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与经济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晓辉 周 清 周 时间:2010-06-25
  【摘 要】人口与之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的轴心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倍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界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人口与经济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提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区域人口;经济;GIS;研究展望??
  
  协调人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已变得十分突出,而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严峻,以致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掌握人口信息,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不仅是制定区域长远发展规划、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基础,也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的依据。本文主要对区域人口与经济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一、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倍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关注。人口学理论已经提出: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人口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只有掌握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人口发展和变动的根本原因;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地域内有生命的人的总和,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并通过这两重属性与经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
  
  二、区域人口与经济的研究进展?
  
  对于人口与经济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人口增长与经济、人口分布与经济、人口迁移与经济的以及人口数据空间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的。?
  1、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紧密相关的。美国学者朱利安.L.西蒙(J L Simon)的《人口增长经济学》是国内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经典之作,重点探讨了人口密度与规模经济、人口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1]。国内较为系统的研究是1997年王桂新博士的《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对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的研究,并对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2]。2000年,卓勇良的《空间集中化战略》一书对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及其空间运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的战略思路[3]。2001年,杨开忠等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指出了对西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途径[4]。杨益华(2005)以贵州革命老区的人口和经济现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指出老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的成因,分析了贵州革命老区在经济建设上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求加速老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5]。王晔立(2006)引用国内外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甘肃省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6]。?
  2、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下,从不同的层次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韩光辉、陈喜波(1999)运用了人口密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随着全国性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密度的增长过程也减缓[7]。张善余(2002)以3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个案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动特点及其社会经济意义,揭示了人口分布变化与经济条件制约之间的紧密关系[8]。刘妙龙等(2005)从一个微观视角运用人口分析理论细致研究了上海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产业结构、重大项目布局、设施情况都将对城市人口分布产生直接影响[9]。李红梅,卢慧明根据海南岛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海南岛各县市人口进行分析和分类,得出海南岛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结构、民族结构、地区分布、城乡分布、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并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和促进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措施[10]。?
  3、区域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迁移其实就是指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分布,导致了生产力分布和市场分布发生了变化,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柴彦威(2000)在对天津市民问卷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出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迁移性、迁移方向性、迁移距离和迁移空间类型等特征,初步分析了迁居机制及其变化[11]。蔡昉、王德文(2003)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影响人口迁移诸因素对人口空间的影响,得出市场化改革的不平衡性会对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12]。李通屏(2004)在对传统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把人口与无形资源的状况纳入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成人识字率、高等人口比重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等项指标,构建了衡量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定量研究人口压力的方法、步骤,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压力进行了赋值与量化[13]。马金龙(2006)认为人口流动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正是通过持续的人口流动,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在新时期,研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4]。   4、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
  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主要是在人口数据空间化建模,其思路是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关联起来,通过遥感和GIS来实现的。Francesca[15]等分析人口密度和郊区植被丰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大城市高密度区人口密度的对数值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明显地呈线性减少。Harvey[16]基于LandsatTM影像估计澳大利亚小区域人口密度和数量,用最小平方法来迭代回归光谱因子上像元人口,遥感估计获得的验证区人口和普查人口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86。国内基于遥感和GIS估计人口的研究在近几年迅速起来,大多数是通过建立土地利用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土壤、、居民点、状况等)与人口统计数据之间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来实现人口空间化。刘纪远[17]等运用基于格点生成法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模型,通过运行净第一生产力空间分布、DEM、城市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和交通设施空间分布数据集,模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刘建军[18]等利用GIS技术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复合面积内插法,对巢湖流域人口分布进行了研究,有效的提取小流域人口信息。吕安民[19]等在传统的面积内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口真实分布的面积内插方法,并推导出了公式。同时提出了人口密度的递归算法。杨小唤、刘红辉[20]等所做的中国院知识创新项目“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空间集成”,针对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人口、社会经济数
  据的需求,对现有的统计型行政单元人口数据库进行空间化,实现2000年全国1 km栅格水平上总人口的空间仿真模拟。?
  
  
  三、研究展望?
  
  基于遥感和GIS(是在机软硬件支持下,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地图-模拟图形数据库和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模型)的区域人口研究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发展至今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工作。首先,获得高精度估计结果的前提是拥有高精度的、可靠的和时空一致性好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相关背景信息,建立这样的数据集是目前急需开展的工作之一。其次,人口空间化结果的验证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验证方法主要是分析和比较统计数据和估计结果的相关性,对估计结果在细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估计精度没有很好的评估办法,是人口空间化研究的难点。?
  GIS是研究人口增长空间变化的一种有效、快捷、方便、直观的技术手段,并可将其研究方法推广到人文地理的其它研究领域。是使人文地理研究科学化、定量化、研究成果表达直观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虽然基于GIS对人口分布及变动(包括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多是对一些参数的计算,解释,图件输出,而对于进一步建立空间分布和变动的数学模型考虑不多,对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发展的GIS可视化展示不多。而根据GIS的空间分析的功能优势,对以上研究的进行成为可能。?
  
  :?
  [1]西蒙J L(SIMON J L). 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2~55.?
  [2]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201.?
  [3] 卓永良.空间集中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6~107.?
  [4]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1:91~131.?
  [5]杨益华.贵州革命老区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75~77.?
  [6]王晔立.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4):115~119.?
  [7]韩光辉,陈喜波.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及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1999(6):56~58.?
  [8]张善余.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2.6(3):120~122.?
  [9]刘妙龙.上海市人口分形的时空演化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4(2):451~452.?
  [10]李红梅,卢慧明.海南岛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科学版),2006,19(1): 80~83.?
  [11]柴彦威,胡智勇,许宗卿.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00,19(4):39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