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资本-产出比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陆善民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本文把“产出”具体化为三种: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销售收入,从而得到三种资本-产出比率:资本-国民收入比率、资本-国民生产总值比率、资本-销售收入比率,还定义了其他一些参量,并且建立了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式。

一.引言

    我曾经提出问题:“投资乘数与资本-产出比率是何关系”(见学家网站,国民收入决定,2004/05/30),后有网友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应该是:“毫无疑问,投资乘数k等于ΔYt与ΔIt之比,而加速系数或资本产出比率a等于It与ΔYt之比,那么,k与a的关系则是,k=(It/ΔIt)/a 。何来陆善民的k=1/a  呢?”但是,该网文没有解释该公式中的符号的意义,也没有对该公式加以证明,就这么干巴巴一句话了结。这样人们就很难理解他这个公式的正确性。例如,公式中的增量、变量究竟是什么含义,别人不知道。从数学上讲,变量X的增量是个相对量,如果变量X的增量ΔX是相对于原点的,则可以得到ΔX=X-0=X,从而有(X/ΔX)=1。如果这样的话,上面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我那公式。再从经济学方面讲,It通常指追加投资,追加投资产生的ΔYt=It/a;而ΔIt通常表示投资增量,投资增量ΔIt产生的ΔYt=kΔIt。这样得到的两个ΔYt是一码事吗?这两个ΔYt是可以相等、相消的吗?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我可以方便地证明3=4。怎么证明?先设ΔYt=3,再设ΔYt=4,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3=4。如果假设ΔYt=鹿,再假设ΔYt=马,然后消去ΔYt,就可以得到鹿=马。这样的低级逻辑错误也许不值得多费笔墨,但实际上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有类似毛病,虽然不值得大惊小怪,确也可以论它一论。我搜索了一下这位网友的资料,原来是党校的一位博士生。这就难怪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党校、党报、党刊,都不是学术争论的场所。党校研究的是如何夺取政权、如何掌握政权、如何巩固政权、如何立党为公、如何执政为民,直到千秋万世。政策和策略才是党的生命。至于经济学是否,经济是否需要证明,是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那是次要问题。一切服从上的需要,一切以胜利为目的。如果需要,经济衰退可以说成经济增长,连年欠收可以说成连年丰收,即使饿死了人,那也是“一个指头相对于九个指头的小事”。作为经济学家,就不能这样研究经济,不能围着政治气候转,否则经济学家就变成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家、现行政策的辩护士。据说国际上有各国不同政党参加的所谓“国际政党会议”,在这种会议上,肯定是交流执政经验,肯定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要不然的话,甲政党上台号召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彻底埋葬“帝、修、反”!乙政党则说:你这是搞颠覆,妄图称霸世界。甲政党辩护说:我们永远不称霸,我们是要解放全人类。丙政党发言说:当年的苏联总理柯西金扬言24小时坦克开进北京城,这是叫嚣侵略。丁政党则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苏联共产党代表先进,苏联坦克开到那里,象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镰刀锤子红旗就插到那里,这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叫侵略。……这种会议的热闹程度可想而知,不开也吧。
    其实我的那篇文章,主要是指出J.M.凯恩斯得到的投资乘数公式的逻辑错误:国民收入增量分解为消费增量和投资增量两部分,消费增量占国民收入增量的比例为b,则投资增量占国民收入增量的比例肯定是1-b;反过来,由投资增量求国民收入增量,这是个算术问题,国民收入增量是投资增量的(1-b)分之一。这里没有牵涉到投资将会产生多少效益,这是另外应该解决的问题。.凯恩斯得到的公式其实不是投资乘数公式,这是张冠李戴。这部分内容属于逻辑批判。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关于乘数的论述,除了逻辑混乱,还有概念混乱的毛病。请看一本新出版的书是这样介绍“乘数”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数量的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一系列支出的增加,从而引起产出的增加。乘数原理就是对这种经济现象在理论上的概括。
    “假设全社会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MPC=3/4。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自发性支出增加了100元。这样,产品的卖者收入增加了100元。卖者将其所增加的收入的3/4即75元用于消费。消费品卖者因之收入增加了75元,然后又按3/4的比例用于消费。这又引起了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总起来看,最初自发性支出增加100元,引起支出总的增加,也就是引起收入或产出总的增加如下:
    
(梁东黎,2004,第72-73页)
    由以上引文,人们不难发现,在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中,所谓“收入”、“支出”、“产出”、“消费”、“投资”,诸种概念是笼统而模糊不清的。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资产者的利润收入、国家的税收收入,这三者合起来称为国民收入;还有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叫纯收入;还有销售收入,等价于产出品价格,简称产出。所以,“产出”有时候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有时候也指国民收入,又往往笼统地以符号Y表示。说到“支出”,有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之分,但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消费过程,例如劳动者拿个人工资收入100元购买消费品,消费完了,劳动者维持了生存,而出卖消费品的卖者得到的100元,叫销售收入,这100元销售收入对应100元的消费品,这个过程不会发生价值增殖。而投资过程就不一样,投资从垫付资本开始,中间有个生产过程,所以会发生价值增殖。怎么能把这些严格的经济学概念,与出纳账面上的“收入、支出”相混淆呢。
    下面我们就较为严格地分门别类,叙述各种各样的资本-产出比率和产出-资本比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资本-产出比率与产出-资本比率

    首先解释一下资本-产出比率中的“资本”。这里的资本,指垫付资本,包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或者说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里的“产出”,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产出,在W.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中,通常指某个厂家一年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这种情况下的产出,就是指销售收入。为了明确起见,这种情况下的资本-产出比率,改称资本-销售收入比率。垫付资本用符号K表示,销售收入用符号W表示,资本-产出比率也可以表示成K-W比率。
    上面说了,工资加利润加税收,称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以符号R表示。这样,投资与国民收入这种产出的比例关系,就特别称为资本-国民收入比率,或者K-R比率。国民收入加上固定资本折旧,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全年折旧用符号Df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用符号Gnp表示,则有下式:
        Gnp=Df+R                             (1)
    现在,描述资本与国民生产总值这个产出的比例关系的参量,特称为资本-国民生产总值比率,或者K-Gnp比率。在公式(1)中,如果引进相对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