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于南京市秦淮区知产救至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3)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秦淮区政府制定了对获得省、市着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2万元奖励,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5万元奖励,通过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1.5万、1万元奖励,通过IS09000认证的企业给予5000元奖励的政策。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个人“专利申请零费用”活动。二是大力加强载体建设。秦淮区大力加强科技企业载体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各类园区共有16家,总面积61.79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待建4家10.64万平方米;在建4家,9.1万平方米,已建成招商8家,42.05万平方米其中,1865园区已建成9万平方米,引进企业54家,随着园区建设推进,进一步拓展了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开展专利申请费补助活动。配合南京市科技局开展的专利申请资助活动,秦淮区通过网站发布有关信息动员有研发项目的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在活动开展期间,对区内专利申请重点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做到企业申请受理率达到100%。
  2.存在问题
  秦淮区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三个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产权载体比较欠缺。  全区科技资源匮乏,一是高校院所缺失。秦淮区是南京市六个城区中唯一的一个没有大专院校的区,区内科研院所也是风毛麟角。据统计,省医疗器械检测研究所是区内唯一的1家科研院所,而大部分专利申请却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二是科技园区缺失。全区现有的科技园区小而散,只有1家省级以上科技园区,且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缺乏承接科技企业的载体。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相对较少。  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只有40余家,专利申请量在南京市几个城区中较为落后,和先进城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且现有科技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从专利结构来看,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
  (3)科技企业外迁现象严重。  一方面,受区域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的影响。主城区制造业向外迁移已成为趋势,秦淮区英华达、北方光电、二机床等传统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工业企业都已迁移至外区。另一方面,受大校场机场搬迁影响。由于大校场机场搬迁,附近的科技企业都面临着搬迁问题,企业外迁现象普遍。
  3.下一步发展思路
  (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加大利用各媒体扩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影响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借助社区的科普画廊、科普学校,以展板、多媒体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把普及专利知识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作为区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必修课,不断提高南京市秦淮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继续组织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等培训;利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开展有关培训活动。
  (2)进一步加强目标责任管理。  建立以“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街道一重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办公室”为框架的区知识产权工作网络,设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定期召开联络员工作会议,通报区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引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以专利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体系,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四落实”;认真落实专利申请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制度,真正发挥区、街道、企业三级专利工作网络作用,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使秦淮区专利申请量有较大的提升。
  (3)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创新基金等项目申报力度,特别是对专利实施项目实行重点推荐,积极争取在区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走科技兴企道路,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学会在技术立项、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技术保护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自觉把拥有知识产权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