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创造视角的技术转移研究: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厉春雷 时间:2013-02-15
    摘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流通。技术的本质是知识,因此,技术转移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再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自立发展,无疑要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转移,但机械式的技术转移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技术转移的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转移 知识创造 动力机制
  
  技术成果产生和转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因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科技成果如何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问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技术转移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主体向企业过渡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流通。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通过各个主体的独立、重复的技术创造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互通有无不仅是节约技术创造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动态的供求均衡的必然选择,技术转移问题由此而生。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有关部门对转移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考察与研究以来,技术转移已逐渐演变为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广泛参与的战略性行为。
   技术转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技术转移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再实现。按照国际上对技术转移研究的看法,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代表着某种技术水平的一个知识群的扩散过程。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并代表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知识转移的关键是结果的同化和应用。
   哈佛大学的罗斯布鲁姆认为,技术转移就是技术通过与技术起源完全不同的路径被获取、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变动过程。该定义强调,技术转移并不是单纯地把技术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而是在这种转移中重视技术与环境的适应性。另一种观点来自美国学者斯培萨。他认为技术转移就是在有组织的工作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必要的技术、信息得以有计划的合理移动。他把技术转移限定为政府和企业的有计划、合理的技术移动,强调技术转移的有序性和制度性。
   虽然对技术转移的内涵存在各种学说和分析,但从技术接受者角度,技术转移主要包含技术选择、技术同化和技术再创新的3个阶段的连续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技术选择、技术扫描,涉及企业既有的技术能力资源结构和组织特性,与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相关;第二阶段是技术同化阶段,主要涉及企业的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内外部信息共享,与技术距离和学习模仿相关联;第三阶段是技术跃迁和自主创新,主要涉及R&D投入、新产品产值比重和创新项目数。
   因此,技术转移包含3种知识的移动和传递:第一是所谓有形知识体系的移动,比如存在于产品、设备、零部件以及生产企业中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硬件的转移过程;第二是所谓无形知识体系的移动,即专有技术、专利等信息,包括技术数据、标准、技术说明书、技术许可、服务合同等,此过程可以称之为软件的移动过程;第三是存在于国家、地区、企业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的那种宏观和微观的信息的流动,属于该含义的信息比较广泛,既包括引进方需要去理解的该技术的原理和可能效果,也包括其应用过程的技艺和评价,以及对该技术有效使用并不断创新的经验,甚至包括相关的政策问题,等等,因此这类知识的转移也最为困难。
   总之,由于技术转移涉及范围广泛,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方向、目的、方式、过程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技术在不同地区与组织之间,从技术拥有者到技术需求者的技术资源的供给与接受的过程。其中可能伴随着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其他资源流动,可以采取合作、指导等不同的实现方式,其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