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职业心里枯竭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薛晶  时间:2014-06-25
  [论文关键词] 职业心里枯竭 职业倦怠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论文摘 要] 从职业倦怠的概念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解决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策略。  
   
  21世纪,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尤其是当今社会,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心里压力更加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枯竭也就是职业倦怠问题越发突出,因为数字图书馆加快了工作节奏,高速度的业务处理程序使图书馆工作人员长时间反复重复固定的程序,无法体会到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多元化带来的成就感和新鲜感,易感受到工作的单调和枯燥,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要求工作人员调整原有职业角色,特别要从传统图书馆的中心的位置转换到以用户为中心,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心里的不确定性和紧张感,挑战了工作人员的自我价值。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层,结合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规律,从社会、组织、个体三方面加强研究,消除工作人员情感倦怠,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图书馆的服务效能【1】。近几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既给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图书馆工作这个职业在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压力相对较小的职业,可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面对方方面面特别是教育、人事体制的改革,承担高校教学辅助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产生了较重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危机感,沉重的工作压力或多或少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压力,寻求缓解和解除这些压力的管理上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人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是西方组织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用亚当斯的社会公平理论模式来解释职业倦怠,就是当个体察觉到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他们对工作的付出和他们从服务对象和组织处所获得的回报不相配时,倦怠感就会产生。这种状态根本上是由一种内心不平衡感引起的,认为助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回报。它主要有三种特征: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效感。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成效感指个体的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取向。在这种知觉的影响下,个体对所从事工作的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不负责任,以及工作业绩抑制的生理、心理疲倦状态【2】。 
  1、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有关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如曾咏秋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许智林分别从体制、职业、社会环境、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和自身素质五个方面分析了馆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牟萍从三个角度论述了高校馆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原因:一是客观上精力的消耗;二是主观上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从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和性质看,图书馆的工作缺乏可控性、自主权。缺少反馈以及馆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公平感是造成馆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体验,笔者认为。人格特质因素、职业性质和内部体制、工作环境是造成高校馆员职业倦怠的四个主要因素 
  1.1人格特质因素 
  自我抑制行为的特性类型这类工作人员的主要表现为:(1)工作中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习惯于听指示,配合他人的思想和情绪,敏感,生怕说错话或做错事。(2)责任感过强的执著性格类型倾向这类工作人员的主要表现为:对工作满怀热忱,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没有通融性,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3)“自我爱”的人格类型倾向这一人格类型倾向的工作人员,与“自我抑制行为的特性类型”倾向正好相反。因此,当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能如期实现,并屡屡受挫时,就容易产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的悲观情绪和对自我的否定,从而陷人职业倦怠的境地[3]。 
  1.2职业性质因素。职业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机会。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从而热爱自己的职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跟校内其他部门相比在时间上较紧,管理上较严,待遇上却较低,进修深造机会少。职称晋升难.图书馆工作人员事业的成功感,导致自己从事工作前途感到失望。社会环境:首先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图书馆存在较大的偏见现象比较普遍.认为图书馆不过是借借还还。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职业.这极大地挫伤了图书馆员工的自尊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图书馆的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之自认为“低人一等”。这种现状令他们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导致他们对工作的倦怠[4]。 
  1.3体制因素:过时的管理观念影响巨大。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强调纪律和监督,强调单位的权威,严格约束和控制员工,压抑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够重视。高校图书馆是由人、财、物三部分组成,财物的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直接影响到对财物的管理水平,任何为读者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都需依赖图书馆员来实现,否则“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只能流于空谈。然而,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误区,看重建筑规模、设备和馆藏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或者只重视图书的经费投入,却不重视人力培训投入。即使关注人,一般也只是注重拥有人才,不注重开发利用人才,从而大大降低了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获得个人价值的可能性。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的地位是解决馆员职业倦怠的条件图书馆本身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科研能力,积极主动地为各教学部门提高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员的地位。为避免因高新技术带来的心理压力,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馆员必须加强继续教育,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馆员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一专多能”。不但具有现代化的信息意识,精通信息理论,热悉图书馆学、计算机等技术。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一次开发和建设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通过创造性的信息服务工作,重塑形象,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得到读者的肯定,赢得社会地位,有效地抑制职业倦怠【5】。 
  2、解决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策略 
  2.1职业精神培育 
  重视图书馆职业价是各行各业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东西来实现的。图书馆职业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是文献信息服务,社会需要信息产品与服务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以证明图书馆的重要性。但是,图书馆的职业不是单纯性的服务,而是一种科学劳动,它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也不同于科学研究和文艺制作,更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它是一种集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服务职业。由于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特殊性,以及图书馆社会价值的特点,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以及知识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上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迫切,如何满足社会与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重视和强调图书馆职业价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需要社会各界转变观念,从主观上认同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认同;其次,对图书馆员来说,心里要树立对这个职业的尊重和敬意,有了这份尊重和敬意,就有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就可以从“职业化”的度来理解他每天必须无数次重复的动作,这种职业意识能够化解这些行为可能带给他的心理压力。可以这样说,一个对自己的职业缺少尊重与敬意的图书馆员,对他强调图书馆职业价值和责任是没有意义的。
  2.2职业精神培育,重塑图书馆的形象.是解决解决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精神支柱。馆员的职业精神是在图书馆长期实践中逐步积淀起来,正如吴建中所说:“不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而是在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它包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协作、开拓创新、职业精神是图书馆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构筑图书馆文化的基石。要培育图书馆职业精神就必须:①重视图书馆职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图书馆事业人文理想的认同;②崇尚科学,树立图书馆专业化意识;③针对馆员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奋斗目标进行正确引导,使馆员明确自身职业的崇高;④要以人为本,不断规范馆员的职业行为,协调好人际关系,培养馆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有助于图书馆形象的重塑,也有助于馆员形成共识,统一思想,为实现图书馆的奋斗目标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