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的特征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惠双民 时间:2013-02-15

  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还包括危机中政府的应急性反应能力不足与危机后常规性制度不完善相互交织在一起,都使得危机下的中国就业变得异常脆弱。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的经济阶段、性质与特征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将发生深远的变化,中国的就业问题将呈现重大变化。2010年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就业不仅是一个国内经济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的重要经济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的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暴露了中国就业的许多问题,也凸显了中国就业的许多深刻变化。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1·中国就业进入刘易斯拐点与农业商业化点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力供给趋于富有弹性,劳动力市场工资趋于上涨,农产品价格趋于普遍性上涨。继2003年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用工的“民工荒”之后, 2009年下半年再度开始显现, 2010年春节后蔓延至全国的“民工荒”,以及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罢工要求上涨工资的诉求,再一次证实了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刘易斯拐点。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告别传统自然经济与刘易斯二元结构下劳动力供给无限弹性时期,迎来刘易斯拐点和劳动力要素市场趋于弹性与工资、价格上升的市场新格局与新阶段。2009年以来的农产品由个别产品到普遍性的价格上涨,也反映了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经济特点,即食品短缺特点。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由刘易斯拐点或食品短缺点到农业商业化点之间的阶段。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刘易斯拐点的跨越,说明中国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代替传统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一元劳动力市场格局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业的专业性工资收入,代替二元结构下大量农民工兼业性就业收入,成为劳动力要素收入的主要源泉,充分就业与稳定就业将成为中国就业与经济的首要目标。就业刚性供给与周期性失业成为这个时期就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业稳定与就业增长并重成为中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目标。就业的周期性特征代替转移性特征成为就业一个突出的新特征。
    2·中国就业进入一个由出口-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消费-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的经济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型、转移、升级,就业也发生转型、转移、调整。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全面的“去杠杆化”和再平衡,美国的过度消费倾向开始扭转。和危机前的2007年相比,现在美国的储蓄率已经由危机前的-1·7%上升到7%;贸易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降到3%。这对国际贸易增长和贸易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萎缩的条件下,各国更注重其国内市场,我国外部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改善民生,重视社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调整的主调,也是世界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前进的发展阶段,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是负增长,8%以上的增长率全是靠扩大内需实现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经济转型调整将是危机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特点。就业转型、转移、调整将是中国经济与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结构性失业现象和持续大规模的就业区域、产业转移和调整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经济现象。
    3·中国就业进入“人口红利”高位向老龄化过渡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供给与就业需求仍处于中国人口与经济峰值期,就业供给规模将处于最大规模值域。
    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超过1000人, 2008年达到1603万人。农村尚有一亿左右富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就业供给与需求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持续性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开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到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由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滞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人口红利”和人口峰值期的大规模的就业供给;另一方面,相当规模60岁以上的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参与。这两方面决定了最大规模阈值的就业供给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推算, 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是1·47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3%。2009的数据显示,我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就业规模庞大、流动性规模巨大、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供给增加成为这一时期一个突出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与就业特征。
    4·中国就业进入经济与就业更加多元,所有制方式多元、就业方式多样,劳动市场结构化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与灵活性就业是就业的主导,就业结构与失业群集突现是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随着改革的攻坚和深入,经济的去垄断化和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更加公平,经济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中国就业的主渠道,灵活就业愈来愈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就业方式。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力度,将成为稳定和增加就业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随着劳动市场统一,就业结构化与失业集群现象成为危机后阶段的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历年累积,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
    受金融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需求有所减少。二是农民工首当其冲。
    受到危机的影响, 2008年春节前提前、集中返乡农民工总数达7000万,为全部进城务工农民工的50%左右,其中有1000多万因失去工作而返乡。三是在整体就业趋紧的情况下,“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难度更大。大学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易受危机与经济调整冲击,就业与再就业困难成为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就业结构化与失业集群现象,也是后危机时代就业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5·中国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提高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的要求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随着信息经济、物联网经济、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技术变革对经济的重要性越发成为第一要素。
    同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低碳经济、新能源开发等问题成为危机后国际经济的重要特征。
    发展以生物、能源技术,环保和新材料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新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绿色就业、智慧就业、创意就业,人力资本提升是危机带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征。
    6·中国就业进入一个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中国化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经济迈入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伴随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更加全球化,全球经济更加中国化。中国就业的全球化和全球就业的中国化趋势将成为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新特点。
    外籍就业、海外就业,中国就业与国际就业问题的交融和就业问题的全球一体化将成为危机后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征。
    就业保障的普遍性与多层次性、就业服务的普遍性与群体突出性、就业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等相互交织也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的新特征。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就业的战略与对策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就业处在就业与通胀交织的刘易斯拐点到农业商业化转折点发展阶段,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人口红利”向高龄化过渡的发展阶段,处于中国经济国际化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总量巨大、变动剧烈、风险集中、复杂多样、政治敏感、社会紧张、全球一体是这个阶段中国就业的重要特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