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及分析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先波 肖静华 谢康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信息测度;比较分析;信息化指数;广东省 
  论文摘要: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1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算 
    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本文拟采用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计量方法,测算广东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水平。信息化指数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水平、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四大类二级指标,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项三级子指标。因为原模型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标的设立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比已经过时,所以,这里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删除一些已过时的或在广东(或全国)信息经济发展中已达到饱和甚至处下降趋势的指标,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且相应数据能方便获取的指标。 
    例如,在信息量指标集中增加“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删除每百人所订报刊数、人均图书出版量指标(事实上,广东近to年来这两项指标处下降趋势)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近to年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信息装备水平指标集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删除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指标(已处饱和状态);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标集中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或“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指标。为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信息消费情况,将信息系数指标中原来的“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指标换为“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费是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简单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指标值为100,作为基准值,其他年份(或地区)的指标值分别与之比较得到相对指数值;其次,将4个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进行平均,分别得到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数。根据广东省1991-2002年统计年鉴和2001年《中国信息年鉴)的统计数据,经整理和测算,广东信息化指数的结果见表1。 

  2对广东省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的总体分析 
    从总体来看,在1991〕年到2001年的12年中,广东省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的信息化指数是1996年的20.7倍,是1991)年的41倍,12年中,平均年增36.4%。特别是近6年,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使信息化指数的增幅更大,年均增幅达65.7% 。 
    从这12年来信息化指数数据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如果把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因素去掉,可以计算出信息化指数的相对差异系数由162%下降至41%。可见,1995年因特网商业化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平台已成为信息时代新的生产力代表,它的迅速普及使广东信息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看(见图1),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广东的信息化指数基本没有较大的变化,但在因特网商业化后,特别在90年代的后期,广东的信息化指数产生了飞跃发展,线性模型显然不足以描述其发展趋势。此时,利用时间t的指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说明这种飞跃式增长。作指数函数模型估计得:  

    其拟合优度达到0.9967,  DW = 2.389,方程和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 
    未来几年中,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仍将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指数的拟合方程(公式1)对未来几年广东信息化水平进行预测。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水平预测值分别是:  
     
  即20(12年、2003年和2004年的信息化指数将分别是1996年的47.97. 111.43和259.93倍。 
  从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发展趋势来看,广东近12年来(特别是近6年来)信息化水平指数式发展主要是信息量和信息装备水平的迅速增长引起的,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的增长相对较慢,近似线性发展趋势。从四者数据分别拟合所得方程的函数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它们的拟合方程分别是: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