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创造视角的技术转移研究: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厉春雷 时间:2013-02-15

   二、技术转移的特征   
   技术转移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技术转移的独特特征主要来自于技术转移的对象——技术。作为标的对象的技术,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市场的制度环境和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制度环境和交易行为又进一步决定和影响了技术转移的特征。总体来看,技术转移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技术转移的信息非对称性
   技术价值的核心是知识,是可以操作、可以创造价值的知识,即信息。在技术交易过程中,技术合约当事人一方会拥有另一方不知道或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即技术授方(技术转移方)相对技术接受者,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前者对技术所有相关信息掌握的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因此,技术的需求方对拟引进的技术知之甚少,相对处于劣势。
   但是,如果在签约前,需求方已经掌握了技术供给方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那么,需求方就不会产生购买技术产权的欲望。因此,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技术转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的非对称促进了技术交易的发展。
   (二)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
   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一项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支持性技术和关联性技术发生关系。所以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有关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协商往往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而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让渡会对技术转移的成功率起到决定性影响。如何避免隐性知识的损失,一直是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难题。大量的隐性知识蕴藏在所转移的技术中而难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这就极大地增大了交易成本,给技术引进方在技术转移后成功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甚至直接导致技术转移交易过程的失败。
   (三)技术价值的非确定性
   技术虽然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却具有不确定性。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需求方的知识基础与技术供给方的知识基础会存在差距,技术的需求方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技术的核心、对技术的接受也会有障碍。因此,技术受方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吸收,技术提供方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全部进行转移。
  
   三、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   
   最先提出技术转移的动力问题,是日本经济学家斋滕优,他比较客观地解释了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原因及动力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需求N(Needs)与该国的资源R(Resources,包括人才、资本、设备、信息等)关系的制约。他指出N·R 关系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需求(N)与满足需求所必需的储备与资源(R)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本国的N·R关系与另一国的N·R关系的互补互动,才能实现技术转移,这种互补互动也规定了一国的产业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方向。
   斋藤优的国际技术转移动力机制同样适用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两个主体方N·R关系的互补互动关系。张玉杰(2000)分析了技术流动发生的动力和作用过程。他认为,技术流动的动力来自技术市场需求(企业)和技术市场供给(研发者)两个方面。而技术转移(流动)体系由转移主体,转移客体和转移行为三个层面的诸多要素组成。其中,技术转移主体是具有技术创新行为能力和技术使用行为能力的人或法人实体,技术转移客体是技术本身,是由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技术生产与技术消费同时存在,技术进步推动和技术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促成技术转移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技术转移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业已取得丰富的成果。
魏江(1997)从技术势差和能力势差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转移的动因。由于某一技术在不同国家间技术位势存在“落差”,为了弥合这一“落差”,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组织技术能力的增长,就希望从高技术位势的组织引进这一先进技术,从而使技术转移有出现的可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内各有优势,因此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体技术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转移其它有优势的具体技术。但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积累、知识经验、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较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发达国家的能力位势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两者出现能力势差,因此,处于低能力位势的发展中国家就希望借助于技术转移实现势差弥合。能力势差的存在,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绝对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