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地方经济激活政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亨济 时间:2010-06-25
后化并不意味着在服务化的趋势全面浮出水面之后,所有工业城市都在抛弃传统的制造业而向以服务业为中心转移。应采取何种地区政策改革模式呢?本研究就是通过将韩国工业城市地区再重组化的工业结构趋势(服务业为中心,制造业为中心)的支配性质(根据民营主导和地方政府主导)分为4种类型,对各类型的代表城市(大邱、釜山、蔚山、仁川)的地区再重组化进行比较分析后,出其相应的地区经济的改革模式。

  一 地区再重组主要对象的相互调整


  即使后工业化形成,也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就消失了,因为没有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是不存在的,只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总体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这里所谓的地区再重组是指对应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针对地区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那么,能够克服后工业化的冲击,且促使地区经济持续的地区经济改革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为了使地区经济不失去竞争力,无论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有必要对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进行结构调整。这里所谓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是指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对价值的创造贡献较大的工业。地区经济为了对应环境的变化,在选择以制造业为中心工业时,就应以采用尖端技术的知识基础制造业为中心工业,提高附加值。而在选择以服务业为中心工业的时候,就应该确定与尖端技术相适应的知识基础服务业,使之高附加值化。总之,应根据特定地区经济的非工业化程度,根据各自的结构条件,选择正确方向,促进以知识基础产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调整。


  地区再重组的具体类型是顺承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根据以地方政府为首的地方经济主体的反应而定。在地方经济特定结构的制约条件下,根据经济主体所采取的战略行为的结果来决定地区再重组的形式。由于韩国地方自治未能充分展开,因此根据地方经济内部主体的行动进行地方再重组来区别其类型并非易事。但根据地方化的进展程度,地方经济的自律性相对增大,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支配形式的分化正在出现。


  这里所说的支配是指围绕着特定对象及事件进行的、行政的调整模式。在全球化趋势当中,随着国家作用的弱化,以政府,企业、市民团体等多种行为主体所参与的在新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模式正在出现。所谓的支配不仅是指政府的职能部门,而且还包括民间部门的多个行为主体,它们构成达成决策及执行决策的相互协调的机构。支配是由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合作的多种行为主体联合构成的。


  从地方的角度来分析支配的概念的话,可以很好地把握地方产业政策的决策及执行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韩国的地方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的,地方政府实际上只是起到单纯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而已。为了各地方自身的经济发展而开始讨论如何制定地方产业政策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事情。尤其是在1995年以后,地方自治团体的首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出来,自此地方产业的自律性开始扩大。由于地方政府相对本地区的其他经济主体而言,具有更好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会主导地方经济的重组。但是,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内如何接受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即地方政府处理与民间部门关系的方式不同,其支配性质就会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支配性质是由民间企业主导还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不同,就可以区分出地方重组的类型。


  所谓的民间企业主导就是指民间集团的影响具有支配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灵活利用特定民间企业集团与中央政府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实现自身对于地方产业的利害支配关系。即使形式上是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产业政策,实际上也包含了民间企业集团对其的影响力。所谓的地方政府主导的支配是指地方政府在主导地方产业政策的同时,具有动员民间企业集团的能力,这样,地方政府可以不受特定民间企业集团影响力的左右,自主地主导地方产业政策。换句话说,表面上看虽然是地方政府主导着地方产业政策,但根据地区不同,存在着民间企业行使支配的影响力的统治和地方政府行使的统治。


  地方经济的其他主体,即劳动组织或市民团体等在韩国地方重组过程中,还不能担负起支配另一种类型的作用。因为韩国的意识形态是比较保守的,市民团体的活动不仅在根本上受到制约,而且市民团体在地方重组的过程中,既不能发挥领导作用,也不具有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的影响力。但在促进地方重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主体间的矛盾和分歧很复杂,实际上为市民团体的参与提供了机会。市民团体本身作为批判的监督者,如果不停地扩大参与合作的话,在地方重组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开辟市民团体积极参与的空间。


  二  地方产业政策的展开和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为了强化国民经济的竞争力,曾主张国家创新体制(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中央政府为了强化各地区经济的革新能力,开始主张促进地方创新体制(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发展。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日益发展的趋势下,随着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单位的形势的异常活跃,也开始出现了将地方视为学习和革新的中心单位的地方创新体制理念。从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便开始出现了支持基于地方创新体制的地方重组地方产业政策。


  由于大邱和釜山的非工业化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具有促进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地方重组的共同点。这两个地区在韩国经济的出口产业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尤其是大邱的纤维产业和釜山的制鞋业作为当地的代表性产业在韩国经济产业化初期阶段都起到了先锋作用。但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便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而在90年代以后甚至出现了衰退速度进一步加快的局面,地方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关于韩国的地方重组的必要性的讨论也可以说是源于这些城市所出现的危机。


  尽管如此,中央政府(产业资源部)为了支持大邱纤维产业,于1998年出台了“大邱庆北地区纤维产业培育方案”(又名米兰项目)。根据该计划,自1999年起到2003年的5年期间,国家出资3700亿韩元,市政府出资1400亿韩元,民间出资1700亿韩元,以总投资额6800亿韩元的投资计划来挽救大邱的纤维产业。根据计划内容,投资将支持原丝、纺织、染色、加工、时装、服装及流通等纤维产业的4大领域的17个产业,确立多品种量生产体系,并将大邱培育成世界纤维产业的中心。


  为了拯救处于危机之中的纤维产业,可以说中央政府积极地接受了大邱地区纤维工业协会提出的援助要求。1993年,由纤维产业及相关团体组成的“大邱庆北纤维工业协会”为了挽救地方纤维产业出台了多种措施。这些措施虽然相继遭遇挫折,但最终得到了全面的支持。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地方重组过程中民间企业主导支配的典型。


  釜山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后工业化的发展,以传统制造业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处于危机之中。这一点与大邱市是相似的。2000年釜山的制造业从业者比例为21.4%;生产数额为16.7%。但是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釜山与大邱不同,不是某一个产业独挡一面,而是呈多样化的,如服装、机械、制鞋、纤维等产业所占比重不相上下。因此,与大邱不同的是,釜山不能根据特定产业进行选择性的实际支持和援助。


  尽管如此,在对釜山的问题上,中央政府(产业资源部)在1999年,即比大邱晚一年,才开始对釜山集中实施“地区产业振兴事业”。同光州的矿产、庆南的机械产业支援计划同时公布的该项计划,是在1998年中央政府发布了单纯针对大邱的纤维产业援助政策之后,为了回应其他地区提出的类似要求而制定的地方经济重组的产业政策。在从2000年起到2003年为止的4年间,根据该项支援政策,为了拯救釜山地区的经济,中央政府出资2450亿韩元,地方政府出资370亿韩元,民间出资1310亿韩元,进行总额达4130亿韩元的投资。依据该项内容,以制鞋为中心,同促进设计品牌的开发和利用、生产体制的弹性化、国外市场拓展等项目共同加以促进。这样,将釜山培育成具有固有品牌的知识集约型制鞋产业中心。


  这里不容忽视的是仁川的“媒介谷”(Media Valley)事业。


  根据全国人联合会推测,在汉城所建立的(株)媒介谷是接受韩国地方自治团体的申请,将仁川的松岛作为媒介谷产业基地的。以松岛附近方圆100万坪的填海地作为空间的媒介谷的性质是以出口为主的信息技术、媒介复合小区基地来设计的。该基地超越已有的制造业的框架,具有以软件为中心的尖端技术基地的远大设想。同时,作为拥有尖端技术的媒介谷依托现有的仁川港和正在施工的仁川国际机场,可望使仁川发展成为东北亚贸易的中心。


  但是在2000年,媒介谷项目由于在可行性上所持的观点同仁川市议会相左,产生了矛盾,进而同仁川市决裂,导致进入2001年后项目最终被取消。此后,媒介产业被仁川市管辖,从而转换成了地方产业基地,名称也改为“松岛知识信息产业基地”,并进行了填海和基础设施的调整。2003年,在以基础设施竣工为目标的“松岛知识基地”的支援设施用地上,设立了松岛科技园生物产业技术整合中心等。基础设施竣工后,还将人住新材料、生物产业、信息领域的尖端等。


  尽管仁川市一贯推行媒介产业,但该项目能否成功仍不明朗,主要是地方自治团体的自觉的推进意志和投资能力尚不足。


  该项目不断地受到仁川市议会的反对,填海等必需的财政资金也持续不足,困难很大。况且,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前市长因为受贿嫌疑调查而被捕,新任市长则对此兴趣也不大。


  但是,最近中央政府财政经济部公布经济特区计划时表现出对媒介产业的关心,因此可能增大对媒介产业的推动力度。财政经济部为了将松岛新城同仁川机场捆绑在一起开发成为东北亚国际业务的知识产业中心,将其指定为松岛地区,并进而将其划分为国家开发(535万坪)、民间融资(4万坪)、吸引外商投资(176万坪)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项目开发事业的构想。由于经济特区计划已经完成立法阶段,因而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一旦该计划实现,可以预见松岛知识信息产业基地计划将会顺利地进行下去。


  蔚山市通过分析地方经济的现实,选择了汽车、造船、精密化工作为战略产业。这表明了其提升主打产业制造业作为中心,决心大力发展精密化工、新材料等尖端技术产业的意向,藉此促进以制造业的机械化为中心来促进地方经济的重组。蔚山市在该项产业发展计划中成功地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蔚山市为确立产业政策的努力和对地区重组的必要性进行了较强有力的说服工作,是获得中央政府援助的关键。


  自2002年起,在接受中央政府的支援中,蔚山市抓住汽车谷(Auto Valley)和精密化工作为支持重点。汽车谷是蔚山地区为了将汽车产业培育成高附加值产业的举措之一,是汽车零件的专门研究及生产基地。提高本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能力,提高效益,从而可以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该项目在2002年到2006年间将获得国家1195亿韩元的投资,地方政府投资407亿韩元,民间投资710亿韩元,即总额为2312亿韩元的投资。按计划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革新支援中心、汽车零部件基地、模拟化基地、汽车零部件研究院等。另一方面,为防止石油化工产业的落伍,将以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通过强化研究开发能力,逐渐促进精密化工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将执行国家投资192亿韩元,地方政府投资113亿韩元,总额为305亿韩元的投资计划。


  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为了成功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重组,准备提出以下革新经济模式。地区经济的革新模式并非对所有地区都适用,因为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所具有的固有特点进行经济改革,所以各地区进行经济重组的具体情况会各有不同,本文只想提出一些对于各地区的经济改革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第一,对于地方经济的现实情况进行正确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从地方经济的长远利益着眼,进行地方经济重组的设计。尽管处于后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的趋势下,但并非所有地区的经济都要以服务业为中心进行重组。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适合发展高精尖技术制造中心进行重组。因此在地方经济重组的模式上,不是简单地从制造业转换为服务业,而是有必要发展一些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共存与协作的模式。正确的地方革新模式可以说是以地方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的结构重组及以此形成的地区间水平的分工关系。


  第二,如果地方重组的方向确定了的话,就应该对实施该政策所必需的具体政策和资源进行准备。随着地方政府的权限不断地被强化,促进地方结构重组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行的权力都将转移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应被地方经济市场所左右,而是要制定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产业政策,这就要求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受地方任何特定民间部门的利害关系的影响。地方产业政策应该提高本地企业的革新能力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地方经济的竞争优势。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保障实施地方产业政策时所需要的资源,不仅要说服中央政府以取得财政上的支持,而且要确保地方税等多种财政来源。同时不仅要对本地企业进行扩大投资,而且也要对外来企业实施多种招商引资政策。


  第三,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如果想成功地促进地区经济重组,就不仅要着眼于地方政府,而且还有必要将多种经济主体吸引进来,让它们也参与到经济重组和建设当中。即使在同一结构条件下,地方经济主体参与的支配性质不同,地方经济的面貌就不相同。尤其是像韩国的工业城市,如果除地方政府之外的地区经济主体的参与不积极,就难以真正成功地实现使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福祉的地方经济重组的计划目标。为了促进正确的地方经济重组的目标,有必要出台一些地方经济政策,使地方政府在决策及执行过程中动员民间企业、大学、市民团体等民间部门参与进来。非政府部门即民间团体的参与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结构重组事业的成败。


  最后,地方经济的革新模式只有在掌握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确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建立发展计划和促进经济主体积极的相互作用前提下,才能将地方经济结构重组的事业推向成功。韩国的工业城市目前正在进行的自主制定工业政策的自觉行为不过是地方经济结构重组的后起跑者,因此,绝对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在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是要进一步恶化地区间不平衡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地方重组?还是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国民福祉的地方重组?地方社会的未来将由该地区经济主体的反应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