隐含碳量的比例为14%。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通过国际贸易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 MtC。中国因国际贸易负担了国外的碳排放量,这一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类似。
  (2)中国2005年进口隐含碳总量为299.82 MtC,其中供中国消费的隐含碳为198.74 MtC,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为66%,供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为101.08 MtC,占总进?
  表1 2005年主要进口国家碳排放强度与进口份额
  Tab.1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main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the import share in 2005
  国家/
  地区基于购买力的
  碳排放强度[15]
  (吨二氧化碳/
  千美元)比值
  (相对中国)进口
  份额%[BHDG4.65mm,WK22mmZQ0,WK30mm,WK15mm,WKW]美国0.550.488.04[BHDW]日本0.360.3216.60中国香港0.380.332.02韩国0.670.5912.70中国台湾0.550.4912.35德国0.390.345.08英国0.320.280.91新加坡0.830.742.73马来西亚0.590.523.32俄罗斯1.131.002.63荷兰0.540.480.48澳大利亚0.680.612.68泰国0.610.542.31法国0.240.221.49加拿大0.610.541.24印度0.550.491.61意大利0.340.301.15菲律宾0.350.312.13印尼0.520.461.40沙特阿拉伯0.930.822.02巴西0.270.241.65西班牙0.380.340.34比利时0.510.450.6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191.050.34伊朗0.870.771.12越南0.520.460.42墨西哥0.350.310.37南非1.731.530.57智利0.400.350.83安哥拉0.410.361.09中亚国家1.731.530.56西亚国家0.900.801.65其他国家[BHDWG5mm,WK22mm,WK30mm,WK15mm,WKW]其他欧洲国家0.460.413.20其他亚洲国家0.410.360.58其他非洲国家0.290.261.83其他美洲国家0.690.611.59其他大洋洲国家0.530.470.30[BHDWG5mm,WK22mmZQ0,WK30mm,WK15mm,WKW]中国1.131.00-[BHDWG6mm,WK50mmZQ,WKW]国外相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加权平均值0.49[BG)F]
  口隐含碳的比例为34%,从消费角度看有三分之一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并不是满足中国国内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供国外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统计数据,中国2005年进料加工贸易额占进口总额31%,此比例与供出口而进口的隐含碳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34%比较接近,而出料加工贸易只占出口总额的0?004%[16]。进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后再出口的情况较普遍,而出口商品用于中间使用再进口回来的情况较少见,可以忽略这部分碳排放量。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计算得到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碳排放量为294.58 MtC,此计算结果虽然也反映出中国负担国外碳排放量的情况,但不能从消费角度如实反映出中国进口隐含碳量,忽略了中国作为典型加工贸易国家重要的事实。
  2.2 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分解
  根据式(7)-(13),应用LMDI方法对2005年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情景下由完全碳排放系数反映的强度效应、进出口总额反映的规模效应和进出口行业份额反映的结构效应的影响,情景一为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二为不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三为不考虑强度效应的情况。三种情景的计算结果都显示:强度和规模效应为正效应,结构效应为负效应(表2)。
  
  表2 三种情景下对各种效应的贡献
  Tab.2 Contribute of effect factors in three scenarios
  效应
  Effect情景一
  Scene 1情景二
  Scene 2情景三
  Scene 3(MtC)%(MtC)%(MtC)%[BHDG6mm,WK13.5mm,WK11.5mm。5,WKW〗规模效应216.175588.7530145.21155[BHDWG6mm]结构效应-56.35-14-76.80-26-51.37-55强度效应235.8460282.649600总效应395.66100294.5810093.84100[BG)F]注:情景一为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二为不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况,情景三不考虑强度效应的情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