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从国债票面利率浅析我国的国债机制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炜 王辉 时间:2013-02-14

  三、我国现行国债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债的现行机制建设已经做了许多的工作,相较于国债发行初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其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国债票面利率或者收益率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方面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国国债现行机制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国债利率处于行政控制
  我国的国债发行虽然采用了招标式的方式,但是在我国的所谓的“招标式”具有很强的摊派性质,这种由中央银行进行承销,主要发行给了商业银行的发行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因为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投资,是由于政策上的需要和资产组合的需要。
  2、国债利率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之间联动关系过强
  我国国债发行利率结构与银行储蓄利率的联动关系。1985年以来,中国国债发行利率始终保持着高出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两个百分点的格局,而且每当中央银行调整银行利率时,国债的发行利率就会随着调整。这一举动隐藏了财政部门要求保证国库券发行条件的优势以与金融部门争夺城乡居民储蓄资金的强烈动机。
  3、国债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割裂,流通性不畅
  我国国债交易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交易市场。商业银行在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国债现券和回购交易,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而证券交易所则向个人投资者和证券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可流通的记帐式国债。两个市场之间债券不能自由转移、资金不能自由流动、投资者不能自由跨市场交易,这大大降低了国债市场流动性,也造成了国债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状况,阻碍其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

  4、国债发行规模和发行频率较低
  总体而言,我国还是属于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而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安全考虑会将很多资金倾向于购买债券,对于巨额的国债购买需求而言,现有的国债规模无法满足机构的投资需求,具体从以下数据中便可以初步了解。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国债余额为72044.51亿元,仅占GDP的15.3%,其中71410.8为内债;而世界其他经济体基本都在30%以上,G20中的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水平平均达到60%以上。
  我国国债品种已经较为全面,但是大多数的国债品种是属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书面国债,而每年具体发行的品种只有八、九种。比如10年以上长期国债和半年以内的短期国债的发行频率仍然偏低;20、30年期的长期品种,可能每年仅发行一次,这样的发行频率与欧美等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

  四、相关建议与对策

  1、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央行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应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积极地吞吐国债,实现了其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构建起国债的基础利率机制,最终将常用的调控手段从存款准备金转移为公开市场业务,实现在充分监管下的市场经济。在存款市场上针对流动性低、风险和收益不对称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以国债为基准的市场化存款利率。
  2、提高市场公开透明度,建立健全金融体制
  在建立信息透明制度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在一级市场提前公布详尽的发行计划可以引导市场对未来的债市供应产生合理的预期,使得投资者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做好本身的资金安排。同时在二级市场上要尽可能地将各种报价、成交和利率等信息公布给市场参与者,保证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建立健全金融体制方面,可以完善一系列债券基金的中介机构,及时地向投资者传递信息,吸引投资者,从而活跃国债市场。而且这样也可以使得其中的内幕套利机会消失,从而使得市场趋于均衡,将所有利益在全民中进行分配。
  3、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
  我国的债券市场同时并存着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处于分割状态的市场,这无论对于国债的流通性和收益率水平的差异性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打通”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允许合格的投资者同时在两个市场中进行交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市场分割造成的信息混乱,也可以扩大市场参与者规模,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
  4、适当提高国债发行规模与发行频率
  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依存度应该控制在45%以下,而我国的债务依存度仅15%,我国应该结合国际通行的国际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等指标建立相关监测制度,适当地通过扩大国债规模将债务依存度提高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在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加强对国债投资使用经济效益的管控工作,充分发挥国债的财政职能。
  发行频率过低是我国国债机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国债往往是在财政紧缺时进行的,特别是中长期债券产品,我国的中长期国债发行频率仅为美国的12.4%。我国应该建立固定的国债发行周期与发行频率,以提高的居民的投资连续性和国债的流通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