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推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毅 时间:2010-06-25

摘要 本文从民营概念的界定出发,论述民营经济的推进符合经济的,并论述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提高升级。

  关键词 民营经济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含义
  
  在,民营经济的对应面是国有国营经济,内涵上是指非国有国营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因此,民营经济概念本身既包括经营方式问题又包括所有制形式问题。具体地说,在所有制形式上,它是指国有经济中除去国营部分以外所有的经济形式,包括国有经济中的民营部分、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经营方式上,它是指除国营方式以外所有的经营方式,包括集体经营、个体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等。可见,民营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集合体。大部分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纳入“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包括了“公有制经济”的大部分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部。民营经济自筹资金,自己创业。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纯市场化运作方式,竞争意识强,机制灵活,市场反映灵敏;第二,股份制可以让劳者有其股,激励机制明显,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具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性。从这一角度说,“民营经济”概念在完整性和包容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民营经济的推进是否符合经济规律
  
  这里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指民营经济的推进是否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简单的产业结构为复杂的产业结构所取代。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加剧,要求快速决策和决策分权化,此时,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日益阻碍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
  (一)从我国经济体制形成的看,推进民营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所有制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追求目标,搞“一大二公”,排斥或限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扼杀了竞争的可能性,使经济失去了活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腐败等问题众所周知。而集体企业实际上演化成不同归属的国有企业,导致小而全、大而全,有速度无效益,企业再生能力弱,导致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吁。因而,改革国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二)从国企改革的历程看,推进民营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国企的改革速度赶不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涉及到微观和宏观的改革,涉及到政府的管理层。管理层的改革已不是理论之争,而是演变成权利之争,他们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导致制度改革的困难。由于制度改革的困难加上腐败问题的严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而市场早已发展。民营经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波动甚至社会的不安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稳健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出现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国采用“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衰退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从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趋势看,推进民营经济有利于与世界经济接轨。
  由于发达国家对国有、国营企业的不断争论,国有经济不作为经济主体,而作为经济协调者,减少国企的数量和范围有助于产权独立经济者在国际中的竞争。
  (四)从经济周期性和产权转换特点看,“国退民进”有利于减少政府在经济周期性发展中的风险。民营经济的分散性、多样性、灵活性,有利于搞活经济,繁荣市场。
  (五)从政府的社会职能看,“国退民进”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可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等手段,不一定要通过国企调控。国企从经营性退出可加强政府对社会的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作用。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国资及组织形式、国企退出有利于让更多民营企业进入过去只能由政府来经营的产业,有利于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拓展其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的经营效益,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
  
  三、发展民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状况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从第一产业来看,就业比重偏高,相对劳动生产率偏低,且第一产业内部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进程缓慢,大量劳动力滞留。
  从第二产业来看,产值比重偏高,且第二产业内部占主导地位,建筑业比重偏低工业总量大而素质低,一般产品供过于求,高附加值产品却依靠进口,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农业相互脱节。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工业结构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其结果必然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受阻,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工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从第三产业来看,长期以来,资源配置一直向工业倾斜,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依托,加上第三产业的垄断程度高,进入障碍多等原因,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偏低。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也偏低,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高、为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比重偏低。
  总的来说,我国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在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所以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要在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民营经济的推进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它包括两种形态的资源配置趋势:一是在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移动;二是在竞争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移动。结构优化升级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满足需求的最高潜能。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看,三次产业在整体中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大小次序都是由一、二、三向三、二、一变化的。我国基本上处于化中期,存在上面所说的种种产业结构问题。我们应以第二产业调整和升级为突破口,逐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而在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面临许多障碍。大力民营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还能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1.发展民营经济,深化经济体制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变型的进程当中,中央政府影响力的弱化和地方政府影响力的强化,是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体制特征。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地方发展的机遇。而体制转轨中又存在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有没有发挥主导性作用。许多地方借助地区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调动人民群众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由于仍然受体制等方面因素的约束.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继续深化改革是其惟一出路,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在内陆地区,更是积重难返,困难重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说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对国有经济的改组改造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我们近几年的实践也说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结构调整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经济增长的态势也保持良好。
  如福建省目前民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福建省个私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在各类市场经济主体中,个私经济经营者占90%;城镇居民“菜篮子”中89%以上是个私经营者提供的。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现在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少数行业外,民营经济已涉及农业加工制造业、电力、建筑、运输、仓储、房地产、社会服务、文教、影视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外向型等高层次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科技型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696户,注册资金达4.37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年创科技产值和销售额13亿元,有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从事进出口业务个私企业121家,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38.72亿元据统计。到2000年福建省工业企业的结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1737家,占0.69%:集体工业企业3.66万个,占12.9%;三资”工业企业5431个,占0.2%;个体工业企业20.85万个,占全部工业总数的80%。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57.7万户,从业人员118.7万人;私营企业达4.3万户,从业人员16万人。
  2.发展民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调整
  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部世界经济的影响,因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等,使得我国再就业工作,在未来十年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城镇每年都存在大量新增劳动力。我国应在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逐步缓解就业压力大的矛盾。
  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每年吸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在逐年持续上升,成为国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十五”期末,在民营经济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达到3.49亿人,比“九五”期末的2.79亿人净增了70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而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则减少了1500万个岗位,民营经济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每年还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为国家挑起了安排就业的重担。
  3.发展民营经济,改善城乡结构,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化的程度。只有当大多数人口从转向城镇,产生了人口聚集效应,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有效需求。城市化是发展第三产业的载体。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与城市化滞后和城镇规模小也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地方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改善了城乡结构,推进城市化发展。如福建省晋江市全市民营企业552家,产值442亿元,上缴税收8.3亿元。12个乡镇中有3个镇工业产值超65亿元,383个行政村产值超1亿元的有107个。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市场,有力推动了一批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4.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统计,大约70%的技术创新、约65%的国内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中小民营企业。竞争,促进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和管理创新,使民营企业走上发展、和谐发展和可跨越发展的道路,许多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0环保管理体系认证,“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和创新不但使民营经济本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立足实际,率先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意区域产业整合,既以一地为主发展优势产业,又争取在全市范围内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推动有限资源向特色产业集聚,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在工业生产力布局中轻加工业发展迅速,以轻工产品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晋江传统产业沿着血缘、亲缘、地缘的脉络,顺着仿效、竞争、整合、延伸的历程,通过龙头企业扩张和中小企业衍生,逐步形成了“数镇一业”的产业布局,诞生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转向轻重并举、重化精密制造共同发展的态势,成为晋江实现从农业穷县向工业强市性跨越的主要推动力。
  虽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管理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刘志彪,等著.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
  2.蒋选主编.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苏东水著.产业经济学.高等出版社,2000
  4.调整经济结构放开民营经济发展.福建经济,2000;(10)
  5.晋江市优化产业分工与生产力布局思路.发展研究,2006;(4)
  6.中国民营经济的八大贡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