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 帅 时间:2010-06-25

    摘 要:继东部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1 山西产业结构的过去及现状?
  
  1.1 山西产业结构构成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山西一个产业结构并不单一的时代,除了现在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 在和家电领域,当时山西能生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电话机、收音机、电子表、电熨斗等许多产品,其中,春笋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华杰牌电子表是全国名牌产品。自1980年山西被确定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后,山西从未走出过“挖煤、修路、再挖煤”的循环。这一环境下,其他的产业渐渐被断送了成长的机会。?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十五”时期,山西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9.7:46.5:43.8演变为2005年的6.3:56:37.7。到2007年演变为为5.5:59.6:34.9。山西省整体第一产业与全国相比差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高出8.7个百分点, 充分显示了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大省的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略低。从总体上看,山西的经济结构过分倚重工业。对于大同、临汾、阳泉这类典型资源城市来讲,第二产业的比重更是惊人。2006年,临汾全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2002年相比,上升了10.7个百分点。?


  
  虽然从2001年开始,山西整体经济情况有所好转。2004年,山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331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长速度全国第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排在全国18位左右,已经跻身于全国中游水平,摘掉了全国“老末”的帽子。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而是能源原材料产品特别是煤炭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结果。?
  1.2 第二产业内部构成?
  建国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山西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们过分倚重资源优势,机械、电子、医药、轻工、纺织制造业的原有优势逐渐减弱,1978年全省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为2315∶7615,到2001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发展为15126∶84174。采掘原材料工业与加工业的产值比例,1978 年为6813∶3117,目前为7719∶2211。山西工业的畸型发展,并且重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采掘业比重大,而后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比重小,其畸形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过分集中在煤、焦、冶、电等几个行业,结构过于单一。以临汾市为例,2007前11个月,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实现利税115.08亿元,增长25%。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实现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1.2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39亿元,同比增长1.1倍;炼焦业5.59亿元,同比增长40.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94亿元,同比增长12.3%。这四个主要行业共占总额的83.5%。?
  2.2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在支撑城市经济的几个主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大,深加工比重小的问题。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产品位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2/3以上。这就导致了低价卖出初级资源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加工品的局面,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浪费了资源。?
  2.3 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
  山西地区与地区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山西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
  2.4 资金流失情况严峻?
  山西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积极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另一方面,自己的资金却又在悄无声息地流失。据统计,2005 年山西人均储蓄存款为12 万元,比全国人均储蓄存款高1200 元,存贷差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1%,比其他中部五省中最高的河南高9.9 个百分点。而仅大同市2006 年的存款就高达888 亿,贷款260 亿,中间的存贷差有600 多亿,其中私人存款有500 亿之多,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山西的主流机构每年带出去的大概有2000 亿元的资金。?

  山西的资金正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外流:一是外地高消费。二是外地投资。在暴富心理的驱动下,买房买车成了山西有钱人的炫富的主要途径,在我们的媒体上经常都能看到山西购房团,山西购车者的身影。在北京,来自山西的购房者大约占到了外地来京购房者的40%。不仅使山西的资金不断外流,也对全国的房产价格上涨造成了推波助澜的影响。个体的煤商一听说掏钱搞环保就头疼,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山西扎根的打算,原始积累只是给自己积累,不是给大同和国家积累。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如山西的海鑫钢铁现在就已经去了沿海投资。我们对此无可厚非,毕竟的成长本身就需要更好的投资环境,而创造这样的环境,那是我们的政府的责任。?
  2.5 政府的利益驱动?
  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开采容易,获利快。加上近年来销售市场旺盛,效益好。在我们传统的以GDP衡量一个官员业绩的大环境下,使得许多领导根本不想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动脑筋。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力求改变的官员,在乌纱帽的压力下,也只能小打小闹,仍然不敢轻动这四个传统的“GDP发生器”。长此以往,使得山西的产业结构越来越难调整,积重难返。?
  
  3 资源性城市转型策略
  ?
  3.1 重视人才战略?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不论如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始终是人力资源。而山西在这方面却是最让人忧心忡忡的。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全省共流入高级专业人才247人,流出1011人,净流出764人,尤其是45岁以下拥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流走严重,其中工程类和类的人才流失最多。在笔者周围,山西籍的高校在校学生中,更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回山西。为什么山西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回过头来看看,山西到底有多少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山西的人才培养、选拔、提升、激励机制情况又如何,相信大家的心里就已经有底了。?
  没有人才,所以山西能源及煤炭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没有人才,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步步艰难。一切的政策、方案,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下,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政府在引进人才的竞争中,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切实不改变重物不重人的“拜物观”,确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在人才培养,选拔、提升,激励机制中下功夫,除了优厚的物资条件,真真正正的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
3.2 升级传统产业?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适度限制初级的采掘的发展,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根据市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条件,以煤、焦、冶、电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增加深加工的比重,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把传统的的产业从大做强,从粗做细,形成一个高、深、尖的产业链条。?
  (1)加快高新技术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以煤、焦、钢铁等大宗产品为主的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效率和营销能力,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减人增效,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强化低成本优势。?
  (2)加强新型产品的研发,针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把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形成“技术——产品——资金——技术”的良性循环。?
  (3)培育品牌优势。增强企业品牌意识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有“名字”、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名优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完善企业标准、计量、质量体系,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质量创新。落实名牌扶持政策,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强化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3.3 培育新兴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上,一定要敢想敢做,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保险、通讯、房地产、等事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出的比重,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山西人文资源丰富,遗迹、名人足迹星罗棋布,其中全国现存完好的宋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72%以上在山西境内,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山西被史学界称为“地上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有35000多处,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6处,省内文物古迹景点可成为全国之最的约有60多处,从文物的数量与价值来说,山西在全国是相当突出的,谓之文物大省当之无愧。?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打造集旅游、娱乐、商品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效益,无疑是一条好的出路。?
  
  ?
  [1]?蔡得久,辽宁产业竞争力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穆满根,李秀杰,蔡永乐,焦希颖.试论山西资源城市转型新途径[J].研究与探讨,2007,(3).?
  [3]?刘亚莎.论山西经济环境与经济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5,(11).?
  [4]?郭勇.山西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区域经济,2007,(4).