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丰滨 时间:2010-06-25

    摘要:民营是县域经济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未来县域经济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的竞争上。因此,只有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提高民营自身的管理水平,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开县域经济发展崭新局面。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或正在成为县域社会投资的主体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省现有66个县(其中县级市19个),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5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 9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比2002年增长4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县域人均生产总值8149元,比2002年增长39.1%,年均增长11.6%。全省县域工商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88.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比2002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 990元,比2002年增长47.4%,年均增长13.8%,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794元,比2002年增长37.6%。其中,绥芬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 095元和11 444元,为全省最高。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
  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市场活力。民营经济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经济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经济还具有应变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优势。正是凭借着这种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经济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领域和本小利薄的零售、服务领域,从而使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民营经济不仅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而且通过兼并、收购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和参与国有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产权多元化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2.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县域民营企业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民营经济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7.6%在乡镇企业就业,占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总数的4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来自乡镇企业。
  3.民营经济能够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2005年,全省十强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37∶28,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0.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而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区政府缺乏对民营企业的足够重视
  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它显示出来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使领导干部长期存在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与偏见基本上得以消除。但仍有一些县区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发展民营经济列入工作规划中,没有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没有给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支持、上的支持、司法方面的支持与人才方面的支持,使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自我繁衍的状态。这是欠发达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内部技术、管理、研发力量的制约
  黑龙江省县域民营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企业技术含量明显偏低,从事信息、环保、医疗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民企很少,研发力量薄弱,致使产业升级难度很大。此外,县域民营企业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管理方式落后,家族式管理相当普遍。企业缺乏适应化市场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高层大多是创业型,而不是管理型,经常凭经验决策,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低,加之几近苍白的企业文化,企业难以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面对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显出很多的不适应。
  3.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近几年来,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部,但是无论从自身机制还是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民间融资的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民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信贷的正规渠道。特别在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融资环境差,加之担保和信用体系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寻保难。企业融资难迫切需要政府加快担保和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4.龙头企业小而少,带动能力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阿城、双城、肇东等县民营经济比重占县域经济70%左右,其他县占50%左右(而南方发达县域比重都在90%以上),且县域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商贸服务领域,工业性企业尤其少。兰西县3840个个体工商户中,从业人员4485人,户均仅1.17人,其中从事工业的仅158家,占总数4.1%,多数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比重都不到10%。这种发展落后、区位分散、规模小型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小打小闹式民营经济难以聚集发展,形成地区产品优势。
  

  三、推动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的对策
  
  1.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2)在县域范围内,强化政府为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
  2.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弥补自身不足
  民营企业经营者要与时俱进,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按照企业制度强化企业管理。要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要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重构组织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经营空间
  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广大的农村、农民为市场,其经营产业也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而且有许多县域民营经济主体本身就是农民,其生产经营地也在农村。农业产业化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设民营产业化龙头,这无疑将大大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如双城市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味精、南京雨润等国内外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牵动全市粮食、乳制品、禽蛋、肉制品等四个产业链条迅速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已有7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的65%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
  5.坚定不移的打造县域特色产业,搭建民营发展平台
  县域特色产业是指一个县(市)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市场需求,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具有合理规模,较高效益,明显特色的行业,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长。许多县市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也都十分重视对特色产业的培育,根据县情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如宾县、呼兰等县区,发挥毗邻大城市和便利等区位优势,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筑巢引凤,集群式发展,园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6.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税收政策
  国家为振兴东北老基地,对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值税税收优惠,而地处同一地区的民营企业却享受不到这种优惠,待遇的不同致使二者在市场竞争中有失公平。因此,建议在一定条件下,对民营中小企业也可给予一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或减免税收。对于所得税的征收,应尽量避免重复纳税,可以考虑降低民营企业所得税税率,扶持民营企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
  [1] 周鸿武.制约黑龙江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性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5(11):21-22.
  [2] 谷永芬.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2006(16):146-148.
  [3] 穆德俊.关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2005(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