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与市场自矫正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开超 白莹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的理想化运行就会出现失灵。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市场失灵,但市场失灵并不一定都需要政府来弥补,许多市场失灵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而且正在通过市场自身来修复。正是由于市场对市场失灵的自矫正作用,社会机体才维持了基本良好的运行,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市场失灵中的自矫正作用。

  [关键词]市场机制;市场失灵;自矫正机制;政府调节


  用市场矫正市场失灵:问题的提出


  在一个完全的市场中,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并不是完全的,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市场按照理性化的方式运行,从而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出现了市场失灵。从现有的看,在如何克服市场失灵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行动来消除,即在一个完全市场上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而在一个不完全市场上要由政府来配置资源。这种观点尽管没有直接和完全否认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有效性,但是实际上却容易走入否认市场和夸大政府作用的极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市场通常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只是不完全市场。这种观点产生于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市场失灵的存在通常被认为是“对集体或者政府采取行动来改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一个理由”。“如果人们想要在这种根本失灵面前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人们就必须探究非市场的选择办法”。


  第二种观点是,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罗纳德·科斯、哈罗德·德姆塞茨、詹姆斯·布坎南等著名经济学家都向市场失灵的传统结论提出了挑战,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他们认为:通常被说成市场失灵的许多情况都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加以克服,并正在由市场的力量加以矫正。


  很显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第二种观点较第一种观点有大的。但是第二种观点至少还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其中是否真的存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市场机制?市场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问题进行研究。


  市场对市场失灵的矫正:对问题的假想


  对于提出的上述问题,我有如下猜想:在完善的产权和制度下,市场机制本身对市场失灵具有重要的矫正作用,这种矫正作用可以体现在市场失灵的几乎所有情况之中。我的猜想或假想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思路给出的。


  在汉语词典中,病被解释成“生理上或者心理上所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病有多种多样,有些病根本无需吃药打针,经过生命体自身的调节就能够恢复;有些病必须吃药、输液、敷贴,经过几番再加上身体自身的调养才能痊愈;当然有些病是无可救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生命的完结。同样的道理,市场失灵实际上是因市场而导致的经济机体或者社会机体所发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状态,有的是能够用市场机制自身来完全矫正的,而有的尽管市场机制也是有作用的,但还必须用政府机制才能矫正。一般来说,无论是哪样的市场失灵,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只不过矫正作用有大有小而已。


  除了从医药的类比中猜想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与事实背离的判断。从理论上和绝对意义上讲,无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国家,似乎市场失灵是无处不在的而且相当严重,如果不采取政府的手段加以调节,大有使社会经济机体瘫痪之势。但是,在实际上,它们导致的市场失灵不像很多人夸张的那么明显,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总体上讲社会经济机体的运行还是相当不错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描绘的:“总体来讲,市场为基本经济问题提供的答案能够保证效率”。“站在另一个星球的外星人俯视地球上发达的现代经济时,可能会将人类的活动比作另一个巨大的蚂蚁王国。似乎每一只蚂蚁都有分工:有的做警卫,有的喂养子女;有的收获食物,而有的分配食物;有的摆弄纸张,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或者在机旁敲打键盘。有的在工厂工作,拧螺丝、开机器,等等……没有一个独裁者或高智能计算机进行指导,却以较为协调的方式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理论和实际的巨大背离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猜想,我倾向认为:如果没有市场对市场失灵的部分或完全纠偏,由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会非常非常严重,比如资源配置严重扭曲,收入和机会的分配极为不公,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短期却剧烈频繁的振荡,集权不断衍生和人文发展极端异化等;如果没有市场对市场失灵的部分或完全纠偏,仅仅只依靠政府机制来矫正市场失灵,政府的规模比现在要庞大臃肿,社会支出的成本比现在要高得多,民众承担的税收负担也要比现在重得多;然而在通常情况下问题总是与问题的解决机制相伴而生的,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失调等因素阻碍市场理性化运行之时,同时就产生和存在了维护市场理想化运行的力量,这就是矫正市场失灵的市场力量;这些力量的产生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经济公平,熨平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政治文明,加快人文发展进程。简而言之,尽管导致市场失灵的力量会严重阻碍市场理想化运行,但是由于孕育再市场失灵中的市场力量在极力维持市场的理性化运行,从而经济效率、经济公平以及其他方面的部分损失或者全部损失得到弥补,使得社会机体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正常运行。


  上述关于市场对市场失灵矫正的猜想,有助于厘清一些著名经济学者的相关思想,或者对这些思想有新的认识。比如,保罗·萨缪尔森所说:“市场可以是我们驾驭下的一匹好马。但是马无论怎么好,其能量总是有个极限的,这个极限不会马上显露出来。”那么为什么市场的极限不会立即显露出来呢?这可能因为并非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意味着市场的极限显露出来了,只有在通过市场机制的矫正之后还存在市场失灵,市场的真正极限才会显露出来。布坎南说“如果人们想要在这种根本失灵面前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人们就必须探究非市场的选择办法”。原来,所谓的根本失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失灵,而是在通过市场机制的矫正之后还存在的市场失灵,即必须靠政府机制才能克服的市场失灵或者人们无力纠偏的市场失灵。又比如,罗纳德.科斯、哈罗德.德姆塞茨;詹姆斯·布坎南等著名经济学家都向市场失灵的传统结论提出了挑战,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那么究竟这个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把市场失灵交给政府来处理的充分条件是我们无法依靠市场机制来完全矫正市场失灵,才能把市场失灵交给政府来处理。


  现代医学理论表明,当一个人生病后,他的生理和心理会对疾病做出的调整性反应,这种反应有助于减轻病痛,甚至完全消除疾病,使得生理和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生命体对疾病的调整功能就是一种自矫正机制。为了分析人类社会机体的自矫正机制——市场对市场失灵的矫正机制,下面根据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拟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4个方面进行分析。


  市场对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生产者成为某种商品的唯一或主要供应者,这个或少数几个生产者可以人为的限制产量,提高产品价格,损害消费者剩余,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硬化价格刚性和黏性,导致×非效率,滋生大量的寻租活动,损失社会福利(哈伯格三角形)。市场机制对垄断所造成的这种市场失灵的矫正主要体现为:垄断不仅孕育着竞争,不能消灭竞争,甚至还可能加剧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只能改变竞争的形式。这是因为:各个、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之间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总是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就必然会出现竞争;某一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能完全集中到某一个垄断厂商和组织手中,更不会出现囊括所有生产部门的垄断组织,因而必然存在各个垄断自治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矫正,除了完全价格差别模型、伯特兰模型和卡特尔模型等理论模型外,还可以在“可竞争市场”理论中发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等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多元产品厂商为分析对象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所谓“可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进出绝对自由且沉没成本绝对小的市场。如果市场进出完全自由,又不存在特别的进出成本,那么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迅速及时挤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可以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快速撤出。这种挤入式竞争使任何一个部门(即使是寡头市场或垄断市场)都不可能保持高额利润。所以从长期看,在一个“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出正常标准的高额利润。鲍莫尔等人还认为,垄断高价会引起潜在进入者利用范围经济和成本弱增性以低价进入市场,因而在可竞争市场中的垄断厂家不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为定价标准,而是按照垄断厂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结合时的最低成本来确定价格,所以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显然,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也可以在垄断市场存在。


  当然,可竞争市场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够自动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也不认为所有实质上的政府规制和反托拉斯措施都是不应该的,都是有害的干预。但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实际上,随着反垄断法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策略垄断壁垒日渐减少和降低,鲍莫尔所说的可竞争市场条件也日渐具备,市场对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矫正作用日渐增强。 

市场对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仅仅依靠价格就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了,因为价格几乎反映了市场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每个行为主体的全部成本和全部收益都包含在价格之中。但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成本没法也没有包含在相应的成本中,也有些收益没法和没有包含在相应的收益之中,这就存在外部性。显然,外部性的存在就意味着市场是不完善的。如果一种行为会产生外部不经济,那么有市场激励的私人行为就会过度产生和存在,表现为私人的市场投入超过社会的最佳产出量。反之,如果一种行为会产生外部经济,那么由市场激励的私人行为就显得偏少和不足,表现为私人的市场投入达不到社会的最佳投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两也达不到社会的最佳产出量。结果市场行为偏离社会最佳状态,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而且还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福利。


  为消除外部性,通过要求外部性的制造者将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可以达到恢复效率的目的。但如何使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庇古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们认为通过国家干预采取税收和津贴等方法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比较好的途径,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科斯在其经典《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政府的干预并不是必须的,有可能利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科斯的这个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在文中提出被他人为“科斯定理”的著名论断中。科斯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无论明晰的初始产权是如何界定的,外部性所涉及的双方总会认识到与对方进行某种交易是有利的,于是他们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通过谈判(讨价还价)寻找到使各自利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的合约安排,进而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科斯定理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首先,在科斯看来,外部性问题与其他稀缺性资源的使用问题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它的出现在于没有为这些资源建立明晰的产权市场,因而外部性的问题不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市场缺位”的问题,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配置其他资源的市场机制同样能够配置涉及外部性所的资源而提高经济效率。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的可能性。其次,市场机制对外部性的矫正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明晰的产权和较低的交易成本。这个条件的创造既可以通过政府依照正式的制度建立来完成,也可以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市场信用机制中完成。在科斯看来,允许当事人就外部性进行谈判以自愿交换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规则,政府的作用即在于界定当事人拥有的产权,包括进行谈判的权利,而不必直接干预。显然,用市场来矫正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和社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最后,科斯定理隐含着这样的意义,即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就与资源配置效率密切相关。科斯通过大量的案例说明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产权的不同界定情况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如果产权界定给估价最高的当事人时,利用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达到的资源的配置也是有效率的。可见,即使在正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市场机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市场失灵。


  市场对公共物品所造成市场失灵的矫正


  市场机制在矫正公共物品所导致的失灵上有相当大的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在如公共桥梁、公共游泳池、高速公路、公共,公共通讯以及公共电视等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物品上,只要政府建立适当的管理制度并赋予市场一定的收费权,私人或者市场也是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在当今世界,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存在着种种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航空、能源、电讯、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已全部面向私人开放。在,随着改革的深入,私人已经开始涉及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我国日益的民办教育就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实际上,市场不仅可以有效提供准公共物品,也可以提供部分纯公共物品。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监控和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如防盗等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物品也可以由市场来提供。市场之所以能够提供公共物品,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改变其非排他性的性质,从而把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比如,由于俱乐部产品的消费可以“选择性进入”,即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付费后,才可以进行消费。这样就可以把试图“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从而激励私人提供某些公共产品。通过收费,私人可以投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上;通过收费,私人也可以办职业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通过收费,私人还可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对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强有力保护,私人也愿意进行长期的巨大的研究与开发等等。当然,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技术和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制度。只有明确界定私人对某一公共物品的产权,并且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来保护产权的行使,私人才有动力来提供某一公共产品。


  在纯公共物品,比如国防、外交、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等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所看到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渔,以及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公共物品大都是由政府来而不是由市场来供给的,但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整个机制却具有相当强的市场性,这一思想在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中具有集中的论述。市场对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买卖双方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社会就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厂商和产品中去,而只会把更少的资源用于低效率和低质量的厂商和产品上去,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然而,现实的市场质量信息是严重的不对称,哪怕是质量不同的商品、劳动和管理也只能以相同的价格交易,结果就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逆向选择,就会存在动机的“时间不一致性”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交易量明显减少,不仅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还可能会导致市场的完全消失。


  在信息经济学看来,解决逆向选择的中心是信息少的一方如何得到私人信息,即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是否值得去获取哪些隐藏着的信息?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获取那些隐藏的信息呢?毫不讳言,政府在降低信息成,本和拓宽信息渠道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组织和市场信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不对称信息。从市场信号来看,“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商品和要素高价格折射出商品和要素的高质量,而低价格则反映了商品和要素的低质量,市场价格信号有助于克服商品和要素市场上隐藏信息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文凭作为一种教育信号,既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反映(舒尔茨,1963、贝克尔,1964),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筛选手段(威尔斯,1974、斯蒂格利茨,1975、格利森,1989),因此文凭常常被公司或者政府部门作为招雇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条件,以此来选择所需要的人才;此外,信誉和信用记录也被认为是克服不对称信息的有效信号。从市场组织来看,大量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组织也是克服不对称信息的有效机构,这些中间组织除了通常意义上的中介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甚至好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由于从大量杂乱的、包含虚假信息的诸多信号中找出真实有效的信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这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机构。这些机构为许多人进行相同的信息搜寻工作,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使搜寻私人信息的成本下降。同时他们要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从这种工作中获得利润,必须取信于信息的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靠市场分工和市场信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正常进行了。


  如果说解决逆向选择需要信号显示和传递,那么克服道德风险就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或者激励理论,道德风险是出现在契约签订之后出现的,为了减少道德风险对委托人可能造成的损失,契约中就要包括一些鼓励或者激励代理人的条款和内容,或者说契约就应该是一种鼓励或者激励代理人的规则和制度。尽管激励制度或者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固定工资、奖金以及期权都是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有效的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既要使代理人的效用极大化,同时代理人为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努力水平,又恰好使委托人的利益达到最大。简而言之,机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使代理人的最大利益与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使代理人主观为自己的选择,客观也为了委托人。这种机制设计思想实际上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得手”的原理,也就是市场机制的原理。


  市场对市场失灵的矫正:几点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矫正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理论上的结论:


  1、市场机制不仅在完全市场上发挥资源配置等经济功能,而且能够并正在大量的市场失灵中发挥重要的自矫正作用。


  2、市场的自矫正作用是各个市场主体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价格机制在自愿交易中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的。在这种机制下,以有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为信号,通过民间经济主体基于追求利益动机的竞争性的自由经济活动来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


  3、即使是现行的经济学理论也研究了市场对市场失灵的自矫正。比如,垄断理论中的完全差别价格理论、伯特兰模型、卡特尔模型和可竞争市场理论,外部性理论中的科斯定理,公共物品理论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


  4、从整体来看,社会经济运行还是相当好的,这并不是说社会经济本身没有出现大问题,也不是说只是因为有了日益科学的政府调节,而是说通常情况下存在着比较有效的市场矫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