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6-25

  一、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适应性
  
  1.我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我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一是我国许多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品已经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二是工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幅有限,而且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发达国家对我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四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2.大国效应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首先,出口扩张难度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四。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如果保持现有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国家的贸易额,如果仅靠数量的增长,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其次,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由于我国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大宗进口原料价格上扬,同时,由于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3.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偏差。我国目前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基本上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较低。因此,外向战略基本上还是定位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各地特别重视扩大出口。由于目前许多地区能够出口的大部分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各地竞相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引进外资也是缺乏产业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状况产生的后果是:出口数量越多,引进的外商投资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越多。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我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
  
  二、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同类产业内贸易比例上升。这些现象都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予以说明,于是经济学家们着手建立起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贸易理论。在众多新贸易理论流派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受到经济学界和政府决策的高度重视。波特从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由一组决定因素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基本因素。辅助因素是指机遇和政府。这些因素在一个国家体系中作用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国不同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90年代以来。波特对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产业集聚(cluster)这一新概念,并把它称为“新竞争经济学”,并指出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基本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
  1.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在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他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描绘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关键因素。(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和半技术人工等,这些要素是被动继承的,或是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包括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人力以及学校研究所等。(2)需求条件。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大,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就会迫使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波特开创性地把产业集群理论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联系起来。(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来自本国竞争者的压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与随之而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事实上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
  2.四个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企业只依靠一项关键要素竞争,除非能由此扩张出其他关键要素,否则连保持经营都会有困难。”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每个关键要素的效果都建立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之上,各要素是相互依赖的,每个要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波特指出:“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外国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可见,四个关键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强化的一个系统。从而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
  3.机遇和政府。机遇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机遇会打破发展常规,如果运用得当,能使一国实现跳跃式发展。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过政府调节来创造竞争优势。政府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只能是一些推动作用。波特认为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三、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1.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国际分工按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基本上也是这样。然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不同的概念,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如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势必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
  3.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的规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
  
  四、竞争优势战略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必然选择
  
  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我国应在原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1)重视用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目前,比较优势存在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刚性。因此,我国应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二,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2)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新技术产品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出口的主导产品。(3)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我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更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这里特别要强调引进国外先进产业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意义。在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大国,是引进国外资金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业来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这是一种选

择。前者考虑的是就业岗位,后者关心的是劳动的附加价值。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还很落后,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部门很少。新加坡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产业部门,即引进外资的重点不是利用国外资金来发展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引进高技术产业来利用本国在当时还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电脑磁盘制造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国,我国应重点引进高技术产业,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4)重视制度创新,以此推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视制度因素为给定的前提而没有予以关注,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由制度创新来推动。由制度创新所致的人力资本增多可以构成一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制度创新还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正确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注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综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都在发挥着作用,是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均衡选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期,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实践,作用效果更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使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期,也必须重视竞争优势的培育。按照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新竞争经济学,竞争优势的培育是经济优势的保障,没有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熟期,用竞争优势理论指导实践,作用效果更大,但即使在这个阶段,也不能完全用竞争优势指导实践而放弃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仍然起着一定作用。
  3.适度贸易保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但是,贸易保护要在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下灵活运用,避免引起别国的报复。要重视利用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一些优惠条款,尽快使被保护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保护不是无限制的保护,而是一定范围的保护,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一定时期的保护。即只对那些具有发展前途而目前尚不成熟工业部门,例如,化工、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机产业中的高技术组成部分的生产。度的设置以其免受国外产品的强大攻击而又能充分感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从而激发其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为准则,逐渐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