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则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冰 时间:2013-02-14

  理论是思维的强大工具,认识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不可能离开理论思维,但理论作为人的思维的主观创造物,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这就是它的倾向性和可错性。任何理论,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依赖着它所产生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文化背景,不可能摆脱历史和制度的制约。理性思维需要借助理论概念作为思维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但作为语言概念系统,理论始终和它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距。任何理论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一种立场和观念,完全客观和中性无偏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不存在的。理论一旦形成并被人们接受,就具有了支配力量,就有了话语权,就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因此,在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在遮蔽和扭曲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认清面对着的事物的真相。所以,只有透过一切既有理论语言的迷雾,才能真正看到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事实及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概念,发展理论。为此,我们主张以不群不党、不帮不派的态度对待发展到今天的各种经济学理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吸收和融会贯通,用来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建立以中国为背景的经济学理论,进而为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冰.转型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战线,2009,(7).
  [2]周冰.基于中国实践的转型经济学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08,(3).
  [3]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祝贺创刊40周年[J].经济研究,1995,(10).
  [4]张曙光.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C].中国经济学1994(前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