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在课题组对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调查、对国内外吸引外商投资的经验和教训的以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特点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的若干政策建议,其内容包括:提高武汉市整体水平;领悟WTO规则,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武汉市制造业产业集聚能力;为招商引资创造各种条件;注重对吸引外资的管理等等。

  关键词:制造业;外商投资;投资环境

  根据“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资对策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和对部分投资武汉市制造业的外商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国内外吸引外商投资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特点和趋势,针对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笔者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开放市场,更新观念,提高武汉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越开放,跨国公司进行投资的意愿就越强。我国的内需市场增长前景与潜在规模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对外国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外商在考虑投资的时候,最关心的永远是经济利益,而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市场是其考察的关键因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实施了“开放先导”和“科教兴市”战略,城市综合实力得以增强,并且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商贸业的发展也较快,但武汉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之并不相符。努力提升武汉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武汉市的人文投资环境,强化武汉市民的开放意识,培育敬业和合作精神,是武汉市吸引外资的重要前提。

  二、领悟规则,转变职能,强化沟通,建立外商服务机制

  1.适应国际惯例,领悟游戏规则。一个地区能有效地吸引外资,是以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为前提的,这就需要政府各部门了解和掌握WTO的规则,把握其运行。加入WTO后,国内受冲击最大的是政府,这要求政府各级部门研究领悟WTO内涵,转变意识,变换角色,既遵循普遍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又要充分利用其例外条款和保障措施。

  2.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全方位服务的提供者,努力提高政府各个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年计划经济形成的惯性,加上部门利益、行业垄断等方面的因素,政府职能转变在某些方面不彻底,特别是市场化的中介体系尚未形成,政府承担了应由中介机构承担的部分事务。

  要想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就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同时,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和举报监督制,在标准审批及监督检查等公务活动中做到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要简化审批手续,疏通融资渠道,开展投资信息系统建设并提供信息化服务,减免服务费用,提高政府信用,强化行业协会功能,培育商业服务。

  3.积极规划和协调水电、、人力及土地资源,加强工作沟通。在我国兄弟城市中,东莞和苏州因缺电塞车以及人力和土地资源等问题,导致外商大量转移。杭州萧山同样也缺电,但是对台商的服务及改进工作做得好,深受外商称赞。由此可见,武汉市要做好吸引外商投资制造业的工作,就必须加强沟通,对水电和交通等部门进行积极规划和有效协调。

  4.建立外商服务机制,不换观念换位子。武汉市可以学习国内兄弟城市成功吸引外资的经验,设立“外商投诉中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等机构,对外商投资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实行终身责任制,实现权责统一;压缩办照时间,将办照时间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改为3个工作日内限时办结;对名称预先核准,实行即时办结,立等可取;在网站上设立表单中心,将各类企业的开业、变更及注销等各种表格公开,供企业免费下载,方便办理手续。观念不转变、服务不到位者,送请“闭门思过”,对屡教不改者,要调整其位置,直至撤销其职务。

  三、解决制造业产业链断裂问题,全面提升武汉制造业产业集聚能力

  武汉市制造业若想在吸引外资上有更大成效,最关键的是创造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条件和加快集聚的过程,鼓励外国跨国公司投资于“连带性”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前期条件。具体而言,武汉进行产业集聚应采取以下措施:

  1.以开发区为载体进行产业集聚。开发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对跨行政区域和不同所有制进行生产要素组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以武汉经济开发区为主发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并注重原材料的供给、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企业群内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发展新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除了发展产业上中下游的配套外,还应注重创造高科技制造业集聚的先决条件,包括知识中心、高素质的劳动力、风险投资及技术服务等,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快速运作的商业运行机制。

  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企业,项目是关键,市场是决定力量。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上下游的延伸,可以不断扩大集聚规模,加快集聚速度,选择适宜的或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形成以“龙头带配套,以配套引龙头”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发展产业集聚区[1].如武汉市可围绕产业链较长的汽车、移动通讯、显示器、钢结构等行业推进上下游延伸,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之配套,促进关联企业和行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步伐,这也是武汉进入先进城市行列,建立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的最佳途径,其经济总量及对相关产业的综合促进力度,会对武汉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政府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条件。产业集聚虽然有内在的规律,但政府的行为仍然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市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产业集聚的重大发展战略规划。(2)营造特殊的软硬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贷款、投资、厂房出租等方面为产业群的形成创造条件。(3)建立集聚产业内各企业和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合作共事的促进机制。

  四、全面改善交通、信用、、信息、文化和人力资源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投资环境好坏,与一个地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引进外来资金,留住外地客商,重要的不是靠给外商什么好处,搞“利益诱导”,而是靠更新人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诚心搞好服务,努力创造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接轨的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有好的发展前景和回报。

  1.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武汉是九省通衢,交通发达”的观念,加快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建设,提升武汉市的区位优势。长期以来,武汉市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区位优势,认为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但是却没有看到武汉市现在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我国的东、南部地区有沿海的优势,北方是跨国公司进入东欧市场的跳板,西部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植的地区,而位于中部的武汉市却形成“中部塌陷”。如果只想守住所谓的区位优势,而不加以很好地利用和开发,那么武汉市的区位优势就无从体现。武汉市必须以发展完善的物流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武汉市的交通、信息建设,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通道。在交通运输方面,要加快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方面的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以促进武汉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和商贸中心为基础,加快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业在武汉的重新集聚,使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2.完善武汉市的信用环境,特别是信用环境。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2003年的一项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发现武汉市企业信用缺失较为严重。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企业间拖欠货款较严重和很严重的占75%;认为质量欺诈较严重和很严重的占60%;认为拖欠银行贷款、违反各类合同、价格欺诈、制假售假较严重和很严重的占55%。因此,要想改善武汉市的投资环境,就必须改善武汉市的信用环境。一是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失信的成本,鼓励诚信经营。二是应加快推进信用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市场是法制经济,应依靠的力量约束信用关系中各方的行为。三是建立公开的信用状况查询系统。

  建立并开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务。四是加强信用状况考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信用登记制度,设立征信组织,加大信用建设的社会监督。五是强化舆论监督,加强市场经济道德。在全市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念。总之,政府应从与国际惯例接轨,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人手,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行政赔偿制,特别是应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连续性,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行为,加大对失信的处罚力度。

  3.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加大司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强政策法规的透明性和统一性。外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首先看重其投资能否得到法律保护,办事程序是否公开,是否有法可依,遇到困难是否能得到司法援助。在面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切实做到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依法管理,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其次是政策法规的透明性和统一性问题。我国人世后,地方政府面I临的主要压力就是政策法规的透明性和统一性。透明度原则要求一国有关经贸的各项政策法规都应迅速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和投资商得以及时清楚地了解。透明度原则和统一原则是相互关联的,缺乏统一性就会损失透明度。经过10多年的努力,武汉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应单靠减税让利等政策优惠,而应当主动为其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实行国民待遇。

  4.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和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企业对于信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要想更好地吸引外商来汉投资,就必须加快武汉市“数字城市”建设,努力建成超大容量、覆盖全市、联通全国和世界的高速宽带骨干传输,为各种信息业务提供高速便捷通道,提高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5.用文化力提升武汉的引资能力。武汉市应制定本地有特色有优势的文化政策及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包括广泛的领域,有、媒体、工艺、时装、设计、、建筑、的遗产和文化遗产、观光、饮食、娱乐、地方历史、城市主体性和对外形象等等。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产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之后,能使该地区产生活力。如美国的洛杉机作为电影和录像产业区,1997年该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总数的5.3%[2].

  6.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注重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市场的培育,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从长期来看,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因此,建设健全武汉市的人力资源市场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措施之一。第一,要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基础工作。目前武汉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普通工人多来自于或郊县,城市人口大多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加剧了城市失业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让更多的城市失业人口就业。第二,要形成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良性机制。武汉市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少,但缺乏留住和吸引人才,特别是中高层人才(包括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环境,一方面自己培育出来的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外面的高级人才很难吸引过来,这就造成武汉市中高层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如何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武汉市必须下大力气去做的工作之一。第三,在培育和吸引人才方面,武汉市尤其需要的是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队伍,这两个方面应该成为武汉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五、有重点有选择地吸引外资,关注中小企业,将引进外资战略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1.重点引进行业领导企业。如果一个行业的领导企业进入某一地区,其下游的配套企业就会跟过来,在当地“克隆”一个群聚效应。

  2.既要重视吸引大的跨国公司来汉投资,也要重视吸引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来汉投资;既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引资力度,也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力度。现在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味“抓大放小”,对引进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投资重视不够,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普遍[3].其实,目前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力仍然是中小企业。这与我国外资大量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这些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有很大关系。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大的跨国公司能够带来较多的税收收入以及示范效应,但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带来税收等利益,特别是在解决武汉市的下岗待业人员就业方面,中小企业更具优势。如果能够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当然更好,但政府不能只盯着这些企业,因为他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更高、更苛刻。武汉市可以一方面盯住这些大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则应将重点放在与武汉市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相匹配的中小企业上。

  3.外资战略应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改变重引进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我们不能为引资而引资,不能忘掉初衷而不惜代价地提供资源。缺乏合理的资源整合将导致经济、社会、生态的非协调发展。要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参与国际分工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待利用外资的问题,注意区分不同来源的资金的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这就需要设立相应的配套工程和监管措施,因为高质量的外资只有在高质量的投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还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筛选机制,避免无效外资的引进。

  六、短期内继续保持优惠政策,长期内政策优惠不能作为引资重点

  在短期内,武汉市还不具备完全放弃政策吸引力的条件,但一定要为今后逐步取消对外商的特殊优惠做好准备。实际上,优惠待遇在一国的投资环境中只能起到部分激励作用,并非决定因素。一个外国投资者决定是否前往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投资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该国或地区的政局、政策和法律;该国或地区是否具备办企业所必需的条件,如原料、市场与劳动力等;以及该国或地区的办事效率、动力、、运输、银行、通讯、保险等。因此,优惠待遇只是构成投资环境的一个因素,只能起到部分激励的作用,并非决定性因素。其次,国际资本的流向也说明了投资优惠待遇作用的局限性。二战以后,国际资本流向一个显著特点是流人税率较高、优惠较少的发达国家。事实上,税收优惠、土地价格的优惠和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只对中小资本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型的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资本、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其投资往往重视长期战略回报,注重整体利益和综合经营,对一般的投资优惠或投资刺激常常兴趣不大,而更多地关心基本的投资环境以及投资条件的稳定性。

  :

  [1]阮继清。浅谈武汉市制造业的发展[J].长江,2003,(4):12—14.

  [2]龚隐春。武汉成为国内现代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6):23—26.

  [3]李清娟,宋乱明。构筑投资软环境,促进山西经济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