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淮建军 时间:2010-06-25

  摘 要:由于管制和市场都具有、、文化等综合属性,二者始终密切联系。政府管制会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也会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产权等因素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

  关键词:政府管制;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转轨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使整个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问题在于,不同的市场结构下,资源配置效率受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且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理解首先涉及到管制内涵及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路径。针对市场结构的效率问题和管制政策的影响因素,理论界已有较多作了讨论,且对于人们深入地认识有效的市场结构是有益的,但在研究方法上,此类文献往往针对特殊产业背景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也过多地关注市场结构的均衡问题,这种研究取向必定会对现实的宏观调控和产业管制政策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管制问题,解释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机理,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政府管制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在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领域,对于政府管制都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学中,比较流行的是Stigler的定义。Stigler(1971)认为:“管制是产业所需的并主要为其利益所设计和操作的法规。”在他看来,管制是国家强制权力的应用。而在法学中,Gellhorn和Pierce(1982)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他们认为:“政府产业管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控制形式中的一种。”在政治学中,Meier(1985)将管制定义为“政府控制市民、公司或者准政府组织行为的任何企图”。史普博(1989)综合了上述观点,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性为”;而“管制过程是由被管制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偏好和企业技术、可利用的战略以及规则组合来界定的一种博弈”。管制源自市场失灵、税收以及政府实现特定目标的要求(吉尔伯特,2004),制定和实施管制政策的过程就是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过程中,改善行政程序和方法,提高管制的透明度,减少各方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规避管制风险,可以提高管制绩效(维斯库斯 等,2004)。但是有效的管制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管治程序和限制管制者滥用行政权力的互补机制(Levy and Spiller,1994)。可见,管制既涉及政治、经济和法律法规,又涉及行政程序和市场配置。管制过程是管制者、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博弈过程。政府管制市场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市场结构,从而弥补市场的不足,实现适度的规模和适度的垄断,提高效率,增加福利。?
  在各种学说中,市场结构的定义有所不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结构就是市场特征的划分体系,包括生产者的数目、产品的相似性、进入与退出的容易程度等;具体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特征和组织形式,它具有进入壁垒、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等属性(Dinald and Derek,1991);但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从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看,“经济中的若干个人选择结构的组合就是市场结构,它依赖于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的递增报酬的相对规模,市场可以分为完全自给自足、准自给自足和完全交换三种形式”( Borland and Yang,1992);而在社会学中,市场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竞争与交换的互动关系,依赖于权力建构的竞争者之间的一个“社会关系”,既包括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又包括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斯威德尔伯格,2005)。当然,制度学派则强调了它的产权、治理结构和交易规则等制度性约束。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分工协作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比较上述定义,可以肯定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承认市场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概念。但其不同点在于,认为市场结构是一种竞争结构,一种分工结构,一种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对其从垄断竞争、分工协作和社会网络三个视角进行分类,这有利于研究不同的市场绩效。?
  从市场结构和政府管制的关系看,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从属性看,正是由于市场的多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才使得市场受到了更多条件的约束,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在斯密眼里,只有在政府维护有效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这已经成为政府管制、市场和产权关系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要研究政府管制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
  二、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
  政府,作为一种与企业、市场并列的组织形式,必然会通过制度影响市场的结构。政府可以直接通过宏观改革改变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创新,调增企业的各项活动;还可以通过进入或者退出产业来影响产业竞争和所有制结构,从而导致一个产业中国有垄断大企业的数目下降,减少了市场集中度,降低了进入壁垒,提高了潜在的竞争水平。政府也可以间接通过管制活动来调节市场。史普博(1989)从管制的配置作用把管制分为直接干预市场机制的管制、通过影响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以及通过干预企业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管制。可见,管制作用于市场,不仅改变供给决策、需求决策,而且改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分配,影响社会福利水平和市场均衡配置。因此,要研究管制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既要考虑政府管制的设计、管制者和管制效果等管制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在政府管制下市场各个主体之间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产权等其他间接性因素,这样才有可能归纳出各种因素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作用路线。其理由是:首先,管制会因市场失灵、卖方垄断力量、外部性、信息成本、公共安全等等理由而普遍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投资主体和管制主体,会直接进出某些领域,也会通过价格管制等决定市场份额、规模经济、竞争程度和交换秩序等等。其次,政府管制不仅直接影响了市场结构和绩效,而且会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在市场主体之间策略性互动的背景下,市场的内外部因素会产生相互作用。最后,由于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于市场化改革持有不同的观点,除了坚持市场改革优先的论调外,还有产权改革优先的论调,因此必须要考察产权结构等要素。?
  根据市场结构与管制的不同角度上的内涵发展,并且为了部分地弥补现有机理研究的不足,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模形,用以表示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管制设计同时影响到市场的各个主体的行为, 各个主体的反应表现在效率变化上,同时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而所有权结构常常在竞争和效率的变迁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后都会集中作用于市场的进入退出的价格壁垒、市场份额的集中度和产品的差异程度上,这些变量最后会改变市场绩效。这是一种间接作用,还有一种直接作用,那就是消费者、生产者、管制者的互动关系直接改变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程度。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有待实证检验的框架(图1)。?
  
  
 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政府制度安排的角度看,管制目标在技术上表现为管制者在信息约束下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换言之,管制的任务是把“弱势非效率”的市场转化为“强势有效率”的市场,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反垄断政策应该促进经济效率,实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利益集团主导下,管制设计则是化公为私、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机制,有助于“大公无私者劫贫济富”。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管制,首先从被管制对象的利益出发,是为生产者的垄断行为所设置,管制调整进程往往为少数利益相关的企业所左右——政府管制成为产业进入的主要壁垒(斯蒂格勒,1989)。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和管制者的社会关系,权力欲望和利益均衡等因素会发生综合作用。管制者既要保护消费者、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又要考虑到政治家的利益——多维的管制目标也会影响管制的过程以及管制的绩效(威尔曼,2001)。?

  其次,从管制者的角度看,作为一个“集体人”,在市场失灵领域必然需要政府管制。但是行政体制及其他制度障碍,可能导致政府之间以及政企之间发生过度竞争,出现非市场化的进入和退出(孙天琦,2001),从而导致政府管制失灵。而作为“理性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等制约,处于委托—代理链条中的家与管制者,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出现“创租”和“抽租”的行为(McChesney,1978),也可能被利益集团“俘获”,从而并不能保证管制对于市场的有效性。此外,管制者常常通过进入威胁、行为限制、价格管制等手段维护垄断,这就使X-非效率在管制市场出现,它会抵消管制的配置效率,管制投入决策也往往会被“A-J”效应所扭曲,而有效的管制回报率导致相对的价格无效率(Devaney and Weber. 2000)。?
  最后,从被管制的看,企业用大量资源适应或者游说管制者,构成了大量的“管制的交易成本”,造成无谓的浪费;企业的管理目标以管制为导向——这种“管制的时滞”降低了公司的灵活性。反之,它们却可能保护生产者利益,使市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之,政府管制从制度设计、管制者的有限性及其行为扭曲、管制效果几个方面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 ?
  政府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表现在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性行为和产权结构两方面:?
  (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作用机理。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市场内外的各个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彼此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为了实现和保持规模和产品差异化,企业不得不通过内部学习提高内部效率,通过模仿市场实现外部学习,这把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拓展到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了纵向一体化(斯蒂格勒,1989)。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促进R&D,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多重定价;但是也设置了进入壁垒,驱逐竞争对手。同时,企业之间还可以借助排他性契约、市场势力或者信号威胁,实施纵向控制,提高实际或潜在竞争对手的成本,在不对称结构下,在位厂商的策略性行为会扼制进入厂商,阻碍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垄断地位。其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性行为。在市场需求中占据绝对份额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垂直约束等途径进入上游企业,以用户身份操纵要素或者投入品市场,取消上游产业的供给竞争,排除竞争对手,达到“大用户垄断”市场的目的(卡尔顿、佩罗夫,1998)。在讨价还价中,消费者凭借抵制联盟,或者扩大搜寻,或者隐藏偏好来获得更多选择的主动权,从而影响着市场价格、企业的生产和效率。而反过来,在兼容性条件下,获得市场效应的企业,通过捆绑交易、知识专利保护、掠夺性定价等锁定消费者,尤其是企业凭借广告展示引导消费潮流,挖掘潜在需求,引出了更多的派生需求,这会推动企业的创新和短期的高额利润。再次,(企业或者消费者)利益集团与管制者之间的策略性活动。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产量决策等行为影响消费者,也通过利益集团的形式试图游说管制者,使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当然,集聚度高的产业凭借“卡特尔组织”自我保护垄断利益,而集聚度不高的产业只有通过政治活动来保护自己。相反,管制者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通过立法程序的修定创租,或者通过立法威胁抽租,来对企业实施策略性活动(McChesney,1978)。而管制者与消费者通过最优税制设置和公民投票机制等途径实现策略性的互动活动。实际上,政府的税收规制不仅影响着企业和消费者享有的行为和策略,而且影响着三者之间的策略变化趋势。这样,策略性行为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作用导致市场结构和绩效发生变化,使得市场主体的数量、竞争关系、进入退出等发生变化。上述研究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各种策略形式及其效果,倾向于各个主体利益均衡的观点,而且需要一定的长期性契约保证。?
  (2)政府管制通过产权改革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有学者发现,垄断市场的效率要高于公私竞争的市场但是低于私人与私人竞争的市场,说明市场结构和绩效还与产权关系密切相关。维斯库斯 (2004)认为,在被管制市场上,影响了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管制政策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直接影响、企业产权结构通过影响企业行为和竞争关系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受产业经济特征和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产权结构通过影响产业政策和管制政策实现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间接影响: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引入竞争,实现激励性管制,刺激企业投资和创新等行为;其次通过产权明晰降低管制风险,避免管制失灵,影响管制政策和目标,进而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最后市场结构和绩效与产权结构二者共同改善被管制市场的绩效,纠正市场失灵的现象。的市场结构和绩效更多地依赖于产权结构的管制程度及其相对强度(刘小玄,2003),市场竞争强度与国有企业效率正相关,而与民营企业效率负相关,在产权结构优化的管制过程中,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正相关,市场份额与绩效负相关(胡一帆 等,2005)。?
  
  三、小结?
  
  在管制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方面:管制设计既可能形成有效竞争,也可能形成进入或者退出的壁垒;管制者的有限理性等缺陷可能会导致创租、抽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X-非效率和“A-J”效应,也可能直接导致管制失灵;从被管制的效果看,管制的交易成本和时滞既可能造成浪费,又可能维持市场的稳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可能有模仿学习、一体化和信号威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性行为可能表现为大用户垄断、消费抵制联盟、锁定消费者等。在管制者、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出现时,情况就比较复杂,这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企业组织卡特尔或者游说管制者,消费者通过公共投票方式参与,而管制者通过最优税制实施管制。对于产权结构的管制也间接作用于市场机构,这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化改革中非常重要。当然,本文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管制下的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薄弱,在生产视角上过多地关注企业垄断竞争等行为和产权等正式制度,而忽视了其他行为的作用和非正式制度。 ?
  ?
  :?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2005.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9). 卡尔顿,佩罗夫.1998.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吉尔伯特.2004.产业监管的方式及其政治经济学[J].比较(13). ?
  刘小玄.2003.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1). ?
  史普博.2003.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5-125. ?
  孙天琦.2001.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M].北京:经济出版社:78-198. ?
  斯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42-164. ?
  斯威德尔伯格.2005.经济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维尔曼 等.2003.监管关系的演进:私有化行业中的监管制度与公司行为[J].比较(8).?
  维斯库斯 等.2004.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北京:机械出版社:66-98. ?
  BORLAND J,YANG Xiaokai.1992.Specialization and 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4):386-394. ?
  DINALD A H, DEREK J M.1991.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M].[S. 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VANEY M, WEBER W L. 2000.Productivity growth , marke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 cal change : evidence from the rural banking sector[J]. Apllied Financial Economics,78 (10):587-595. ?
  GELLHORME, Pierce R J Jr. 1982. Regulated industries[M]. St. Paul:West publishing Co:7-8.?
  LEVY B, SPILLER P T.1996.Regulations , i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M].[S. 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CCHESNEY F S.1978. Rent extraction and rent creation i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6(1):101-118. ?
  MEIER K J. 1985. Regulation:politics ,bureaucracy,and economics[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7.?
  STIGLER G J.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33(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