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严廷桂 时间:2013-02-15
  四、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1.机械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联合收割机、割晒机或人工收获后,将秸秆抛撒均匀覆盖地表,休闲期间要防止焚烧秸秆,结合杂草生长情况,喷撒1~3次化学除草剂,确保休闲期无杂草,春季免耕播种。隔三年深松一次。或者使秸秆直立不动,第二年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后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人工中耕除草两次。
  2.机械化深松技术。分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技术。秋季收获后,作物留有10cm以下的残茬,用全方位深松机或间隔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以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和防止休闲期水分的蒸发损失,同时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养分的贮存,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减少土壤的沙化,来年用旋耕机浅旋,然后进行施肥播种。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
  1.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取得成效,基础建设扎实有效。湟中县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乡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收到良好效果,主要体现在减轻农田水土流失,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耕层肥力,达到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目标。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已形成了适宜本地区比较完整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并探索出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保护性耕作技术纳入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技术、机具性能成熟。农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多年探索和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适宜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引进和吸收省内外许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适宜当地农艺要求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同时培养了一批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推动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具有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材,为该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人力保障。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机械装备为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
  3.惠农政策连续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迎来良好机遇。粮油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连续实施,为实施该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逐步加大对先进实用农机具的补贴力度,特别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重点补贴,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采用根茬固土、免耕或少耕、秸杆覆盖还田,机械深松等技术,可有效增强耕地表层固土能力,减少大气扬尘。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有机质提高,增加土壤肥力,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及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七、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社会效益
  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本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节能农业转变奠定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2.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向城镇化、市场化发展提供条件。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机化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带动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个生产周期可减少田间作业工序2~4次,降低生产成本420元/公顷;减少施肥量37.5kg/公顷.节约化肥开支120元/公顷,两项节支540元/公顷。湟中县已实施该技术1 990公顷,其中油菜1 300公顷,小麦690公顷。通过对比试验,油菜可增产8%,增产240kg/公顷(对照田平均为200kg),1 300公顷油菜田增产31.2万kg,按2010年市场价4元/kg计算,增收124.8万元;小麦可增产5%,增产150kg/公顷(对照田平均为200kg),实施面积690公顷计,增产10.35万公顷,按2010年小麦市场价1.6元/kg计算,增收16.56万元;两项新增收益141.36万元。合计实现节本增效248.82万元。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三个环节统筹,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兼顾。对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