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清思想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飞虎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随着对外贸易、投资、改革与国际全面接轨并进一步朝向自由化方向,对外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迅猛上升引起了贸易摩擦与贸易结构优化问题;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产业竞争力以及双向投资的平衡化问题;金融汇率制度的改革则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政策影响力的评估问题。本文将运用小岛清有关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理论,针对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发展中出现的贸易、投资与金融改革问题的内在关联性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非均衡发展,社会责任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分析


  目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贸易大国地位与贸易结构化摩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4年在全球贸易中的排位升至第三,对外贸易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十余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产能位居世界第一,外贸依存度比例高达60%。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来看,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在这一系列规模化数字背后,隐藏的巨大贸易结构化障碍问题却不容忽视,它涉及中国贸易目的地区位分布、贸易商品结构档次、对关键性资源的进口依赖比例等多项因素,并由此引发了日益攀升的国际贸易摩擦。劳动密集型产品替代弹性相当高,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变动,必然导致中国外贸风险防范压力骤然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对重要战略资源、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大,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明显。由于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地缘、环境、劳工、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对一个规模刚刚迈上水平,但结构极其不均衡,各项制度性建设尚待完善的中国来说,潜在的贸易摩擦事项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非均衡发展


  目前,中国已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FDI的年流入量都超过了400亿美元,2004年中国FDI利用额已达到535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有研究表明,中国引进的FDI中劳动密集型的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的确是进入了跨国公司所构建的国际生产体系。


  从实践上看,中国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分工地位与预想目标产生了较大的出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大进大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想,导致中国向加工贸易的倾斜性生产与贸易结构安排,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经济容易陷入引进依赖的陷阱。中国在引进大量FDI的同时,国内相当一部分技术需求却又借助贸易方式来满足。中国引进的5000多亿美元FDI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不到40%,其余大多属于规模小且技术含量低的投资。由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产品纷纷涌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中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引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此外,相比国内大量引进FDI,出口贸易剧增的强劲趋势,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非常小。2004年,中国对外协议投资金额仅为37.12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也只有近370亿美元,尚不及一年引进的FDI数额。由此可见,在中国引进FDI迅猛增长的规模化数字背后,与贸易现象存在相似的问题:中国引进FDI的区位分布、引进FDI的类型与档次、引进FDI的功能性目标等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失衡。这使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战略思想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对FDI的重新评估与政策设计必须提升到产业竞争力构筑与FDI流动的双向平衡化这一高度上来。


  (三)金融汇率安排与经济安全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就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产业链运营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开始在众多国家之间扮演着制造加工枢纽的角色,以及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同步伐,国家之间经济增长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于国内支出刚性结构以及持续失衡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们在对内与对外资源配置活动中的利益更为重要。为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西方国家开始不断加大对中国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不公正压力与干预,致使人民币汇率机制安排与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小岛清一体化理论框架的重要思想


  (一)贸易优势竞争思想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贸易优势竞争思想主要继承了李嘉图一派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基于供给方面的研究,但是小岛清的理论思想突破了李嘉图模型的限制,这表现在他对李嘉图模型的拓展中,不但考察了多种要素的投入研究,而且引进了比较货币成本的概念。表1与表2代表了小岛清以货币成本表述的李嘉图劳动投入模型。




  由表1、表2可知,当引进两国汇率安排时,两国原先享有的生产比较成本优势可能会发生下述变化:继续保持不变(当汇率为1美元兑换100日元);I国生产比较成本优势消失(当1美元兑换50日元或更少),II国生产比较成本优势消失(当1美元兑换200日元或更多)。这一例子表明,两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商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不仅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比较成本差异——在小岛清多种投入要素的背景下,来自商品供给方面的成本控制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更要受到商品的货币比较成本制约,即汇率水平的影响,因为两国拥有各自的价格与价值体系。如果汇率水平的波动超过一国相对其他国家所享有的商品生产比较成本上的好处,那么原先一国所具有的在商品生产比较成本上的优势就会发生逆转,甚至不复存在。小岛清的贸易优势竞争思想表明,一国金融汇率制度的安排对其贸易优势、投资竞争力的消长具有重大影响效应。


  (二)对外投资发展思想


  小岛清的对外投资发展思想主要通过其“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进行阐述,但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以下拓展的两个小岛清投资思想似乎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一个投资思想我们称之为FDI决定的非均衡发展思想,或者叫“比较优势获取思想”。其核心是:一国基于比较优势的变迁开展对外投资是可行的,具备比较劣势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到国外去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小岛清理论中的这一思想使其研究站在了与主流优势理论完全不同的视角而独树一帜:丧失优势地位的企业,如果预期在海外可以获得与自身相匹配的资产资源,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平衡自身的非均衡状态;而且企业在开展这一对外投资过程中,微观上所获收益与投资国及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收益又是相辅相成的。显然,小岛清有关FDI决定的非均衡发展思想继承并吸收了彭罗斯 (Penrose)早先提出的“企业”概念。彭罗斯在研究企业增长理论时指出,企业在形成自身特有资产(Managerial Resources)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彭罗斯所指的“企业特有资产”正是小岛清投资理论中非常看重的FDI活动的本质:一揽子资源转移中的技术(T)与管理经验(M)。彭罗斯所指的“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意味着,一旦允许企业跨越国界不断累积其现有资源与能力,就会产生一种区别于主流优势理论的FDI解释新模式。因此,经由彭罗斯提出并由小岛清拓展的非均衡发展概念可以形成对FDI解释的一种新思路,即比较优势获取思想。这既可用来解释日本式对外投资相比本国优势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相比受资国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尚具有互补价值空间的非均衡对外投资的动机与特征,亦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具有后发劣势,但却在对外投资中不断改善这一非均衡状态,并借此促进自身所有权优势形成的对外投资的动机与特征。


  第二个投资思想我们称之为跨国的社会责任思想,其基本内涵是“企业微观收益应与投资国、东道国宏观经济收益保持一致”的观点。这一思想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该积极充任所在国的“教练”,传播适合当地企业的技术,鼓励当地企业创新,并适时退出,转向其他合适国家、地区继续梯度转移其产业投资。根据这一思想,小岛清提出了他对于国际社会制定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强烈愿望,主张跨国公司应该更多地基于东道国经济、社会互补性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并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可持续,从而丰富并完善世界各国的分工体系。


  小岛清思想与对外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小岛清一体化理论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建立在新古典比较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一国贸易(宏观分析)与其对外投资活动(微观分析)实际上是相互补足、相互促进的,因此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统一在一个宏、微观相结合的一体化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沿着这一思路,小岛清认为一国贸易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的比较成本,特别是商品的货币比较成本,因此应高度重视汇率制度的安排对一国贸易优势、投资竞争力产生的动态影响。其投资发展思想进一步指出,当企业基于比较优势获取思想参与国际竞争时,实质上是通过对外投资这一有效形式不断改善自身的非均衡发展状态,直至最终赢得所有权优势。而在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为实现比较优势获取这一动态目标的本身也就是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过程,最终表现便是企业微观经济收益与投资国、东道国宏观经济收益保持一致。在小岛清一体化理论框架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贸易、金融与直接投资之间,企业、产业与国家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并就其可能的影响效应进行相应评估与建议。


  这一理论框架,为解决目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矛盾,深入研究贸易、投资与金融改革问题的内在关联性提供了借鉴。


  (一)如何正确把握金融汇率安排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1.积极利用金融汇率安排促进中国对FDI的竞争吸引


  长期以来,根据传统“雁行模式”理论,日本在亚洲地区的FDI结构被认为是依据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顺序转移,即对外投资由处于经济发展最高层次的日本开始,依次转移至东亚“四小龙”,再转移至东南亚四国和中国的阶梯模式。但是就日本对东南亚四国和中国的FDI转移来说,90年代中期所发生的变化似乎不能用“雁行模式”理论完全解释。为什么日本的FDI要从东南亚四国这样一个重要基地决定性地转向中国?运用小岛清的贸易优势竞争思想,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金融汇率变化对中国FDI竞争吸引带来的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中国与东南亚四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虽然都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但从1989年到1995年,人民币持续贬值,由1989年底的1美元兑换3.7036元人民币下调至1994年的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这就使得周边国家的货币相对升值,从而降低了中国劳动力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相对成本。同一时期,日元的汇率也经历了大幅度升值,由 1993年初的125日元兑换1美元升至1995年的90日元兑换1美元。日本对亚洲地区直接投资的显著特征是“在日元升值时进行较多直接投资,在日元贬值时则较少直接投资”。综合比较成本尤其是汇率变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对华FDI比在其他东南亚国家所获竞争优势更为显著。因此90年代上半期日本FDI转向中国这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东道国之间货币比较成本优势的转移。


  2.高度关注金融汇率安排可能对中国贸易竞争力产生的不良反应


  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重大调整,成为观察中国金融汇率变化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另一焦点。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的初始汇率调整为8.11,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国际经验,即便一国政府在货币机制选择上具有某种明确性偏向,金融政策调整的预期效果与实施效果也常很难预测,因为这会引发居民“财富效应”的变动进而经由消费等各种途径作用于整体经济。当前中国金融汇率政策变化的复杂性在于,决定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金融业开放以及银行的竞争效率问题,企业的适应性尤其是汇率风险防范问题,外汇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外汇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供给以及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等。在这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的基础条件或配套设施尚未得到有效组织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汇率政策的浮动化与自由化进展对国内经济安全产生的复杂效应很难估量。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从本次汇率调整后的市场运行结果来看,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总体上呈升值态势,到目前升幅已近3%。这实质上相当于国内外向型企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即加工企业的比较利润率,在无形中被抵消了3%,而相当多国内依靠贴牌生产的“中国制造”产品往往只有1%~2%的利润。金融汇率的浮动化对中国贸易安全的影响可见一斑。目前国内不少金融机构与外向型企业对于主动性汇率风险管理仍然估计不足,重视不够,应对技术欠缺,从而增加了金融汇率波动传染并影响贸易发展的潜在风险。


  从这次人民币汇率浮动化调整的结果看,金融汇率安排所引发的FDI流动与贸易结构性变化也不容忽视。日本直接投资与欧美等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不同,欧美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以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则更倾向于利用中国作为其出口加工平台。从日本对华FDI的投向分析,近十多年日本对华投资增长额一直较快,投资流入到制造业部门的总量超过非制造业部门,对汽车、运输机器工业的投资额上升最快。正如邢予青所指出的,“日本过去二十多年对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中国作为服务于日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因此,人民币的升值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来自日本等国基于出口导向型FDI的吸引力,这将对国内占据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如何正确运用对外投资化解中国贸易摩擦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重视并促进非均衡的对外投资,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获取思想表明,应该动态地、多样化地考察与研究中国本土非均衡成长的企业类型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政策选择。对于那些国内发展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劣势开始显现的企业,如果在相对更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某一细分市场可以获取更大比较优势,就应积极鼓励该类企业到上述国家去投资。海尔首选进军美国市场,灵活针对美国大学生需求特征设计的白色冰箱能够大获全胜,正是这一思想策略的最好应用。对于那些国内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但对国家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的幼稚产业如信息、生物制药等,尽管现在处于比较劣势,仍应不失时机地加以扶持,积极鼓励它们前往发达国家开展研发机构布设等前沿工作,近距离从对手身上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管理技能与全球营销经验,从而在投资过程中动态弥补累积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资产资源,最终形成有利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实施对外投资战略过程中,应与对内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紧紧抓住对外投资释放出的本国产业结构调整时机与资源进行深化重组,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始终作为中国获取竞争力的动态源泉,并从战略上明确支持这一持续不断的调整过程,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被置于优先地位。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对外投资同时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动态手段与高效机制。


  2.倡导并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化解国际化摩擦


  企业对外投资中基于比较优势的获取行为实质上也是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展示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参与过程。小岛清的这一重要观点表明:人们愈益关注企业,特别是那些跨国企业在其成长阶段中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要求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运动,强调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等所有企业相关利益方的利益都应涵盖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全球商品价值链的理论思想提出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参与全球分工的形式与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全球商品价值链中,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各自生产经营能力的互补性。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在不同企业组成的价值链中,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互补形成的整体能力开始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这时跨国公司之间就是基于能力互补和稳定市场而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彼此分工协调,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成为各方利益在全球商品价值链上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小岛清等学者的上述观点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已有不少贸易商品在全球市场上遭遇经济摩擦与制裁,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国内众多厂家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无序竞争、低价出口直接冲击了东道国市场。假使中国企业为规避越来越多针对自身贸易产品的壁垒与障碍限制而通过FDI进入,这无疑是一种便利的选择。但更应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FDI进入,不应仅仅追求更加廉价地生产并销售原先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商品,而必须树立一种崭新的社会责任观与全球价值链运营观;通过更多考虑所在国利益目标的实现来达成企业自身的微观利益,保持并追求与东道国宏观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动态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