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共识及其可能性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5
3.可能性之三——超越主客体关系。真理性的道德价值共识是现实的。面对当前的事物。人们总会去追寻它的本质、意义或特征,总想寻根问底。张世英教授在《进人澄明之镜——哲学新方向》中认为有两种追问方式。一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解中的东西(广义的)的追问。这种方式从柏拉图开始,是一种追根问底的主客体关系的方式。二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已不满足于这种追根问底的方式,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它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事物之中,它也要求超越当前,追问其根源,只不过它不像传统哲学那样主张超越到抽象的永恒的世界之中去,而是从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这未出场的东西也是和当前的东西一样是现实的事物,而不是什么抽象的永恒的本质或概念,所以这种超越也可以说是从在场的现实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或者说未出场的)现实事物。这也就是超越主客体关系的哲学转向。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晚年时也曾极力反对把单个的个体凝结和实化为君临于个体之上的客观精神,主张用“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aat)”代替“客观精神”。主体间性旨在表明社会群体乃是诸独立个体或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网,没有什么独立于诸个体之上的抽象力量来主宰个体。这样,群体成员的行为的主动权就归属于群体成员或个体自己,而不属于高踞于群体之上的主宰。这也是超越了主客体关系的思想。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以外还有他人的独立存在,这个他人是和我一样的主体,既不是手段也不是儒家的推己及人和爱有差等的同情对象。因此道德价值共识本身也是可以超越主客体关系并具有真理性的。它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共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虽然与科学真理相比,道德价值共识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主观因素,但是道德价值共识的客观性不会改变。它不仅是人们在道德领域认识的所有物,而且更根本的是这种认识一定要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的内容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为人所信仰。道德价值共识同时也是主观和客观、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道德领域的众多困惑现象是“当前在场的东西”,那么,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未出场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不具有现实性的本质或概念,而是现在不在场的(或者说未出场的)但以后一定会出现的现实事物。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这是“当前在场的东西”。那么,其背后未出场的东西是什么呢?它不是一些永恒的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如“不讲道德”、“无人道”等,而是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平等”虽然现在不在场,但它是以后会出现人们追求和信仰的现实事物,而不仅仅是个永恒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性的道德价值共识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
上一篇:试析宽带薪酬:薪酬他系前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