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郝久娃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传统的观经历了的进步,随全球性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传统发展观必然出现了缺陷。批判传统发展观是扬弃。本文拟从发展观角度,选择绿色GDP,以探讨绿色GDP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绿色GDP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的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探求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可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发展观的理性支持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时认为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工业化的关键是规模的扩张。刘易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能否增长关键在于工业部门的扩张效应。到了20世纪60年代,认为发展是经济增长加上结构的变化,认为“发展是在增长基础上实现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分配状况的改变。”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工业化就是结构转变的过程。70年代时发展观重在强调贫困、失业和分配不公的改善,达德利·西尔斯特别强调工业化过程中贫困、失业和不平等。80年代,罗马俱乐部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工业化过程中主要是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从而将发展经济学转向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90年代,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发展最终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发展过程应当是人们权利的扩展过程。佛朗索凡·佩鲁更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的人文关怀。”这时的发展观除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等与持续发展外,而且更加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等以人为本的目标。
  可持续观念体现在当代人对福利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福利降低为前提。西方学者在对环境资本(包括自然与人工资本)存量变动作出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弱持续度、强持续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概念。哈特卫克规则指出,如果将所有稀缺性资源的使用中获得的稀缺性租金以资本形式投资,则资源配置的结果会使社会在弱持续度上发展。一般来说,并非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并非所有可持续性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具有效率的,只有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效率性的资源配置才能同时增进当代人和后代的福利。绿色NNP、GNP、GDP是以调整环境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绿色NNP是总资本(人造资本加自然资本)存量减去当年付出的环境补偿量。而最新的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度量是戴利和科布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适合于我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是绿色GDP。
  
  我国工业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数量模型可选用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也可依据改进后的科玛奈尔方程,来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程度,并且可验证库兹涅茨曲线的成立。根据国家环保局对全国2348个县作为样本核实的结果来看:工业发达地区有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较发达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华南南部、闽浙沿海及辽东半岛;工业欠发达地区,包括松嫩平原、西南地区、华南北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及新疆中部;工业不发达和极不发达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及东北的北部地区。从整体上看,工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污染比较严重,上海地区最高达20万吨/km2,渤海湾、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为1-5万吨/km2,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再次之为0.5-1万吨/km2,西南、华北、东北地区的污染强度较轻,为0.1-0.5万吨/km2,青藏高原、内蒙古、西北地区的污染强度最小,小于0.1万吨/km2。但同时又要看到另一方面,工业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提高污染治理能力的基础。工业污染物作为工业生产在所难免的附属物,随着GDP的增长,必然提高环境污染指数。从工业废物排放量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等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0千克/万元,1.1千克/万元,1.4千克/万元,而工业不发达地区和极不发达地区的云南、贵州、青海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达227.1千克/万元、170.5千克/万元、477.7千克/万元。也就是说,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减轻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不是万万不能的,而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正是GDP的功劳所在,要建设先要破坏,不破坏就没有建设,破坏和建设应并重。美国马里兰大学库兹涅茨等几位科学家证实,随人均收入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由低到高,到达某个临界值后,随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又从高到底,得到恢复和改善。这就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
  
  提出绿色GDP的理论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持续多年的调整,已经摆脱了亚洲危机的影响,进入了新一轮上升期,199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03年增长9.1%,2004年增长9.5%明显高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平均增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应该看到我国资源是有限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40%左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问题。2003年按汇率法,我国GDP只占世界的3.8%,但消耗的钢材、煤炭、水泥则分别相当于2001年世界总产量36%、30%和55%。许宪春司长在2002年就曾指出过,“西方GDP增长率并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正相反,GDP增长率很高,但是财富损失的也快,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加之某些官员大搞“政绩工程”,热衷于增加与生产目的背道而弛的建设和破坏。西欧和北美多数城市的市政建设和民用建筑长期保持原样,较低GDP增长率仍然能提供较高的实际享受。如果我们能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去改变实际消费,将会对我们GDP的研究有一个有益的提示。本人不反对破坏,我们要在建设与破坏中两权之利选其重,两权之害选其轻,按照可为与不可为的原则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既要在传统发展观上重视GDP作用,更要创新GDP,建立绿色GDP。
  

  传统GDP功不可没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作为一个生产指标,第一,从价值总量角度,反映宏观运行的总规模和运行状况,可以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检验宏观政策的合理性有着重要作用。第二,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第三,反映基本经济结构。GDP可以反映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投入与产出结构、各地区人均结构以及各阶层人均结构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均GDP,以表明人均产出水平变化,是用于各国国际比较中最有意义的指标。
  
传统GDP的局限性
  正如前文所述,从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等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只是片面强调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的外延,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只重视生产发展的效率,而未重视不同收入的社会福利。第二,忽视环境与增长关系,更忽视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是联系了生产与环境,没有反映与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只是破坏性的耗费资源而未考虑资源损失的成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其弊端已慢慢显露出来。第三,指标在反映经济发展总量中有不少漏洞,GDP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消费未做区分,仅反映了经济发展中“货币化”部分,象环境损失等项目未包容进去。
  目前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传统GDP有缺陷,但我不能全盘否定它。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GDP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同其他指标一样,不可能反映所有问题。核算体系是全面的,协调和彼此衔接的,但不是无限的。反映在指标上的问题,不是指标本身过错,而是人们的指导思想。继承传统发展观GDP为我们创建绿色GDP奠定一个基础。
  
  绿色GDP操作的复杂性
  绿色GDP是在GDP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资源耗减成本与全部环境损失的估价是比较困难的。资源类型较多,目前的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草地、水资源,环境损失主要有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森林资源主要包括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这两方面可以从森林采伐量估算相对容易些。但森林资源具有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休闲等功能,因采伐而降低的经济价值,估算实属不易。而矿产资源是国家控制的,不进行市场交易,因无市场价格,其耗减成本也不易估算。土地耗减成本主要表现在不合理利用土地,追施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污水灌溉导致土壤酸碱化。草原面积由于沙化和过度放牧而减少,过度开发水资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人畜争水等造成水资源枯竭,这些成本估计起来相当困难,因此绿色GDP是一个全面核算,涉及范围广,难度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许多专家学者们给出了资源估价的各种灵丹妙药,但很多方法不成熟。
  
  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绿色GDP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作为发展家,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创建一个绿色资源环境环保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绿色GDP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其作用,不能过分地夸大该指标作用,该指标也有消极一面,同时,传统GDP是绿色GDP基础,没有传统GDP就没有绿色GDP,只有将GDP与绿色GDP比较,才能清楚看出环境破坏代价与资源损失代价,构建绿色GDP指标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
  1.任永秀,任保平.《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福建》,2004.8
  2.李学成.《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课题》.《延边大学学报》,2003.4
  3.穆贤清,黄祖辉,张小蒂.《国外环境理论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2
  4.许宪春.《关于绿色GDP的几点认识》.《中国统计》,2004.7
  5.王慧.《浅浅谈谈话核算》.《中国统计》,2004.7
  6.郑奕君.《绿色GDP核算的综观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7.钟甫宁.《GDP统计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学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