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制造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 要]循环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模式,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企业 循环经济 实践路径
 
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在理论上被定义为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资源和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杜邦公司提出的“3R” 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该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将其改进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量,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实践是从2003年开始推动的。
制造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制造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制造业是循环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制造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制造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