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浩 马涛 徐黎源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高职 经济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目前在许多学校都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加以改革。 
  《经济学基础》是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和优化整合、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现实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因此,根据《经济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总结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切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特点及地位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包括供求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和分配理论、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在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中涉及许多图形、公式和模型,使用到许多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基础》可以说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和市场营销、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财政与金融等学科都有一定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觉得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它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很多理论来源于经济管理活动,同时与社会生活中许多经济现象密切相联,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对发生在身边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并且能正确认识政府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 
  2教学现状及问题 
  2.1经济学基础课程抽象而难以理解 
  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作为理论经济学,经济学偏重于理论分析,再加上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理解起来感觉比较抽象。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着严格的前提假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数学化理论和模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概念、定律、原理、方法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特别是刚刚接触时,经常会觉得迷惑不解。比如在生产者理论中,为何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2.2分析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颇有难度 
  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学分析等方法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中针对一个研究对象,先介绍理论,再构造函数,其次画出图形直观描述,然后再形成一般的数学推导。这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熟练运用是分不开的。但是,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而且高等数学的铺垫不是很及时,导致知识的学习都是前学后忘,不甚理解,课程学习的难度系数自然比较大。 
  2.3课时安排明显不足 
  经济学基础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在本科院校都是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而高职院校由于只有两年半的理论学习时间,不得不压缩课时。老师要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程之间不断地取舍和衡量,顾了前顾不了后,和学生良好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就形成了矛盾的局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