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原理”是数学游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萨缪尔森“加速原理”模型的分析指出,萨缪尔森根本就是在做数学游戏,他不管客观现实究竟是不是这样运行的,经济数据是不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管一路做自己的数学推导。这就用得着他对同行弗里德曼的评论:“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实际是认为一种理论的缺点越多,这种理论就越好。”“这是的堕落,任何一种精确的科学决不会采用这种方法论。”(廖士祥,1991,第112页)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加速原理”系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所首创,据说他因此而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还是依据书作(杨君昌,1999)为例(依据别的著作或者萨缪尔森的原著类似),指出:萨缪尔森是在做数学游戏,以此愚弄世人。
“投资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投资,两者互为因果。萨缪尔森提出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理论,对此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说明。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方程式为

    这些方程式在其他书中也可以见到,老祖宗就是所谓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在方程式(1)中代入具体参数,就可以求解方程。杨君昌先生的书中没有进行公式推导,但是立出了数据表格,这也一样,因为这些表格肯定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本文整表摘录,见表19-6。
    该表19-6,是用来解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现在我说萨缪尔森是在作数学游戏,不是说他的数学推导过程有什么问题,而是说他的这个理论前提脱离实际,不合经济逻辑,经不起推敲,计算结果也经不起实际数据的检验。否定一个理论要不要对他的整个论证过程从头到尾、从前提到最后结论,都一一详细理论一番?没有这个必要。证明一个命题需要从前提到结论每一步都正确,否定一个命题则只要指出其中有一步有问题就够了。当然,我因为写文章评说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所以是化了一点工夫的,否则也太轻率了。转眼看看表19-6,第1列是年份,已经算到第21年,这不能再叫“短期”了。该表的第(9)列是现期国民收入与前一期国民收入之差,也就是国民收入增量ΔYt=Yt-Yt-1。这个国民收入增量ΔYt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那是因为前一期作了追加投资的缘故。表19-6中的“投资”一栏,It就是追加投资,或者叫净投资。It不包括折旧重投资,因为我们这里只讨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所以,这里隐含了两个假设:储蓄等于净投资,折旧按原值重投资(萨缪尔森想讨论折旧的影响,但是在这类论题中他实际上没有考虑到)。It是追加投资,这将使资本存量发生增加。设第t年的资本存量为Kt,第t-1年的资本存量为Kt-1,则第t年的资本存量相对于第t-1年的资本存量的增量为ΔKt=Kt-Kt-1=It-1。这个资本增量ΔKt,就是形成国民收入增量ΔYt的原因。如果用ΔKt去除ΔYt,即比值ΔYt/ΔKt,就表示单位投资增量产生多少国民收入增量这一参数,也即投资增加1亿元,国民收入将会增加多少亿元。如果这里假设u=ΔYt/ΔKt=ΔYt/It-1,称u为“国民收入-资本比率”,或者叫做“投资乘数”也可以。我们把历年的比值u=ΔYt/ΔKt=ΔYt/It-1计算出来,补充列在表19-6的后面一列,第10 列,从而构成本文的表1。

    从表19-6您也许看不出什么纰漏,一看表1,您就会发现,这个经济系统的投资-产出比率是杂乱无章的。表1的第10列计算出了国民收入-资本比率,即投资增加1亿元,国民收入增加的亿元数,这个数据有正有负,有大有小,大的大到几十亿元,负的负到4亿多元。这些数据明显脱离实际,完全是主观臆造,戏弄同行。萨缪尔森在他的“加速原理”中,以后又提出什么“极点配置”,更是越说越远、越说越玄,人们怀疑他在炫耀自己的控制论知识,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在为周期性经济危机作辩护。

    我为什么要拿“国民收入-资本比率”这个参数来说事?因为我有统计数据为证。“国民收入-资本比率”这个参数有波动,甚至有较大的波动,但肯定没有萨缪尔森这样离奇的大幅度的波动。下面我们转引一段关于美国的经济数据:
    由西蒙·库兹涅茨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当长时期的美国,净国民产值增加1亿元,大约需要增加投资3.3亿元,换句话说,投资增加1亿元,净国民产值大约增加0.3亿元,美国的净国民产值的投资乘数u=0.3。这里的“净国民产值”理解成GDP或者近似国民收入,应该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
   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就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GDP增加1亿元,大约需要增加投资5-7亿元,换句话说,投资增加1亿元,GDP只增加大约0.16亿元,的GDP的投资乘数u=0.16,国民收入的投资乘数应该比这个数据还要低一些。我国目前的u=0.16这个数据,常被人们用来说明我国投资效率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能耗、高物耗、扯皮内耗等等现象。中国的u=0.16也有波动,但是要“波动”到u=0.3这个位置,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杨君昌先生的例子显然有一个稳态解,即所谓“均衡”解,当时间t足够长以后,Yt不再变化,不难得到稳态时Y=250=230(C)+20(I)。这个式子表示,稳态时,国民收入年年是2百5,消费年年是230,投资年年是20。“均衡”时国民收入和消费年年保持不变,每年追加投资的20亿元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人类真的是个“2百5”?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能说得通吗?
    最后我举一例,见表2,聊供有情人欣赏。表2的要点是:国民收入也是分解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边际消费倾向也是0.8,国民收入也是逐年平衡,特点是国民收入-资本比率保持0.6不变,这个u=0.6比实际统计数据u=0.3偏大,但作为例子,并不构成谬误。
    以上我们以杨君昌先生的书作为例子,对“加速原理”进行了评析,如果其他《宏观学》的著作者及信仰者觉得此事与己无关,那我得吆喝一声:这里讲的正是有关足下的事情。

资料
[1] 廖士祥,1991,《经济学方法论》,上海社会院出版社。
[2] 杨君昌,1999,《微观宏观经济学》,上海:立信出版社。
[3] 邹至庄,《中国经济》,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