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经济时代的职工收入结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华 刘新梅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认为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转移,迫使职工参与生产获得收入的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动,因而在对单一劳动收入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拥有财富的收入途径,提出了建立我国职工收入的新结构,并分析了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职工;劳动和资本;收入结构
  现阶段的劳动收入是一种单一的劳动收入结构,其依据是社会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在收入分配中要依据劳动者新提供的劳动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配,工资作为单一的收入分配形式,被作为了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体现。这种收入结构是与劳动密集型经济相适应的。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这种收入结构就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劳动者收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无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要素的经济形式,在新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使现代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移,从而也使得劳动就业岗位逐步减少,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有形资本(如机器、计算机)和无形资本(知识、专利等)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时,经济已无法再通过充分就业来解决职工的收入分配问题。劳动者从生产中按劳动投入的大小所分配的劳动工资,已不足以适应人们因科技发展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且日益得到改善的生活水平。此时的劳动工资只能维持和保障基本生活。
  2.单一的收入分配结构使劳动者充满了风险
  由于新高技术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使得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数量越来越大。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单一的劳动工资收入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单一化,且充满了风险。在这样的收入结构下,职工一旦失去了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的来源,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会由此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劳动工人的角色获取收入的收入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寻求一种为拥有财富,就得拥有一种参与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以获得收入的途径,即劳动与资本。
  新经济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个人通过拥有的资本进行生产,与通过他们个人拥有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一样真实与合法。因而,劳动工作和资本工作的差别,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应付日益资本密集化生产的制度途径。同时,我们也看到,劳动工人和资本工人的双因素经济是从更多的基于再分配转变到更多的基于增长的产出和收入能力,其结果只是重组了有限经济的产业的分享情况,它将一些人多余的财富转化为另一些人的生计所需品,从而使收入分配更为合理化。随着资本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成为与劳动要素密切相关、地位同等的要素。这种要素地位的变化,使得现行劳动者收人结构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探索新的劳动收入分配结构。
  二、劳动、资本收入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1.理论基础
  (1)萨伊定律的调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Say,Jenn—Baptiste),在1803年提出了“供给创造了它自己的需求”的名言。萨伊认为生产创造效用,则资本、劳动和自然力在这一效用的创造过程中都提供了生产性服务,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产品理所当然地构成拥有这些要素的个人收入。他认为,为每一位参与生产者的生产性投入而支付的工资成本总和等于所有参与生产者的个人收入总和,个人进行生产性的投入和获得收人不仅是通过劳动,而且可以通过持有个人资本(公司股票或其他)参与生产并获得收入——即资本工人的角色。萨伊定律的内涵包括:①在市场经济中只能通过参与生产才能获得个人收入,其多少由市场过程中各类生产性投入(劳动工人、资本工人或两者兼之)的市场价值来决定;②只有生产者能够获得收入,但是只限于他的生产性投入。
  由此可见,当一个消费者仅以劳动工人的身份参与生产、作为生产性投入,他所得到的可支配收人最多也只能维持其基本生活,因为富裕通常是资本而非劳动的产物。经济的构造就必须最终使所有人的收人中越来越大的比例通过他们个人持有的资本获得,并同时生成足够的购买力以消费经济的产出。萨伊定理仅仅揭示了每一个劳动者仅仅做为一种要素投入者的分配状况,而没有揭示一个劳动者做为要素投入者的分配(既是劳动要素投入者,又是资本要素投入者的状况),因而需要按照新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扩展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创造财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要补偿自己的劳动价值,而且也为社会创造出了更多的收入(剩余价值)。此时,马克思把资本(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看成是劳动工人的一种延伸,是凝结在劳动之中的。同时,马克思竭力推崇资本为工业技术变革的化身,赞扬资本以惊人的力量创造出劳动力从未能单独做到的大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他认为资本对于社会和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可见,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同样也隐含着劳动与资本的投入可创造更高价值的哲理。但马克思更多地是从直接生产劳动的角度来讲述收人与分配的,且着重强调了劳动要素。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其他要素(资本等)的地位日益提升,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而需要进行扩展研究。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联合劳动者(职工)的劳动必然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创造必要价值V,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M,而对于职工的工资收入来讲,实际上应该是V+M/X。V是按必要劳动分配的收入,即劳动者个人让渡劳动的使用权所获得的劳动价值,它是劳动力所有者在经济上的实现,也就是劳动工人的收入。M/X是按照剩余劳动分配的收入,即剩余价值中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部分,它是职工(联合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在经济上的实现,也就是资本工人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工人的收入。所以,职工的收入应该由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两部分组成。

  2.劳动、资本的收入构成
  根据萨伊和马克思的观点,我们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人——工人,也理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人。大量事实表明,拥有少量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职工比只领薪水的职工对公司更尽心尽力,更具有主人翁精神,因而,其收入结构也必须由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两部分组成对于有形资本的收入主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或职工持股计划来实现。如美国的雇员持股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目前,我国已有少数几家公司实行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收入结构,他们通过赋予职工名誉股份(虚拟)的方法,将职工的收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为公司职工带上一副“银手铐”,使职工为获取预期收益尽职尽责;另一方面,这种虚拟股份若能转,又能保证职工离岗、退休后的收入来源,社会效果十分明显。
  三、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因素收人结构下的劳动收人,是与劳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社会必要时间直接挂钩的,其大小等于劳动生产率乘以必要劳动时间;而资本收入是与企业剩余利润,即税后利润直接挂钩的,它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表现为“未分配利润的生产性财产为工人所拥有”。
  1.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
  两种参与生产并获取收入的存在方式对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促进意义:
  (1)对调整劳动者积极性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终身都应该有收入,即使他们在下岗失业、丧失劳动能力、年老退休时,仍能合法获得收入,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同等重要的。此时,资本工人的角色就保证了职工的终身雇佣,这对于调动职工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免去很多由于不安全而造成的分心和低效率。
  (2)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增长的劳动报酬是一种商业费用,它进入公司生产产品的价格之中。累进的高劳动成本,意味着累进的高产品价格,这很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及低成本国外竞争者的进入而产生的市场损失。而产品的增加和作为资本工人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增加生产成本,因而不会增加产品价格,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工资拉动型)也是十分有效的。
  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的大小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净出口有直接关系,即:
                Y=C+I+G+△X
  当职工收入由单一的劳动收入变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后,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从而也促进了投资增加和净出口增加。由此引起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最终导致国民收入上升,具体表现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